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流觴曲水在日本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側面

      2016-11-30 07:23:32宇都宮美生
      關鍵詞:流觴曲水賦詩

      ◎宇都宮美生

      (東京大學大學院 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日本 東京 113-8654)

      文史哲專題研究

      流觴曲水在日本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側面

      ◎宇都宮美生

      (東京大學大學院 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日本 東京 113-8654)

      近年來,在日本各地恢復了流觴曲水。流觴曲水也稱為“曲水之宴”,它起源于中國并傳到日本。原為三月上巳舉行的祓禊儀式,魏之后定為三月三日的朝廷典禮,形成了流杯伴隨賦詩的酒宴儀式。這種儀式何時傳到日本并在日本延續(xù)發(fā)展,均有復雜的歷史緣由與背景。

      流觴曲水;中日交流;三月三日;祓禊;流杯;曲水;賦詩

      20世紀后半期在日本各地相繼恢復了“曲水之宴”,亦稱流觴曲水、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觴,是舊時上巳節(jié)的一種飲宴風俗。其大致方式是眾人圍坐在回環(huán)彎曲的水渠邊,將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順著曲折的水流緩緩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還得賦詩一首。該活動起源于在中國河邊舉行的祓禊,從平安時代到江戶時代作為朝廷定例的儀式,屢次于三月三日舉行,東晉王羲之在蘭亭賦詩的時候變成娛樂性活動。在日本文獻中最早發(fā)現的記載不是祓禊而是流杯,這意味著流觴曲水在中國變成娛樂性活動以后,才傳到日本。

      關于在日本的流觴曲水變遷以及與日本風俗習慣的關系,和歌森太郎與山中裕兩位先生已有研究,[1-2]而倉林正次與吉川美春兩位先生從大陸的影響和兩國關系研究了儀式的變遷。[3-4]從這些研究可知流觴曲水傳到日本的時代,然而尚未研究其歷史背景,尤其是流觴曲水在中日交流史有何作用與重要性還沒論述。因此,這篇文章用古代的文獻來研究古代日本是如何接受大陸文化的,以及流觴曲水何故傳到日本。

      一、古代中國的流觴曲水

      依據《周禮》的記載,在河邊的最早活動是女巫于春天舉行的祓禊。[5-6]后來在鄭國為了凈心在今河南溱洧水河邊舉行。[5]到漢代官民于三月上巳在向東流的河里沐浴祓禊而舉行流觴曲水。[5]東漢有個傳說,郭虞于三月上巳生兩三個女兒,可是都在兩天之內夭折,他就在向東流的河邊舉行祓禊,引河水作曲水而流觴。[5]魏之后這個活動定在三月三日,以后在此日舉行祓禊儀式。[7]到了晉代,官民在洛陽的洛水河邊舉行,而懷帝(306年—311年在位)讓人在天泉池西邊積石頭做禊堂,在池南作水道,從此,飲酒賦詩的筵席就成為流觴曲水的主要部分。[7]王羲之于永和九年(353)在會稽山蘭亭里坐在人工的水道旁,舉行流觴賦詩飲酒祓禊的活動。同一時代,東晉廢帝(352—386)與大臣們在鐘山舉行流觴曲水。[6]那么,鐘山在哪里?在文獻記載有兩個鐘山,一個是在國都建康(今南京),另一個是在會稽。[8-9]廢帝于公元371年被廢黜后,搬到會稽附近的吳縣,此地離會稽不遠,鐘山很有可能在南京或會稽。宋代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在建康營造了天淵池與景陽樓,在臺城內(建康的宮城)引水到天淵池,于上巳觴杯,[10-11]在此之后,三月三日的流觴曲水定為朝廷的常例儀式。[12-14]

      隋煬帝于大業(yè)元年(605)五月在洛陽城西苑里的積翠池東邊修建“曲水池”與“曲水殿”,于上巳舉行祓禊而品酒,[15]還在洛陽城里修建一所流杯殿與一條曲渠,跟宮人享受流觴曲水的游戲。[16]假如流觴曲水于大業(yè)四年(608)三月上巳舉行的話,第二月朝貢的日本遣隋使雖然未能參加,不過當會看到其設備。

