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
詩歌本體的復(fù)甦與生命在場的圖騰
——從生命軌跡的回歸探尋陳福鋼的詩意人生
綠島
主旨:
事實上,詩人福鋼遵循自己的生命意志,恪守人性、品格的操守,在喧囂、聒噪繁雜的塵世中,早已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辟出了兩塊干凈、圣潔的處所,一個用以安放他的詩歌;一個用以寄托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和探究。于是,擔當、感恩與詩歌,就構(gòu)筑了陳福鋼生命樂章的三位一體,并忠實地支撐著他生命的力度和靈魂的高度。
如果僅從時間的排序和生命經(jīng)歷的角度出發(fā),客觀而準確地講陳福鋼應(yīng)首先是個詩人,而后才是一位年輕的知名的企業(yè)家。
其實,無論是成功的企業(yè)家還是出色的詩人,對于陳福鋼而言都是生活經(jīng)歷與生命體驗的不同歸宿而已。這種雙向目標的殊途同歸,充分意味并證明著陳福鋼出眾的才情詩情與睿智機敏的商情的體現(xiàn)。然而,無論是怎樣的波折、磨難(曾經(jīng))或是如何的耀眼、輝煌(當下),而主導(dǎo)他生命意志的精髓(主宰)或潛意識中承載、運行,生存、搏擊總能量的凸顯與爆發(fā)只有一個,那就是如影隨形不離不棄的詩意。
這種“詩意”并非廣義上的概念化的對于命運的浪漫圖解,而是鮮活的實實在在的生命本體對于詩歌的鐘愛與傾情。這種“詩意”的細胞再生組織潛在運行于他生命的肌體中,時時刻刻呼喚著一種向善、博愛的力量,以及由這種動力而改變生存狀況和命運前途格局實現(xiàn)的可能于必然。
事實上,福鋼遵循自己的生命意志,恪守人性、品格的操守,在喧囂、聒噪繁雜的塵世中,早已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辟出了兩塊干凈、圣潔的處所,一個用以安放他的詩歌;一個用以寄托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和探究。這是一個有心的男人,他讓靈魂的安寧與詩性的坦然穿越塵世的沙漠,在精神的殿堂之上他供奉著一個鐵骨錚錚男人的擔當與感恩,如果說還有一個神龕,那就是涌動于他骨血中的詩歌。
于是,擔當、感恩與詩歌,就構(gòu)筑了陳福鋼生命樂章的三位一體,并忠實地支撐著他生命的力度和靈魂的高度,下面就讓我們從容地走進那些跳躍著的旋律與音符構(gòu)成的汪洋世界。
如果回首往事的滄桑并不影響文本表述的雅意,我們?nèi)匀辉敢鈱r光倒流去追溯三十年前的那段光陰。
廣袤的冀東大平原像一個歷史的參照物,日夜承受著呼嘯的季風與時間的洗禮。同樣接受著洗禮并懷揣著無限憧憬的,正是那個剛剛走出校門一個就要步入社會的懵懂的少年。
那一年這個男人17歲,他告別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告別了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只身離開了家鄉(xiāng)——甘義莊。
在古冶通往唐山的一條斑駁的土路上,一個個頭并不高大略顯贏弱的身影真實地映襯在夕陽的沉默中。他身背一個孤零零的行李卷,懷揣著三十元人民幣的“巨款”,步履堅定地行進著,他知道這是他人生之路的開始,他更知道這是他命運十字路口的一次歷史性抉擇。
