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譜
一、混元手
此系起勢,先全身直立,兩手下垂,手掌貼股,然后用滑步前進兩步,同時雙手從后斜方落至腰際,緊緊握拳,置腰間、兩臂貼肋,目向前看,稱為混元手,亦稱護雙腰。蓋鼓氣蓄勢,以待攻擊也。此勢最須注意者,即運用全身之精氣神,而專注于下盤及兩拳。
二、躺步護襠
依上勢,起一騰步(先用左腳絞于右腳之前斜方,然后提起右腳,同時左腳騰出,右腳即踏于先前左足所踏之處,此即為左騰步。右騰步則相反耳。騰步法在武松拳法中最為常見,故學者須勤加習練,以精熟為妙)。同時,兩手交叉在襠前面作一大圓迨垂至胸際時,左足旁出而成躺步,兩手交叉于襠上,拳背向外。頭偏左方,目注于左下,以防敵人之襲擊也o
三、犀牛分水
依上勢之目標觀之,則敵人在左側,故我出躺步護襠拳,本為蓄勢擊人,或避人攻擊之法,如敵人擊我,我以此勢避過敵鋒之后,即可乘隙而入,即速將上身向左探起,左足向前屈而成弓步,右腿向后躺成箭步,同時,兩手從下泛起,向左右猛力分出,全身向左前方,頭直向左,雙手平掌。
四、挑腿
依前勢,不須換步,急收回兩掌,握拳緊貼腰際,與混元手之姿勢相似,同時左足直立,右足猛力向前挑去,此時全身皆向左方,挑腿須平直前,而足背亦須與腿部相平,足尖直向前面,此腿之全力,完全在于足背之前部,不可與其他各勢腿法相混也。
五、白鶴亮翅
依前勢,將右腿收回,落于左足之后面,急起一騰步,向右退一步,右手向右斜方作梟勢,左手向左后方作雞爪勢;同時,起左腿向左斜方踢去,此腿專取敵人下部。其法先將腿提至右腿之前,然后從橫側踢出,全力注于足背之外側,蓋此蹁腿之變化也。右足直立,上身略斜右,頭向左方。
六、單掌手
依上勢,將左足落下,轉身進步,使全身向右,左足前出成弓步,右足后躺成箭步,在變換姿勢之時,兩手交叉在襠前面畫一大環(huán),待下盤堅實時,右手握拳緊貼腰際:同時,左手更在肋際畫一小環(huán),換出向斜上方猛力發(fā)一側掌,身向左斜方,頭向右前。
七、釘肘
依上勢先將全身向右方略作一挫,然后,向右起一騰步,迨右足踏實之后,左足即向前方絞上一步,成為左前絞花步;同時,兩手握拳,提至胸際,高與肩平,左手急將右拳抱定,然后將右肘從橫逼出,上身亦用力助之,全身向左前。
八、獅子大開口
依前勢起一后掃堂腿(此腿先將全身存下,然后用右腿從右側面起,向后旋掃,全身亦隨之向同方向旋轉,以一周為度),迨至原處時,略成馬步,雙手即在襠前面交叉畫一大環(huán)。上身乘勢探起,手至胸前時,向左右分掌;右腿同時先屈提左膝前,然后向右斜方猛力踢去,此腿用撐腿,全力在足蹤部分,蓋向用撐推之勢。
九、丹鳳朝陽
依上勢旋身向后,落下為馬步,雙手先交叉于胸際,然后左足屈向右前,右手同時向右斜上方伸指作抓物勢,左手緊護腰際,此時右手指已握成雞爪勢撇向后斜方,右足已用半掃堂勢,拖至左足之右斜前方,同時左手用平掌勢向斜上方用力推去,須使全身力貫于兩臂,推出時力聚左掌腕,可緩緩行之。
十、單撐腿
