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研究表明,個人成功的關鍵在于性格,即: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各種品質,才是孩子自立于社會的根本。而這些結合起來,恰恰構成了一個人的好性格。
看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簡單總結為三句話,那就是:
佳妮說:我一定要送孩子出國。
文潔說:我一定不會送孩子出國。
張亮忠則猶豫著:我是送孩子出國呢,還是送孩子出國呢?
送還是不送,父母們看起來都煞費苦心,但說到底,選擇權其實都在父母手里。就像是“出國”這事兒跟孩子丁點兒關系都沒有。
何嘗只是“出國”這一件事呢。
說到底,這些父母們操心的都是孩子的學習、前程和未來。為了孩子的未來能夠過得好一些,不惜一切代價。
從中,我們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熟悉的情景、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背后,也有一個通行了很多年的邏輯:學習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忌洗髮W了,一切就都好了……
這是個很可怕的邏輯。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邏輯下,孩子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呼吸空間則會越來越小。小到讓孩子自己難以呼吸,以至絕望。
父母總會煞費苦心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比如近期那個因為被騙近一萬元學費而猝死的女大學生。她是死于錢財被騙嗎?不,她是死于無望。很多人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是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細細想,這是情理之中的結果。這個女孩生前,一定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和出路。學習不是她自己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為了給她籌足學費,這個家庭一定用盡了自己的積蓄、人情關系和尊嚴。這么多的犧牲,這么重的期待,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好不容易籌到的錢,好不容易看到的希望,就像是這個姑娘的救命稻草。就像是一個即將窒息之人的一口氧氣。她只有這一口氧氣。
她脆弱嗎?不!她曾經強大到扛下了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殷切期待??上×恕D菐缀跻呀浀搅怂臉O限。當錢籌到了,當總算可以實現(xiàn)大學夢,去兌現(xiàn)家庭所有人的期望之時,忽然,錢被騙走了。好像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一直以來,她只有這一口氧氣。所以,喪失的危險感,足以把她消滅掉。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無力承受高壓,反而被逼上了絕路。我聽到過太多孩子因為學習,要么離家出走,要么跟父母反目,要么干脆結束生命。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悲劇發(fā)生?究其根本,在于太多的父母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只關注外在的物質條件,卻忘了為孩子準備能自立于社會的內在動力,即通常所說的“好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是孩子存世的關鍵因子,如果父母沒有提前為孩子準備好這些關鍵因子,即使送孩子出國留學也一點用沒有!
可以說,人與人千差萬別,歸根究底就在于性格,微小的性格差距就會造成做人做事的巨大差別。那些在人生之路上比較成功的人,他一定具有某方面的性格優(yōu)勢。而很多人的失敗,往往是由自己的性格缺陷決定的。
智力、學習和成績、高門檻等從來不是個人成功與幸福最主要的因素。
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研究表明,個人成功的關鍵在于性格,即: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各種品質,才是孩子自立于社會的根本。而這些結合起來,恰恰構成了一個人的好性格。
孩子的好性格,由父母塑造。即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如果說遺傳能夠為孩子的性格提供坯子的話,那么作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第一任老師,父母就是塑造師了。所謂“三歲看大”,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經初步定型并開始發(fā)揮作用了。
那么,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特別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如果父母總是習慣于以最快的速度而且毫無選擇地對嬰兒的哭鬧做出回應,那么,這樣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經常被父母置之不理的孩子更加獨立,而且在性格上往往更加勇敢、剛毅。這是因為父母的及時回應,給孩子形成一個基本卻又至關重要的印象:我是好的,可愛的,被愛的,有價值的。
反之,那些未能得到恰當照料的孩子,心底里很容易產生這樣的信念:我不好,我不值得,我不配……
與父母的依戀關系,直接決定孩子能否走好未來的人生路,以及能走多遠。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
即使是物質上的極大富裕和滿足,也無法彌補家庭溫暖的缺失帶給孩子的傷害。這樣的孩子天生就缺乏感知幸福、獲得幸福的能力,自然也無法獲得積極的自我認知,何談自信和積極主動呢?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愛和擁抱,還需要守紀、規(guī)矩和約束,需要有人對他們說不。對孩子來說,愛和規(guī)則從來都是并行的,兩者相輔相成一起成就孩子的好性格。
關于孩子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和建立,是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需要做的。作為父母,還需要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積極的榜樣,因為孩子會去模仿和學習我們的處事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