      此外,因為隋煬帝令杜寶編輯的《水飾圖經》編完于大業(yè)十二年(616),所以煬帝按照此書,令黃袞設計一個娛樂性設備,與大臣們在西苑內的水池旁邊舉行流觴曲水的筵席。[15][17]依據文獻,該宴的情況如下:

      雕刻木頭,按照設計作成72個水飾,沿著曲水的水流,安放船、山、巖、宮殿等模型。裝飾絲綢、金玉,長二尺的木偶與禽獸魚鳥栩栩如生,在曲水池上流過。跟隨它,十二只長一丈寬六尺的小船,上面有木偶或者演奏鐘、琴、鼓等古代的樂器,或者舞動劍、環(huán)、繩、竿子等工具演雜技,都是由機械裝置驅動。還有七只長八尺的小船裝載酒瓶,船頭上站著一個偶人雙手抬著酒杯,后面站著一個偶人攜帶酒缽,下面坐著兩個偶人劃槳,在船尾上站著一個偶人撐篙(見圖1)。此酒船沿著曲水池池邊給客人斟酒。酒船到客人的前面,抬酒杯的偶人伸手給客人酒杯,客人喝完后把酒杯還給偶人,這個偶人回頭轉向后面,帶酒缽的偶人就拿勺兒斟滿酒杯,酒船再駛向別的客人。酒船的速度比水飾船快,在水飾船繞一圈的同時,酒船能繞三圈。

      上述的演出表明隋煬帝奢侈的嗜好,與當時工匠的超高水平,在中國近代化之前,歷史上竟找不到其他例子。[15]翌年,大業(yè)十三年(617)二月李密等叛軍進攻隋煬帝的洛陽城,隋王朝邁向衰微之路,在此后的文獻中再也看不到這種活動的記載,黃袞的設計堪稱空前絕后。

      就隋代三月三日或上巳活動的歷史而言,儀式的場所由河邊演變?yōu)槿斯で?,內容從袚禊逐漸演變?yōu)榱鞅巯x詩,也就是說,從宗教性的儀式功能轉變?yōu)閵蕵沸缘幕顒印⑴c的人員當初以女巫等神職為主,后來轉變?yōu)楣倜瘢詈鬄槌⒒蛸F族,最終庶民性則蕩然無存。在中國,此事到清代仍有舉行相關儀式的記錄,現在則僅可看到幾個古跡①現在在徐州瑯琊山醉翁亭、在意亭、北京恭王府沁秋亭、綺春園清夏齋流杯亭、故宮禊賞亭、潭柘寺猗犴亭等地方看到遺址。,流觴曲水只能從文獻上追想了。

      圖1 隋煬帝舉行流觴曲水的酒船復原

      二、流觴曲水在古代日本

      關于日本的流觴曲水,依據《日本書紀》,最早的“曲水之宴”舉行于顯宗天皇元年(485)三月上巳,第二年以及第三年亦于此日,天皇連續(xù)與大臣們于后苑舉行,但此書中記載的不是袚禊。

      第二個例子是,圣德太子上奏后,將“中國天子于上巳舉行的儀式”舉辦于推古天皇二十八年(620),與大臣及官吏舉行筵席,接待海外僧侶與百濟文人等外國客人,大家在此賦詩。兩個例子都是如東晉一般,筵席流觴賦詩,但是舉行的日子不是三月“三日”,而是三月“上巳”,這卻是東晉以前的習慣。后來日本的流觴曲水于持統(tǒng)天皇五年(691)[18]與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19]改為三月三日了。山中先生認為改日子的原因是因為“大化改新”整頓律令制度與各種儀式,所以流觴曲水也改為中國當時的日子,[2]而倉林先生認為因中國娛樂性流觴定為三月三日之后才傳到日本,其懷疑顯宗天皇舉行記載的正確性。[3-4]