那個凝聚著血色與詩意的黃昏,定格了一個神話的誕生,也定格了一個由少年到一個真正男人之間全部距離。
這個人就是詩人、《華夏詩報》社社長、杰出的企業(yè)家陳福鋼先生。
荏苒的時光穿過記憶的隧道,面對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慨嘆,我們已是由懵懂青澀的時光變成了滿頭華發(fā)的老者。然而,當年“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曾光顧過這個十七歲的少年。
那是一個有著皎潔月光的夜晚,微風拂蕩,一切仿佛都在沉寂,在兩個彼此愛戀的年輕人心中,似乎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那時的時光是是屬于他(她)們兩個人的時光,是一秒一秒地紀錄著心跳與美好憧憬的時光,而每一秒的跳躍都充溢著濃濃的詩意和新鮮的感覺。事實上,當小伙子將手中的一束火紅的玫瑰奉獻給美麗姑娘的時候,彼此的心已經(jīng)開始在燃燒。
對于天才的人而言,失眠是一種藝術(shù)的母體在精神王國孕育、覺醒的過程,是情感對于靈魂的拷問和煎熬,是詩歌朦朧的火花在蔚藍的天空最初的閃現(xiàn)與萌動。
終于,失眠的陳福鋼終于被蟄伏于靈魂深處的詩歌的種子所俘虜。這個被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驅(qū)使著的少年第一次有了詩的意念和通過詩歌來表達心緒、情感的沖動。于是,他的處女作在那個不眠的漫長的夜晚誕生了,它是與黎明的第一道曙光一同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當詩人還來不及回味和迎迓它的時候,“無題”就成了這首詩歌的名字。
當年的《鴨綠江》編輯部獨具慧眼,毅然地將這首純粹的愛情詩歌變成了鉛字。當詩人把依然帶著墨香的刊物寄給他所愛的人的時候,詩人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苦苦思念的心愛的人兒正無奈地登上了別人的花轎。
經(jīng)過輾轉(zhuǎn)的尋求和波折,我們找到了這首三十年前的詩歌原稿,詩中回蕩著的才氣、涌動著的激情盡管已經(jīng)披上了歲月的塵埃,而詩歌中那種燃燒的火焰依然釋放著灼人的溫度,讀來令人感動。那一年,詩人十七歲。
相思鳥帶血的啼叫
已染紅相思林了
你知道嗎
請不要猜疑我的愛了
不然
我不會千里迢迢來這世上
請不要哭泣現(xiàn)實的天河
有多寬了
用你女性的溫柔
用我男子漢剛陽之精血
去鑄一座不老的
七月七的鵲橋吧
如果在這個世上
我真的追不上你
我也會在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口
著新婚的禮服
永遠把你恭候
——(《無題》1987年10月刊發(fā)于《鴨綠江》雜志)
世俗與偏見是屠刀,一把血淋淋的屠刀,腰斬著人世間所有美好、向善的事物。全人類都為之崇敬、禮拜的愛情,在冷酷無情的現(xiàn)實社會面前就像一根四處飄搖的小草,像一根無依無靠的浮萍,只能任由命運的安排。
同樣是一個有著皎潔月光的夜晚,陳福鋼對著冷冷的利刃似的月色將無聲的眼淚和那本裝楨華麗的《鴨綠江》以及那首《無題》的詩歌撕得粉碎。身無分文的他,毅然辭掉了穩(wěn)定的工作,他要懷揣著一顆怦然作響的詩心獨闖商海,他要用生命的價值和實力作證,他要將自己深愛著的女人從現(xiàn)實的冷酷與情感的蹂躪中找回來!
