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我們常常聽到3D打印機可以打印食物、衣服鞋子、汽車或者房屋,隨著技術的發(fā)展,3D打印機能否幫助醫(yī)生和病人呢?
3D打印頭蓋骨
2014年,46歲的西安農民胡師傅在給自家蓋房子時,不小心從3樓墜落,而后砸到一堆木頭上,左腦蓋被撞碎,當場昏迷不醒。在當地醫(yī)院進行緊急手術后,胡師傅雖然保住了性命,但頭部左側的頭蓋骨因破損,被拿了出來,導致左側頭骨凹陷,面容變得很奇怪,像是個“半頭人”。因為面容異于常人,出門在外時經常遭到他人的議論甚至嘲笑。
醫(yī)生通過3D打印技術,幫胡師傅恢復為“全頭人”形象。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通過數字模型文件,模擬右側“腦蓋”,也是按照1:1的比例,運用3D技術輔助設計了一種鈦金屬網,重建缺損顱眶骨,制作出缺損的左“腦蓋”,然后將鈦金屬網植入頭部,修復缺損左側頭骨,實現完全吻合的左右對稱。
除了用鈦網支撐起左邊腦蓋外,醫(yī)生還需要從胡師傅的腿部取肌肉進行填補。手術后,胡師傅的容貌將得到恢復。
此外,3D打印機還曾打印脊椎,由于植入病人身體里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圍的骨骼結合、生長在一起,所以它并不需要太多的“錨定”,未來發(fā)生松動的可能性也很小。
在醫(yī)療領域,3D打印機已經取得驚人的進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因為它還能打印人類心臟、牙齒、胸腔、血管,甚至“大腦”。
復制“大腦”
美國兒科神經外科醫(yī)生埃德·史密斯經常要做一些手術,如切除腫瘤和雜亂畸形的血管,這是既復雜又危險的手術。
但最近,史密斯有了一種可以幫助他的新工具:3D打印機。
首先,史密斯會提前幾天對患者進行CT掃描(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以確定大腦以及大腦中將要切除的部位,然后將CT掃描數據傳輸至3D打印設備,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大腦復制品,這個復制品能“以假亂真”,具有很高的仿真率。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史密斯就可以細細地檢查和觸摸患者的假大腦,在腦海中想象手術的場景和細節(jié),慢慢形成微妙的觸覺感受。最后,史密斯會制定出一個復雜的矯正手術方案。3D打印技術的運用增加了他對手術挑戰(zhàn)的信心。
而在實際的手術中,史密斯會將3D打印出來的大腦復制品放在身旁,作為參考。平均下來,3D打印技術能減少約12%的手術時間。
之前,醫(yī)生們一般使用核磁共振和CT掃描顯示腫瘤,但是,這樣的可視化畢竟是隔著屏幕的,無法觸摸,沒有觸覺的體驗,手術完全依靠醫(yī)生的技術和經驗。
現在,就跟學生們提前預習課本一樣,醫(yī)生也有了手術模型來幫助預習手術。3D打印技術能夠讓醫(yī)生提前練習,不但能減少手術時間,還有助于減少手術步驟,使手術變得更為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