      日本的曲水之宴大多數是天皇與大臣們在朝廷筵席,但有時也在大臣的宅邸舉行。依據文獻,圣德太子于推古天皇二十八年(620)最初賦詩,圣武天皇神龜三年(726)以后,經常于筵席之間賦詩。在此天皇賜給“祿和鹽鋤”(筆者按:是獎賞),這意味著他們會競爭賦詩。[20]

      關于流觴最早的記錄是在孝謙天皇天平寶字二年(758)的“行觴”,第二個例子是于村上天皇應和元年(961年)三月三日大臣飲“流杯”獻上詩歌。于康保三年(966)三月三日大臣們坐在“溝”的旁邊,公卿以下將酒杯流在溝上,文人飲酒賦詩,音樂師演奏唱歌。[21]文獻中曲水之宴的儀式程序罕見,不難看出天皇與大臣均參加儀式,“上卿”將賦詩的題目給予“公卿”“博士”“文人”等出席者,他們的詩歌由下級高聲朗讀,天皇的詩歌由“講師”朗讀,最后將祿賜給大家。[21]這個程序的記錄雖然巨細靡遺,但缺少流觴的記載,筆者認為古代儀式有時是沒有流觴的,不一定是必需的。

      吉川先生認為,日本的曲水之宴,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時候已經是個筵席儀式,在平安時代以前是沒有祓禊的,但后來,因為大量書籍從中國帶入日本后才能認識到原來的意義,才開始舉行含有祓禊的娛樂性曲水,最早見于延歷十一年(792),而散見于“攝關時代”(9至11世紀)以后。[4]中國的書籍于天平中(729—748)傳入日本,就曲水之宴而言,應該是儀式舉行在先,之后才由書籍認識中國文化。

      何故屢次在日本舉行曲水之宴呢?山中先生提及三月三日的儀式配合中國和日本的風俗,作為美麗的宮廷儀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義。[2]筆者還考慮其他原因。第一,它原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活動,從圣德太子稱之為是“今日漢家天子賜飲之日”,大伴家持也在詩歌中說到“漢人也泛舟游玩”,由此可知,模仿中國文化就是日本王朝貴族地位高貴的象征。第二,在古代日本,如《萬葉集》代表,“和歌”(日本的詩歌)流行,它對上流社會的知識階層而言,是一種教養(yǎng)深厚的證明,該儀式的文化意義逐漸提高。第三,流觴賦詩別具風韻,受到知識分子階層的歡迎。第四,御前應制詩賦競作得以取悅天顏,官吏感覺榮寵,進而涌現熱情和忠誠??傊?,曲水之宴在日本廣受歡迎,應當與上述這些日本上流社會的情況脫不了干系。

      三、大陸文化的收容與流觴曲水的傳來

      在日本的“古墳時代”,從朝鮮半島來了很多人,當大和朝廷的技術師。日本的倭國也派遣使者到朝鮮的樂浪郡(今朝鮮平壤),由他們與中國交流。樂浪郡截至公元313年被高句麗滅亡,一直是重要的消息中心,將中國文化和社會制度傳到朝鮮與日本。

      根據加藤謙吉先生的說法,從朝鮮半島到日本的“渡來人”移居原因不同,分為亡命等自發(fā)性意義的移居、因倭國邀請而朝鮮諸國賜予的公務性移居以及由戰(zhàn)爭或侵略等強制移居等。[22]從五世紀后半期到六世紀前半期,許多渡來人歸化大和朝廷,被置于其大王的統(tǒng)治之下,主要從事手工業(yè)技術工作。這種情況令日本的技術飛躍提高。

      另一方面,依據中國方面的文獻,在五世紀中倭國五個大王至少向中國南朝國家派遣十次使者。[23]這五王被定為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和雄略天皇(見圖2)。①當時大陸方面的消息即經由朝鮮,也有可能直接朝貢到中國南朝國家而接觸到流觴曲水。