依上勢,先將全身向后一存,再將雙掌收回至正中,左手向右上斜下、右手向左下泛起,各在旁側畫一大環(huán),然后左足提起,膝平于臍,右足直立,左腿即從正中面向前撐出,足部略向上方,足足庶向前,此時雙手在起花落下后,即平捺于腰間,掌心向下,此為襲取敵人中路之勢。
十一、餓虎撲食
依前勢,先將上身扭轉,使之仍向前面,然后將左腿之力,完全貫于足跟,猛向左斜下方靠去,全部仍須挺立,至與右腳所立處相平時,即踏于實地,成為向前躺步;同時,左右手握拳,向本方向起一攪花,迨全身下?lián)鋾r,右拳護腰,左臂從前方向斜下方劈去,至躺腿之上為度。
十二、前沖拳
依上勢,先將上身向上略提,然后將躺出之步調整至與尋常弓箭步之大小相等,至此再將左足前屈,右足挺直,成為左前向之弓箭步;同時,全身旋向左前方,左拳在本方挽一小圈護住左腰,右拳在本方挽一小環(huán),向前沖出一拳,拳口向上,掌心向左。
十三、獨立朝崗
此系掌腿并用之拳法,即進步挑腿也。依上勢,先將左腿直立,右腿同時將至左足之前斜方,用足尖點地,上身下存,成為寒雞步,然后急將右拳收回,緊緊護腰際;同時,左手向正前方發(fā)一側掌,迨臂平直時,左腿霍然挺進,此系虛實相交法,使對手防上路之掌,而不注意于中路之挑腿也。
十四、金雞刷翅
此為轉身之拳法,依上勢先將挑腿落下,乘勢踏進一步,然后將左掌在前方挽一小環(huán),從左向右方猛力一握;同時,左足從后提起,置于左腿處,全身左轉向后方,右手握拳,泛至左側,蓄力向右側橫擂,此拳著力處,全在拳背。此時身向后斜方,頭與右拳則同方向,左掌置右肩處。
十五、流星趕月
此系左右拳連續(xù)擊取敵人頭部之法。依上勢,先將左足斜開一步;同時,左手握拳,從橫擂去,成為左側弓步之擂拳。此拳擂過之后,急收回右足,急速起一騰步,使全身轉向前方;同時右拳從下面泛向左肩相平處,然后猛力向右橫擂。此拳須迅疾行之,使敵人避過左拳之后,不及顧及此。
十六、霸王敬酒
依上勢,左足向左移開一步,轉身向左兩手當面交叉挽一大花;同時,起一騰步,變蹲步而為左前弓步;同時左手握拳護腰,右拳從斜下方泛起,直向左上方沖起。此勢拳口向上,故全力皆注于此,蓋即用拳擊取敵人下頜之法。
十七、寸腿
此系進步寸腿,以掌腿并用、虛實相成之法,與獨立朝崗勢相反。蓋彼則掌虛腿實,此則腿虛掌實也。依上勢,先將右拳收回,護腰;同時左足直立,右寸腿即向前方踢去,以襲人之下路,此腿踢出之后,不須收回,左手之掌,繼續(xù)向前發(fā)出,以襲人之上路,此時全身向左斜方。
十八、側沖拳
此系馬步右側沖拳,專攻敵人腰部者。依上勢,先將后寸腿踏前一步。然后左足絞至右斜方急起一騰步,翻身向后;同時,左掌收回挽一小環(huán),緊護左腰:右手握拳從肋間挽一小環(huán),此時兩足在騰步之后落平為馬步,此拳即向右側平沖而去,全身向后,頭向右旋,拳背向左后,拳口朝天。
十九、寒雞獨步
此為蓄力誘敵勢,乃以守為攻之法。依上勢,先將左足向后斜拖至右足跟后,約距離一步半處踏實,然后將右足收轉至距離左足尖斜方半步處,用腳尖點地,變?yōu)楹u步;同時,兩拳從左右肋間,向后挽出,再從兩側轉前畫成一平面之大圈,至胸際時兩小臂交叉緊護前部,右臂在內,左臂在外。
二十、雙飛腿