事實上,并沒有像詩中表白的那樣,詩人也并沒有在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口恭候,而是在二十多年之后的一個浪漫的午后,陳福鋼依然用了一首叫做《前朝的梅》的詩歌,相會了自己初愛的女人:
最是那溫柔的一瞥
讓我銷魂于凝寒的太息
雪醒花未醒
只可憐一縷風骨
當年卻徒勞成一道
漸行漸遠的風景
你徑直從詩詞的章句中
滑落
遺落點點前朝的淡淡殷紅
那是北國的原野
(冀東大平原)
我注定在
一片潔白的世界尋你
尋你,一生一世的放縱
無需煮酒
與結(jié)義的桃園并行
雪野中那是你風韻的鋪張嗎
一段傲骨
一段柔情
一截風雨
一截朦朧
攬你于蒼涼的襟懷
何不將一瓣又一瓣的芳菲
輕輕地掬起
我是說那些有月光的夜晚呵
與你的呼吸
共赴一首唐詩宋詞的芳菲
熊熊燃燒的雪
你這前朝的梅
以上粗線條的勾勒,是陳福鋼早年蟄伏于內(nèi)心深處的愛情與詩歌的覺醒。下面再談陳福鋼詩意的人生與感恩的擔當與情懷的坦蕩。
在前面的表述中,我們一再強調(diào)陳福鋼的骨子里始終潛藏或沉淀著一種頑強的詩歌的基因,或者說在他全部的生命意志中,運行著一種詩性的思維,也正是這種詩性的思維與意識形態(tài),自始至終引領(lǐng)著他不斷戰(zhàn)勝生活和事業(yè)諸多方面的重重困難,從而取得人生各個階段一步又一步的成功和輝煌。
那么,他生命中飽滿的詩歌的種子究竟從何而來?為何他與詩歌結(jié)下剪不斷理還亂的姻緣,這事還得從一個人說起。
古老的冀東平原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在這片厚重而倔強的土地上,生長著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和杰出的文化歷史名人。曹雪芹、李大釗、張愛玲、李德倫、管華等等。
那么,這些又與陳福鋼有什么關(guān)系?回答是有的,并且有著直接而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系。陳福鋼與當代著名詩人峭巖不但是親屬關(guān)系,而且峭巖還是陳福鋼一生中最大的恩人。
我曾在一篇叫做《前仁里的詩與夢》的文章中說過,前仁里不但是個生長仁德和道義的地方,更是個生長詩歌的地方,因為這方土地凝聚著仁厚與神靈氣息。
生長在前仁里的峭巖,經(jīng)歷過苦難童年就踏上了軍旅之路,后來成了享譽軍內(nèi)外的詩人。而小于峭巖許多歲的陳福鋼,則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毛頭小伙子。當年陳福鋼懷揣著三十塊錢離開家鄉(xiāng)去闖天下,第一站就投奔他的表兄峭巖而來。
福鋼無不深情地對我說:通過峭巖表兄千方百計找到了一個綠化的工程,本想招兵買馬大干一場,萬萬沒想到載上去的樹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競統(tǒng)統(tǒng)死掉了(內(nèi)地的樹種不能適應(yīng)海洋性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面對巨大的成本損失和百十號人員的工資的開銷,我想到了自殺。一那是一個有著皎潔月光的晚上,我跪在大片大片枯死的林木中,舉頭仰望蒼天不禁嚎啕大哭。那個晚上,我的心幾乎和所有的樹木一起死掉,眼淚讓那個夜晚充滿了陌生的咸味。
正是在峭巖的鼓勵下,他終于從失敗中堅強地站了起來。在峭巖一次次的鼎力幫助下,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打拼、失敗、再打拼、再失敗直至最后的成功,福鋼的企業(yè)終于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穩(wěn)了腳跟,他在發(fā)展、壯大中夯實著自己,也在千變?nèi)f化的市場突變中調(diào)整著自己,歷練著自己。有一次他激動地對我說:我陳福鋼的今天的一切都是表兄給的,我骨子里詩歌的基因是表兄言傳身教的遺傳,沒有峭巖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峭巖就沒有我對詩歌至死不渝的鐘情和摯愛。