      圖2 日本天皇系譜

      如前所述,公元445年天淵池與景陽樓修建于建康宮城里,也在此修建了流觴曲水的設備,梁武帝大通元年(527)改修同泰寺與法寶寺之際,其跡尚存。公元五世紀,流觴曲水也在建康的樂游苑、鳳光殿、林光殿、華光殿等地方舉行。[12-14][24]在這個時期,日本使者可能訪問建康而看到曲水設備。令人不解的是,日本的曲水之宴未在朝貢的天皇時代舉行,而是在末代朝貢的第二個天皇時代,也就是顯宗天皇時,才連續(xù)三年舉行三次曲水之宴。筆者認為顯宗天皇沒有派人到中國,但可能從安康天皇或雄略天皇派的使者收集信息而舉行。

      那么,雄略天皇何故未舉行曲水之宴,最早的曲水之宴卻在顯宗天皇之際舉行呢?雄略派使者到中國南朝宋國的目的是:在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觀念下,因自稱為其外藩,欲謀求取得對朝鮮百濟的軍事全權。[25-26]可是截至公元478年的派遣為止中國仍未正式任命,倭國決定廢除中國朝貢,離開它的世界秩序,要形成以倭國為中心的天下。對倭國而言,當時有兩個大天下,因此未向別的對手學習發(fā)展,很有可能亦未模仿中國文化,如曲水之宴。當在雄略掌握政權時,顯宗的父親遇到了雄略的殺害,顯宗他們三個子女無奈在野隱居,不諳政治。雄略駕崩后,清寧天皇即位,因他沒有兒子,顯宗被搜出為太子,而起居在宮廷里。清寧反對雄略的戰(zhàn)亂時代,企圖穩(wěn)定政治,并希冀建設文明的國家,屢次邀請大陸的外賓舉行酒宴。[27]他逝世以后,顯宗即位,根據文獻,他曾經屢次舉行酒宴,如三次的曲水之宴,可能是延續(xù)清寧的政策態(tài)度??墒牵@宗僅在位三年就逝世,繼位的下一個仁賢天皇,為顯宗的親兄,在位十一年,并未舉行曲水之宴。之后到圣德太子時代,文獻都沒有舉行曲水之宴的記載,似乎并未成為朝廷正式的儀式。

      倉林先生從其他朝廷儀式的成立過程看來,懷疑顯宗天皇舉行曲水之宴的史實。[3]但是,考慮雄略天皇強硬的對外政策和以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清寧天皇與海外賓客舉行酒宴、顯宗天皇的政策延續(xù)與舉行曲水之宴等種種故實,其曲水之宴記載的真實性似乎不應該輕易否定。

      約130年后的公元620年,圣德太子為了接待海外僧侶與百濟文人,模仿中國而舉行流觴曲水。公元618年隋朝滅亡,唐朝代之而起,高麗派使者到日本傳播大陸消息。日本于公元600年、607年、608年和614年先后派遣隋使,而隋煬帝公元614年出兵到高麗,公元616年在洛陽舉行曲水之宴,日本遣隋使在四次的派遣中不可能看到其設備。

      雄略天皇的世界觀是以倭國為中心,而圣德太子擁有與中國對等的意識,對朝鮮仍是日本的臣屬國。[25]但是隨著隋朝統(tǒng)一中國,朝鮮諸國陸續(xù)接受中國的冊封,日本也意識到新的東亞形勢正在形成,必須派遣隋唐使與中國交往。雄略天皇時期未模仿中國,但圣德太子面對新的強大中國,希冀能夠與其共有共享相關的價值系統(tǒng),曲水之宴也會是其中之一。

      從顯宗天皇到圣德太子之間的公元六世紀,佛教從大陸傳到日本。佛教傳到日本的時期有幾種說法,一般公認是公元538年,被認為是學術界的主流提法①《日本書紀》的記載,欽明天皇十三年(552),百濟圣明王派使者到日本朝廷,致贈一個金銅制的釋迦佛、幡蓋、經綸等。《上宮圣德法王帝說》說,志歸島天皇(欽明天皇)538年,百濟國主明王(圣明王)蒞臨日本,并贈送佛像、經教等。,不是從中國直接傳播,而是經由百濟使者傳來。公元618年到619年,在舉行曲水之宴前,經過朝鮮,向日本傳播了許多中國的情況和消息,佛教僧侶從百濟與中國來到日本。[28]圣德太子舉行的曲水之宴可能是由他們傳播的。

