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在面臨巨大民意反彈的情勢下,特朗普的政策調整是必然的,但這不意味著他肯定無所作為
特朗普當選總統(tǒng)之后,美國進入了兩屆政府的權力交接期,在2017年1月20日就職前的大約七十天里,特朗普需要確定15名內閣成員和約一千名高層官員的人選。目前,有兩項重要人事任命已經出爐,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瑞恩斯·普利巴斯被任命為白宮幕僚長,保守派網站布賴特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班農被任命為首席戰(zhàn)略師和資深顧問。在宣布這兩項任命時,特朗普還說,這兩人將作為“平等的伙伴”一同工作,實際上就是在白宮辦公室里創(chuàng)立了兩個權力核心。
44歲的普利巴斯從2011年1月至今一直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深諳黨內事務,是典型的共和黨建制派。和眾議院議長瑞安跟特朗普切割的態(tài)度不同,普利巴斯一直在挺特朗普,并始終充當著特朗普與共和黨之間協(xié)調人的角色,試圖最大限度團結全黨。班農則是美國媒體中的另類,在他的帶領下,布賴特巴特新聞網成了該國“另類右翼運動”(alt-right movement)的龍頭媒體、共和黨反建制的喉舌。該運動反對多元文化,維護“西部價值”,通常跟白人至上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特朗普的這兩項看似矛盾的任命,顯示他試圖在理念和現實、答謝忠實支持者和順利執(zhí)政之間求得平衡的心態(tài)。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以口無遮攔、政綱極端著稱,他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也收獲了一些人的支持。當選之后,他面臨著兌現諾言、回報支持者的壓力;與此同時,特朗普從來沒有擔任過公職,在華盛頓政圈缺乏人脈,要順利施政,必定要起用共和黨建制中人。這樣一來,特朗普不僅需要在人事上進行妥協(xié)和調和,在一些具體政策上,也出現了U型轉彎的現象。
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時事節(jié)目《60分鐘》訪問時,特朗普表示將信守承諾,上任后立即驅逐非法移民出境,人數可能多達300萬;還會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筑圍墻,圍墻不一定全是磚墻結構,會有部分是圍墻,部分是圍欄。與此同時,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又表示,他并不打算完全廢除奧巴馬的醫(yī)療保險措施,可能會保留該計劃中一些較受歡迎的元素,如保險公司不能因病人的既有疾病而拒絕讓他受保。在被問到他是否要委任特別檢察官來調查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使用私人電郵伺服器處理公務的“電郵門”案件時,特朗普沒有正面回答,只說他的急務是“醫(yī)療、就業(yè)、邊界管制、稅改”。而在不久之前的競選集會上,特朗普還帶領其支持者高喊:“把她(希拉里)關起來!”
特朗普從原有立場上的
后退,一方面是因為和任
何政客一樣,他在選舉
期間說的那些話,有一部
分只是選舉語言,只是為
了吸引選票,并沒有打
算兌現;另一方面,特朗
普對自身立場的修正,也
是為了日后施政的需要,
在全國各地有大量民眾
走上街頭抗議他當選的
情況下,試圖團結國家。
此次選舉丑聞頻出,希拉里和特朗普爭相攻擊對方的下三路,火爆場面的背后是日益分裂的美國社會。而在這方面,特朗普的責任更大一些,侮辱對手、尋找替罪羊、鼓動民眾的仇恨、信口開河毫無邏輯。而在普選票上,希拉里還比特朗普多了20萬票,這顯示特朗普并沒有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特朗普當選后,美國多地爆發(fā)了示威游行,有些地方還釀成了暴亂;白人光天化日之下指著有色人種讓他們“滾回老家”的言行發(fā)生了上百次之多,很多人感到空前的害怕,擔心1960年代以來的民權運動成果會毀于一旦。
在面臨巨大民意反彈的情勢下,特朗普的政策調整是必然的,但這不意味著他肯定無所作為。共和黨此次不僅拿下了總統(tǒng)寶座,也同時在參眾兩院占據了多數,未來特朗普還有機會任命多位最高法院法官,這是多年來美國政壇難得一見的有利局面,他如果能加以善用,也許真能實現“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