雙飛為兩腿齊起,全身凌空之勢。依上勢之蓄勢,先將殿步之右腳落平,然后將全身下沉,乘勢上涌,先起左腿挑,迨其落下少許,尚未著地時,右腿即繼續(xù)飛起,此飛腿之全力,專注于足尖,蓄意攻擊敵人下頜。全身凌空時兩臂略向前后宕動,以鼓其勢,上身挺直,左足下垂。
二十一、單鞭勢
乘雙飛落下之時,先向右方作一右前弓步,急發(fā)左側掌向前一掌,迅即收回,左足亦收至右足之前。成為同一方向之步法,中間距離約一足之長度,與牙牌中長三形相似。在收步旋身之際,兩手在襠前面作一大雙環(huán)之夾花,迨上身向前時,左手即向下斜方發(fā)力,至后方作雞爪勢,右手向斜上方猛力梟去,略似側掌勢,上身略向右斜。
二十二、截龍勢
依上勢,將左足拖向右足跟之后;同時,右足亦即轉變方向,兩足尖皆向左方,在轉身之際,右掌先平置左肋部,用力向右剪截至與肩平為度。在右掌外截時,左掌已平于左肩,急向懷中環(huán)抱截回,而右掌即平垂護腰,左足即成殿步,全身皆向左方。
二十三、鷂子翻身
此勢即旋風之全轉,亦兩足同時全身凌空之勢也,但與雙飛等完全不同。依上勢,先將左足之殿步踏實,全身向下一沉,先將左足向外旁踢一扁腿,迨其落下未著地之際,雙手力向左撒擊,以鼓其勢:同時,右腿即起于空中,上身用力向后一仰,此時右足即可從空中向左邊疾掃去,使全身作一度之旋轉。此腿全力皆注于右足之內旁。
二十四、雙完膝勢
依上勢,當鷂子翻身落下之后,急須乘勢踏一右弓左躺步,兩掌松合,指尖先向上沖,到過頂門為度,然后運全力于掌,向下直劈,上身亦同時沉下,雙拳至右膝高度相同而止;然后,再將左足收上一步半,變?yōu)轳R步,雙掌握拳,置于兩膝之上,拳口向外,掌心向上。
二十五、聲東擊西
此勢合撤斫二手為一、攻守相應之法也。依上勢,先將右足絞至左足斜方起一騰步;同時,將右手向左一撒,迨右足踏實時,左足向前斜搭一步,左手上梟,右手即從左臂之下向右及下方用力一斫,頭向右后方,上身挺直,足則右微屈而左支直。
二十六、披袍獻甲
此勢為長步釘肘。依上勢,右足再向左足尖前絞進一步,兩手先向頂門上交叉,右手背貼左掌心,然后起騰步,左足上提時,雙手即向下在膝上劈開及騰出一步,然后,左掌握住右掌面,向右轉身,將右肘用力向左逼出,此時步成右前弓步,全力向左方。
二十七、靈獼護腦
此為寸腿中之一勢,以足尖取人下路之法也。依上勢,左足先向前進一步;同時兩手撒開,從外方向腰間挽一小環(huán),用拳背以蟹殼勢下?lián)簦獠烤o貼腰際,小臂前平直與肩胛成三角形;然后,將右手上梟,拳背置頂門上,距離約三四寸之地位:同時,右腿向前踢出,力注腳尖,右足與膝之高度相等。
二十八、順水推舟
此為拳掌互用之法。依上勢,先將右足踏進一步,將護腦之拳落下,從外向腰間挽一小圈,向前猛力一沖拳;此時,下體成為右前弓步,左拳沖足,即行收回;然后,左足再跟進一步,變?yōu)橛仪肮?;同時,左拳護腰,右手向前作平面掌,手如推拒狀,與推云勢略似,不過彼側此正耳。
二十九、翻身探果