      眾所周知,流觴曲水的樣式詳見王羲之的《蘭亭序》(353)。那么,此書何時傳到日本?日本最古的墨書是約公元615年圣德太子親筆的《法華經義疏》,具有中國六朝抄寫佛經的風格,與王羲之的書風并不一致。到了天智天皇(661年—671年在位)時代,才出現類似王羲之風格,如《法隆寺金堂藥師如來光背銘》和《船王后墓志》。圣武天皇(701—756)學王羲之的《樂毅論》(四世紀),使用中國六朝、隋、唐等詩文,編輯《雜集》,他的光明皇后(701—760)臨帖《樂毅論》。公元759年成立的《萬葉集》用“手師”或“義之(羲之)”表示“てし”,②《萬葉集》有“印結而,我定義之,住吉乃,濱乃小松者,後毛吾松(標結ひて我が定めてし住吉の浜の小松は後も我が松)”等使用“義之”的共計6首,“去年之春,相有之君爾,戀爾手師,櫻花者,迎來良之母(去年の春逢へりし君に戀ひにてし櫻の花は迎へけらしも)”等使用“手師”的共計8首,“世間,常如是耳加,結大王,白玉之緒,絕樂思者(世間は常かくのみか結びてし白玉の緒の絕ゆらく思へば)”等是使用“大王”(指王羲之)的共計5首,均讀“てし”。[29]這意味著在日本“王羲之”代表著書法家。按照飯島太千雄先生的說法,唐高宗贈送日本120卷王羲之全書,從此以后,王羲之的書風在日本大行其道。[30]圣德太子的曲水之宴以后,王羲之的書法方才傳入日本,因此圣德太子的曲水之宴并未遵從東晉時代的儀式。

      總而言之,從大陸和日本的交流史來看,流觴曲水傳入日本,并非直接從書籍或蘭亭序等文獻學習,而是間接通過來到日本的中國人士認識相關的儀式與內涵。

      四、結論

      源自于中國的曲水之宴,現在只能從文獻上與古跡中追想以前的情況,而日本引用其活動以后,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化在很長時間里繼續(xù)舉行流觴與賦詩,近年來又恢復了。

      從分析日本與中國的交流關系,曲水之宴很有可能于雄略天皇派使者到中國南朝宋國時以及圣德太子從外籍客人見聞時傳到日本。日本人又在中國建康與洛陽等地見聞,又參考從大陸來到的消息,才能舉行流觴曲水??墒?,其形式不是古代中國的,而是以流觴與賦詩為主的筵席儀式先舉行,原來的祓禊儀式是在中國文獻與書法傳到日本以后才添加進去。

      雄略天皇為了希冀構筑以日本為中心的天下與世界觀,擺脫中國的國際、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因此并沒舉行中國的流觴曲水等儀式,可是顯宗天皇卻執(zhí)行相反路線而舉行其活動,這體現了后者對前者的憎惡。以后的天皇,繼續(xù)執(zhí)行雄略天皇的外交政策,也未舉行曲水之宴。圣德太子也處在此外交的延長線上,但為了擁有與中國勢均力敵的條件,除了必須學習中國的情況和大陸的形勢,還要擁有與中國共同價值觀,這才舉行曲水之宴。

      綜上所述,在古代日本,當流觴曲水從中國傳到日本以后,其在宮廷舉行與否,反映出日本領導對中日交往的政策。傳入的年代久了,流觴曲水已作為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上層社會知識人士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并增加對先進文化的憧憬,加之“和歌”的流行,形成了一種頗為眾人喜好的曲水之宴并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之一。

      [1]和歌森太郎.年中行事[M].東京:至文堂,1957:99-103.

      [2]山中裕.平安朝の年中行事[M].東京:塙書房,1972:173-187.

      [3]倉林正次.禊祭考——上巳宴とその周邊[J].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紀要, 1966(19):73-119.

