趙晨熙
最近,多個省份紀委作出撤銷廉政賬戶的決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說,撤銷廉政賬戶,是反腐敗升級的必然選擇。
“立”是形勢所趨
當了30多年的“官”,即將退休的北京市大興區(qū)某領導李平(化名)很理解不少官員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在其位身不由己”。由于身居要位,一些有求于你的人會千方百計地給你送錢、送禮,“如果不想像我這樣逢年過節(jié)就‘東躲西藏的話,有個地方能把自己‘不得不收的一些錢和東西上交,也是不錯的選擇”。
廉政賬戶設立的初衷正是如此。
廉政賬戶的“雛形”始于1999年。當時,江西省部分地市及其所屬縣區(qū)開始建立拒禮拒賄資金賬戶。這一新事物迅速得到了官員們的大力支持。
2000年春節(jié),浙江省寧波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廉政賬戶,并取了“我不要”的諧音將賬戶命名為“581”,可直接接受各種外幣、儲蓄卡和有價證券。僅2001年的前五個月,“581”廉政賬戶就收到拒賄資金422萬元。
這一“驚人”的成績也開始令廉政賬戶有了“知名度”,不少地方將其視為反腐倡廉的創(chuàng)新舉措,紛紛效仿建立廉政賬戶。
僅在2001年,就有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黑龍江、遼寧、江蘇、福建等地相繼設立了廉政賬戶,這些賬戶的名字也均取自諧音,比如“981”(就不要)、“510”(我要廉)、“35581”(送我我不要)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0年以來,全國至少有17個省級紀委設立過廉政賬戶。
在任建明看來,廉政賬戶這一模式之所以被很多地方所推崇,就在于它給黨員干部提供了一個將收受的“不便退回”“無法退回”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等上交的綠色通道,可以解決一直存在的被動受賄問題。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廉政賬戶能得到官員們的認可主要源于它的運作模式。
廉政賬戶一般由當?shù)丶o委、監(jiān)察局和銀行共同管理,向賬戶交款時,不需要實名登記,存款人姓名、存款數(shù)額等也對外界保密,賬戶只存入,不支取,所存款項統(tǒng)一由紀委、監(jiān)察局定期上交國庫。
“這種匿名、不公開的方式雖然能夠讓一些官員放下顧慮,但也直接影響了廉政賬戶的效果和公正性。”莊德水直言,這與當前廉政賬戶相繼被撤銷有直接關聯(lián)。
變成了“避風港”
其實早在廉政賬戶設立伊始,各界對它的爭論便從未停止。
一方面,由于中紀委從未針對廉政賬戶出臺過官方的規(guī)范性文件,相關法律中也沒有“將收受財物上交廉政賬戶就可按拒賄減輕處罰”等相關表述,因此各地自行設立的廉政賬戶是否具有合法身份便備受爭議。
除了定期公布賬戶收到的總金額外,哪些官員在什么時間向賬戶上交了多少錢、這些錢最終又被用到何處等信息均未向社會公開過,這個非實名的賬戶也被很多民眾視為反腐中的一筆“糊涂賬”。
與這些相比,一直最被人所擔心的則是有不法分子利用向廉政賬戶上交財產(chǎn)而脫罪,使原本為了反腐而設立的廉政賬戶最終成為腐敗的“避風港”。
一個尷尬的現(xiàn)實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不少腐敗案件中都出現(xiàn)了廉政賬戶的“身影”。
2016年4月,因涉嫌受賄、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而受審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原副州長、凱里市原市長洪金洲就是“活用”廉政賬戶的典型例子。
據(jù)貴州省檢方指控,1997年至2013年期間,洪金洲從在鎮(zhèn)遠縣擔任建設局局長開始,一直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賄賂。16年來,洪金洲除了受賄380余次外,也在一直陸續(xù)主動以“廉政金”名義向廉政賬戶上交部分賄金,為受賄“打掩護”。
在被調(diào)查時,洪金洲家中藏有贓款2000多萬元,而已交納的“廉政金”則多達5500余萬元。“這樣做是為了打消別人對自己的懷疑。”洪金洲坦白自己的“算盤”。
像洪金洲這樣企圖利用廉政賬戶制造“清官”假象的官員并不鮮見。
“廉政賬戶對官員收受賄金行為進行有條件的赦免,反而成了他們利用的漏洞,因為匿名等原因,廉政賬戶上交金額并不能嚴格對應某次腐敗收取的賄賂數(shù)額?!比谓髦毖?,一些官員通過制造存入少量賄金的廉潔假象,掩蓋其真實的數(shù)額巨大的受賄行為;也有些在被調(diào)查時企圖通過上交部分贓款到廉政賬戶來減輕罪責。
雖然大多抱有此類想法的受賄官員,在其實際判決中并未因此有實質(zhì)改變,但莊德水表示,只要有個別受賄人員因此逃過了懲處或被減輕處罰,就會使其他官員同樣抱有僥幸心理,效仿這些做法,增大反腐難度,“廉政賬戶的初衷是保護那些被動收取禮金但卻沒有權(quán)錢交易行為的官員,而不是為那些主觀上有權(quán)錢交易故意、客觀上有權(quán)錢交易行為的人去脫責”。
“廢”乃必然之舉
在實際利與弊的糾結(jié)中,也使一些地方在施行廉政賬戶之后又選擇了撤銷。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經(jīng)歷了兩次設立和兩次撤銷的甘肅省廉政賬戶。
甘肅省在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之間和2004年7月至2005年11月間,兩度“立廢”廉政賬戶。
第一次撤銷的原因在于“成果”太少——兩年間,廉政賬戶僅收到40多萬元的賄款。
第二次撤銷,官方的解釋是,隨著反腐倡廉各項法規(guī)的完善,各級領導干部對拒收不了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貴重物品等要按照有關規(guī)定,直接上交紀檢監(jiān)察機關。
在莊德水看來,甘肅的撤銷經(jīng)歷基本能代表當前廉政賬戶在各地實施的境況。
一方面,盡管一些地方設立廉政賬戶后都曾傳出“驕人”成績,比如廣東省2014年各級廉政賬戶入賬6500多萬元;遼寧沈陽自“慕馬案”被查處后的兩個月內(nèi),廉政賬戶里猛然進賬400多萬元。但實際交納的廉政資金和官員真正受賄的資金仍相差甚遠,很難起到震懾和預防腐敗的作用。
此外,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chǎn)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紀黨規(guī)都已明確要求,黨員干部不能收受禮金,一旦收了就是違紀。廉政賬戶的設立相當于為這些官員鋪了后路,是與中央反腐精神相違背的。
盡管不否認廉政賬戶曾為反腐帶來的積極作用,但莊德水的觀點是,在當前反腐高壓態(tài)勢下,名存實亡的廉政賬戶應該被撤銷。
目前,全國撤銷廉政賬戶的省份,在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等強調(diào)黨員干部應主動拒收各類禮金的同時,也制定了實名上交制度。
“撤銷廉政賬戶,變匿名上交為實名登記,既是反腐力度加大的體現(xiàn),也代表著今后反腐不留余地的趨勢?!鼻f德水認為,強調(diào)當面拒收、嚴格實名上交的制度彌補了廉政賬戶的漏洞,將使那些企圖利用廉政賬戶裝清廉的官員無所遁形,也符合中紀委“執(zhí)紀越往后越嚴”的目標。
(杜啟榮薦自2016年8月19日《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