而事實上,今天福鋼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踐行一件事——感恩。
感恩的品質(zhì)是一種高尚的、人性的表現(xiàn)。其實福鋼所做的,恰好契合了峭巖詩歌中的那句經(jīng)典的名言:“有仇可以不報,有恩必報。”我知道,在峭巖坎坷的生命歷程中,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而福鋼今天的所作所為,恰恰是昨天峭巖的影子。
哲學上的螺旋式上升和回歸到原點,是相對于浩瀚的時間概念而言的。人的生命(宿命)也是按照一條曲線行進的,當他回到新的原點(起點)的時候,生命就賦予了全新的理念和審美層面的意義。
陳福鋼生命軌跡的完美回歸,集中凸顯在生命潛意識中那些蟄伏、游蕩了近三十年的詩歌的火種,在某個時間與空間的截點相遇、相撞、爆發(fā)、涅槃。事實上,在福鋼全力以赴打拼商界的幾十年中,盡管無暇顧及埋藏在心目中的詩歌女神,但他卻一刻也沒有忘記對于詩歌的虔誠與敬重,一刻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沒有這樣的持之以恒,就不會有今天這個莊重的截點和心靈啟迪的儀式。
我無意在純粹的詩人名號前面添加一些看起來光鮮靚麗的符號之類的名詞,這是因為詩人無尚的尊嚴和神圣的不可侵犯性所決定。同樣,我說陳福鋼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是因為有他大量的詩歌作證。但我卻不愿意說陳福鋼是一位著名的企業(yè)家詩人。這種說法不僅弱化了詩性的本質(zhì),還無形中讓詩歌的名號產(chǎn)生了視線和心理上轉(zhuǎn)移。
詩人陳福鋼大量的詩歌,從藝術(shù)的角度和審美意蘊的層面,已經(jīng)達到相當高的境界。即便是早期的作品,就己體現(xiàn)出了詩歌語言的張力以及想象力飽滿的特點。而他近些年所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詩歌作品,則更是在凝練中沉淀著一份祥和,于情感走向(起伏)的軌跡中折射出一種持重的老成與洗煉的功底出來。我以為他一的詩歌并不是那中跳躍、張揚的姿態(tài),他往往是在一種寧靜恬淡的敘述中娓娓道來,這其間卻不乏意向的跳躍和想象意緒的漂移。
福鋼創(chuàng)作的題材廣泛,勇于走出個人情感的藩籬以及諸多瑣屑的小視野、小格局的羈絆。他寫天空、河流,也寫故鄉(xiāng)、寫田園、寫月色,他將人生的情感寄予大自然萬物的雄闊與瑰麗,他讓心中的塊壘在自然的河流中、田野中、山川中融化并生成嶄新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感受,請看:
冷漠漲滿眼睛/敬畏擂動心鼓/赭色的鐵無盡無情/來往的歲月/起起伏伏/像是散了一地的音符/如果給它和聲/怎樣的故事復(fù)活其中//奔跑的風/光陰深處的駝隊/哼念著《古蘭經(jīng)》/無跡無形/幾株灌木仰舉帶刺的目光/仿若不老的守望/夜深人靜/它們能否歌唱//浩瀚的沙海/是虔誠的苦旅/每一粒沙子/都是信仰的舍利
——(《迪拜的沙漠》)
你還是走了/我四十年的發(fā)小/看著你留在院子里的/兩滴眼淚 ……一兒一女/我和整個村落無語//班里全茅/早戀落第/馱上同桌的她/回鄉(xiāng)扛起傳了兩代的鋤頭/唱三月里的小雨//二十年前回鄉(xiāng)看你/臨別相贈你的春種秋收/就像贈一袋袋寶貝//十年前看你/你穿上了鋼廠保安的制服/小酒一喝——哭/摸魚的小溪/早春的苦薺/揮汗如雨的四季和土地/上哪兒去尋//肺癌榨干你最后的血汗/連同你的呼吸/如炬的眼是你的吶喊//誰用空氣兌換了私欲/誰用陽光做了錦衣/土豪一擲三江水/母親井枯四五掬//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站在《史記》的/書脊之上/那里站了不少人吧/遠眺我這里的天空