此為后撐腿,蓋在旋身退步乘敵追擊時,用以乘人不備之拳法。依上勢,先將左足拖向后面,再用右足絞向左膝彎后一步,然后左足再如上法退一步,兩手叉住腰部,以固其力,左足直立,右腿略向前一提,乘勢向后斜方猛力撐出,此時上身略傾于左,頭向右斜方,全力著于右足躥。
三十、合盤手
此勢為擄切二手合而為一者。依上勢,收回右撐腿,急絞步于左膝彎后一步;同時,轉身向右方,左足稍退半步,右手即從腰間挽出,向左方盤至右方,作擄物勢,以二三度為止,迨右擄手將畢時,左手亦照樣從腰間挽出,側掌于胸際,然后運全力于掌側,從正中間向下猛力切去。此時全身向右。
三十一、脫袍讓位
此為陰陽腿法,挑撐互用,前后相應,最為勇猛。依上勢,收回雙手;同時,向左起一騰步,落地為寒雞步,將身向下一沉,急在正中起一右挑腿,待右足落下,即前進一步,連作一寒雞獨步勢,然后擁身立起,兩手側掌向左右猛力分去;同時,左足急起一腿,向后斜方踢去。唯此腿不用撐腿而用鞭腿,須加注意,上身略向斜傾,頭向左方。
三十二、抱虎歸山
此勢為殺手,右梟左攔之法也。依上勢,收回拳足,變?yōu)檎昂u步,急步擁身上躍,起一全周之旋風,落地后連作一前向之施風掃,待身體至正面時,再騰一步向左;同時,左手向右肋下攔入,如抱物狀,右掌則從下往上梟至頂門,作護腦勢,拇指向下,掌心向外,全身向前,足作右弓左躺箭步。
此殺手本為收勢。以后并無別勢拳法矣。故打至此勢終了時,即收回左腿,全身立直,依第一勢混元手之動作,退后兩步收拳。
注:
(一)此拳法與尋常不同,普通拳法,皆以手法為主,而輔以腿法也,此鴛鴦腿之所以以腿法著也。
(二)此拳之步法,在表面觀之,頗覺散漫,如第五、第八、第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各之架勢,幾如“風中擺柳”,搖搖欲仆,然出于迅疾,其固定之足步,卻沉著穩(wěn)固,此所以為謹寓嚴于散漫之中,故示以人表面之弱點也。
(三)此拳之步法,注重騰躍,故馬步法在三十二勢中實所僅見,其活潑迅疾,實非他種拳法所能及也。
(四)此拳中之腿法,俱有奇正相生、連絡互用之妙。如第四與第五兩勢、第八與第十一兩勢、第二十與第二十三兩勢、第二十九與第三十一兩勢,以上譜勢,中間雖間以手法,其虛實互用之處,實貫串一氣,鴛鴦腿之各勢,蓋亦由于此也。
(五)雖云此拳法之手法為輔助之用,然其中手法亦極盡靈活變化之妙。如分水掌、推云手、流星趕月等各勢,皆足以出奇制勝。
(六)眼法在拳術中本為最要之事,而以此拳為最,蓋此迅速之處,幾為烈風猛雨,眼若遲鈍,即受制于人,故在此拳起手至終,目光幾不容稍瞬也。
(七)身法在動作時,宜乎輕靈,在固定腳步時,宜乎沉著,蓋動作時若呆滯,則全部受其牽制,固定時若不堅實,則三盤支搖,為拳家之大忌。
(八)此外最須注意之處,為全身凌空落地時,兩足須同時著力。使之堅定,方可免敵人乘虛而入,否則必然受制。
(九)拳腿出門時,雖將氣力貫注于攻擊之處,然臂腕腿膝等處,亦宜蓄力,以為退守之用,防備敵人猛力之格架。
(十)凡雙拳并出,或雙掌各出時,眼光除注視于拳掌之處自己空虛之各部,亦須隨時留意,俾敵人乘虛入時,即可變換手法格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