      [4]吉川美春.三月上巳の祓禊について[J].神道史研究,2003(3、4):43-73.

      [5]司馬彪.后漢書·禮儀志: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沈約.宋書·禮志:卷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房玄齡.晉書·禮志:卷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施宿.嘉泰會稽志·府城:卷九[M]//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9]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山川志:卷一七[M]//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張敦頤撰.六朝事跡編類·樓臺門:卷四[M].張忱石,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許嵩撰.建康實錄·太祖文皇帝:卷十二[M].張忱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12]蕭統(tǒng)編.文選·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卷四六[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歐陽詢撰.藝文類聚·歲時中:卷四[M].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徐堅.初學記·三月三日: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5]韋述撰.兩京新記輯校、大業(yè)雜記輯校[M].辛德勇,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6]徐松.元河南志·隋城闕古跡:卷三[M].臺北:中國地志研究會,1978.

      [17]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卷一八三[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日本書紀.增補復刻版·持統(tǒng)天皇:卷三十[M]//佐伯有義,校訂標注.六國史.東京:名著普及會,1982.

      [19]續(xù)日本紀.增補·文武天皇:卷二[M]//佐伯有義,校訂標注.六國史.東京:名著普及會,1982.

      [20]續(xù)日本紀.增補·圣武天皇:卷九[M]//佐伯有義,校訂標注.六國史.東京:名著普及會,1982.

      [21]源高明.西宮記.改定增補[M]//故實叢書編集部.故實叢書.東京:明治圖書出版,1993.

      [22]加藤謙吉.渡來の人々[C]//佐伯有清.古代を考える:雄略天皇とその時代.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198-204.

      [23]坂元義種.倭の五王:空白の五世紀[M].東村山:教育社,1981.

      [24]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古宮殿:卷二一[M]//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25]西島定生.日本歷史の國際環(huán)境[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77-80.

      [26]鈴木靖民.武(雄略)の王權と東アジア[C]//佐伯有清.古代を考える:雄略天皇とその時代.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75-76.

      [27]日本書紀.增補復刻版·清寧天皇:卷十五[M]//佐伯有義校訂標注.六國史.東京:名著普及會,1982.

      [28]圣德太子奉贊會.圣德太子傳厲[M].東京:圣德太子奉贊會,1927.

      [29]多田一臣譯注.萬葉集全解[M].東京:筑摩書房,2009-2010.

      [30]飯島太千雄.天智天皇によって拡められた王羲之の書法[J].日本歷史,1999(608):56-60.

      (責任編輯 倪玲玲)

      G12

      A

      1671-9123(2016)03-0034-06

      2016-05-26

      宇都宮美生,女,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水利史研究。

      猜你喜歡
      流觴曲水賦詩
      “流觴曲水”家用即熱自動上水茶具套裝
      包裝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 11:41:38
      誰道本草不爛漫,賦詩填詞與君知
      新民周刊(2023年23期)2023-07-06 06:45:59
      又遇二月二
      青年文學家(2022年7期)2022-04-24 18:29:58
      流觴曲水 千年傳奇——關于《蘭亭序》的人文及美學思考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42
      初雪
      融創(chuàng)重慶文旅城曲水風和
      現代裝飾(2020年3期)2020-04-13 12:54:20
      游遺愛湖
      醉菊
      當代人(2018年10期)2018-12-22 05:34:40
      曲水修禊
      誰將流觴釀清酒
      南風(2018年2期)2018-02-23 19:34:35
      当雄县| 楚雄市| 射阳县| 上思县| 都江堰市| 老河口市| 宜兰县| 独山县| 徐汇区| 无为县| 卓尼县| 锡林郭勒盟| 谢通门县| 山阴县| 淮滨县| 万州区| 商河县| 同江市| 榆社县| 那曲县| 高清| 东阿县| 建湖县| 乌兰察布市| 晋宁县| 岳阳县| 杭锦后旗| 二连浩特市| 张家川| 镇远县| 米易县| 绍兴市| 周至县| 吉隆县| 宝坻区| 日照市| 封开县| 清远市| 江山市| 枝江市|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