——(《起義的天空》)
如果把南方的雨連成線/能否觸碰到最遠的星辰/那里也許藏著我今生的秘密//如果把我一生的汗水連成線/能否扎成我向往的全部的花簇/……獻給您//如果把我一世的淚水連成線/不知能否編成一朵前世的祥云/帶我沖向霄漢
——(《結(jié)繩紀事 ——贈野曼先生》)
四十年積攢的月色/匯聚成湖泊/歸去來兮的圓缺里/潮起潮落//在這花香四溢的良夜/請不要打擾我的沉默/請允許我/縱容微醺的魂魄/而在明日/我還會高唱/高唱那首/不屬于自己的歌
——(《月色》)
我啟程了/去追求真理//現(xiàn)在說這詞兒的少了/所以迷惘多了/在這大好的春季/其實我可以不去/但不練遠行的耐力/怎敵它/諸欲的晚來風急/青山綠水/驚蜇白露/此中一年/能有幾次駐足//刨除水泥地半畝/赤足踏上泥土/久違的淚水/想哭//種一朵閑云/潑一瓢散淡/收獲一畦畦爛漫/只要堅持/也許收獲的還有我/曾經(jīng)的童顏
——(《遠行》)
《迪拜的沙漠》一詩可謂經(jīng)典之作,特別是最后兩句:浩瀚的沙海/是虔誠的苦旅/每一粒沙子/都是信仰的舍利,將整首詩歌的意境抵達極致,只要心中布滿了虔誠和博愛的種子,那么迪拜浩瀚沙漠的每一粒沙子,都是信仰的舍利,靈魂的高度陡然而上升到宗教和神性的高度,而詩人也將由一粒詩性的沙子轉(zhuǎn)變成一粒信仰的舍利了。此詩非但顯示出詩人非凡的天賦和藝術(shù)功力,更展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世界的豐富內(nèi)涵與高尚品質(zhì)。
《起義的天空》自然是擬人化了的自然界對現(xiàn)實無情的回應(yīng)。面對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人們對“霧霾”的頻繁來襲早已是憂心忡忡。那么,就讓我們看看詩人筆下的霧霾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作品巧妙地以一個真實的故事入詩,講述(詩人)一個四十年的發(fā)小,經(jīng)過幾十年的打拼最終患上肺癌離世而去?!岸昵盎剜l(xiāng)看你/臨別相贈你的春種秋收/就像贈一袋袋寶貝//十年前看你/你穿上了鋼廠保安的制服/小酒一喝——哭/摸魚的小溪/早春的苦薺/揮汗如雨的四季和土地/上哪兒去尋。最后詩人發(fā)出慨嘆: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站在《史記》的/書脊之上/那里站了不少人吧/遠眺我這里的天空。”
站在司馬遷《史記》的書脊上,穿越茫茫歷史的時空來俯瞰現(xiàn)實之中的這個渾渾噩噩的天空。不能不說這是詩人大膽而奇特的一種想象,其中蘊含深刻的哲理和強烈的思想的痕跡融于詩歌的表現(xiàn)之中。詩人不是用空泛的、蒼白的說教來譴責眼下的霧霾,而是形象生動地通過個體的事例再現(xiàn)當下人類生命的危機和生存的窘迫狀態(tài)。試想,沒有深刻的學養(yǎng)內(nèi)涵,缺乏詩性的想象與藝術(shù)地再現(xiàn),沒有強大的詩歌語言的涵蓋與支撐,就沒有這首具有劃時代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起義的天空》。
另外,我以為“起義的天空”蘊含另一層反叛與抗爭的意味。我欣賞諸如“起義”“造反”這樣的意向組合,由起義的天空我自然聯(lián)想到“造反的嘎達梅林”以至于想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無奈和譴責。“起義的天空”應(yīng)是對于人間苦難的正視和積極的反應(yīng),是對冷酷社會現(xiàn)實的迎頭痛擊以及“猛士”般的殉道情懷的肯定與張揚。它不但具有強烈的批判的意識,更具有猛醒與反思的哲理機制。所以說,大凡此類作品,都具有某種恒久的時間性與歷史的經(jīng)典性。
