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搓板是個土話,按形象命名的;按功能應(yīng)叫洗衣板。今天城市中大部分家庭不用或少用搓板了,搓板的功能基本上都成了小品中揶揄窩囊男人的工具了。
搓板出現(xiàn)得很遲,與洗衣的棒槌不可同日而語。唐詩宋詞中有關(guān)搗衣暮砧的詩數(shù)百首,不見一句搓衣的描述,可見搓衣是一種后來的洗衣法。即便在搓衣板流行的時代,也是搗衣與搓衣同生共榮。
北方人多用搓板,南方人多用棒槌。原因是南方洗衣多借河流水溪,北方水少大部分靠井水,天冷時都在屋中洗。我小時候老是認為南方人不心疼衣服,一通亂砸太毀衣服,還感覺洗不干凈。城市的孩子第一堂勞動課往往是家長讓洗手絹,小孩子就煞有介事地用搓板搓搓,手絹一濕幾乎沒了,搓一下手就生疼不已,家長就會一邊安撫,一邊教授如何搓衣。我記得母親告之搓衣時不能握緊衣服,握緊反而洗不干凈,還容易傷手。說實在話,我至今還不怎么會使搓衣板,想來慚愧。
搓板有單面有雙面的,還有帶花邊的。過去有專門打搓板的手藝人,他們會把使舊的搓板翻新,讓鈍而無力的木槽重新鋒利起來。有的搓板經(jīng)過反復(fù)剔槽,變得中心很凹,使雖不好使,但看著很滄桑,有時戳在一旁看上去很美。
可惜這些看上去很美的舊搓板沒人留心收藏起來。前幾年在潘家園地攤上還可以看見,也沒得以重視,等反應(yīng)過來,需要留幾塊帶花邊又使用過許久的搓板時,卻極難覓得蹤跡。變化就是這樣,可能延續(xù)幾千年不變,人人依賴,也可能一夜之間不知去向。自作聰明的人類與狗熊掰棒子沒有什么區(qū)別,在獲得一個文明時會丟掉前一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