《結(jié)繩紀事 ——贈野曼先生》是一首僅有十幾行的短詩,幾乎是詩人即興創(chuàng)作于野曼老先生在場的席間,后經(jīng)小小的潤色定稿而成,當即博得野曼老的贊揚。可以說,這首詩淋漓盡致地釋放,發(fā)揮了詩人得天獨厚的想象的天才和稟賦。詩人何妨將南方雨、我一生的汗水以及一世的淚水穿成線,并且將這種想象一貫到底,直達詩歌所要表達的核心——帶我沖向霄漢。
此時的帶我沖上霄漢,自然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于前輩詩人的敬重與期許,二是借了詩歌的翅膀,在編成的一朵前世的祥云中,翱翔自己獨立、自由靈魂的希冀和期許。
至于詩人拿“四十年積攢的月色,匯聚成湖泊,在這花香四溢的良夜,請不要打擾我的沉默”。好一個請不要打擾我的沉默,這沉默無疑是愉悅的,是詩人心靈宮殿的那一份神圣,更何況是在花香四溢的良夜,有四十年積攢的月色匯聚成湖泊相伴,因這份肅穆的“沉默”的陶醉,才引出詩人獨創(chuàng)的那份“微醺”出來。
關(guān)于詩人所營造的“微醺”意念的確立,它既是意識上的,也是心靈上的一份愜意的恰如其分的氛圍對于身心無限柔弱的一種不可抗拒的圍困和侵襲,它具有神性的玄妙,也有詩性的漂移,既有對現(xiàn)實的超脫,又有夢幻般的理想主義的介入。
關(guān)于陳福鋼詩歌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有待于今后詩歌界不斷的開發(fā)和深入。在這里筆者只是提綱挈領(lǐng)地做一些粗淺的分析而已,個中的觀點自然屬于一家之言,凡謬誤之處愿與方家商榷。
當今社會已經(jīng)全面陷入功利、物欲肆虐的無秩序狀態(tài)之中,信仰的缺位導(dǎo)致人性的淪落,道德底線的潰敗,更縱容、助推了物欲橫行態(tài)勢的濫觴與蔓延。
身處社會與歷史大背景、大環(huán)境下的當下詩壇,可謂亂象叢生、山頭林立。大面積良知、道德的泯滅,崇尚個人私欲以及碎片化、瑣屑化甚至以“審丑”變態(tài)心理的寫作,致使當下的詩歌嚴重地失去社會(思想精神領(lǐng)域)的擔當和藝術(shù)良心的在場,缺乏一種厚重的、凝固的心靈歷程式的正能量(正義)的弘揚與傳承。可見,當下對于詩人靈魂的洗禮將是一個復(fù)甦式的重生的涅槃過程。對于人性真善美的禮贊與謳歌,標志著人類對于生命的自由、靈魂的獨立以及心靈意志平等的向往 。
可喜的是,陳福鋼選擇了這樣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和神圣性的歷史時刻,重新將埋藏自己心靈深處詩歌的火種點燃,從而完成生命軌跡的悄然回歸與生命質(zhì)量的審美與升華,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與那些書生氣十足的詩人相比,福鋼多了一份長久社會歷練的老成與豪氣,多了一份接地氣人情練達和社會體驗。從而,他的詩歌作品拒絕無病呻吟式的瑣屑與虛無,遠離口水、下半身等的污濁與卑劣。
不過我倒是希望福鋼的詩歌,在俯瞰時代、社會、歷史之后,創(chuàng)作出富有大格局、大意象品質(zhì)的詩歌。觸摸生活的肌膚心脈的同時,再多一些生命的豪氣,生活的大氣,情感的義氣,人生的俠氣,想象的牛氣,現(xiàn)實的地氣。只有讓這種無處不在的詩歌的氣脈、血脈貫通于整個的肌體和經(jīng)絡(luò),讓那份詩歌的靈感和天生的稟賦、才情,盡情地馳騁于生命的沃野,接下來的事就是讓作品(詩歌)來表達你所要表達的一切。
一個詩人全部的話語權(quán),只有作品(詩歌)而非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