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鶴
?
毛澤東政治思想新主題的形成
張 鶴
【摘 要】延安時期毛澤東政治思想的主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從蘇維埃運動轉換為抗日救亡運動??疾炫c研究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思想,離不開這一新的主題。從毛澤東思想發(fā)展來說,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復雜形勢使得毛澤東思想臻于成熟與系統(tǒng)化,在思想軌跡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巨濤中,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戰(zhàn)略家的形象,一個民族巨人的形象終于出現(xiàn)。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 轉變
早在1934年4月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發(fā)表獨占中國的狂妄聲明,聲稱日本是東亞的“主人”。不許他國染指;日本侵略分子則叫囂“滿洲市場已經(jīng)飽和……實不能不注意于進攻(華北地區(qū))”,“故華北誠我帝國之最好新殖民地”。而后,日本帝國主義在突破長城防線,強劃冀東為“非武裝區(qū)”以后,更進一步企圖吞并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等華北五省。1935年5月,日本找各種借口,編造各種理由其目的就是要出兵中國調(diào)集大軍進關侵占中國,而蔣汪政權并沒有采取積極抵抗的行動,而是賣國求榮,步步退讓,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而這并不能滿足日本的胃口。華北殖民地的危機迫在眉睫,而正在長征途中的共產(chǎn)黨領導人毛澤東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蔣汪政權的茍且行為后,更堅定共產(chǎn)黨人與侵略者抗爭到底,打倒蔣家王朝的決心,紅軍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在同年的11月13日即刻發(fā)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吞并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一書。正如毛澤東所說:“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只是那時日本侵略范圍還限于東北四省,而下一個階段就是要侵占整個中國,顯然,日本侵華活動的深入,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轉變政治路線的直接原因。
早在讀小學的毛澤東便有一種超乎常人情懷,發(fā)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后,更是深受大學中愛國志士的熏陶。這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發(fā)源于王船山的“民族大義”,中經(jīng)譚嗣同為國捐軀的壯舉而達到頂點。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為獨占中國提出21條,毛澤東寫道:“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1916年7月日俄再訂分掠蒙滿權益協(xié)定,毛澤東寫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二十年內(nèi),非一戰(zhàn)不足以圖存。”[1]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懷,為他從社會革命轉變?yōu)榭谷站韧稣沃黝}的心理契機,引導著全國的民族救亡運動,打開了抗日新局面。
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進行分工,取消了在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2]。3月4日中革軍委設立前敵司令部,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1日在貴州鴨溪、茍壩一帶,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小組。毛澤東實際上成為軍事上的決策者。這在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是最重要的職務,它使毛澤東能夠根據(jù)變化了的時局提出自己正確的意見,并支配著紅軍的行動。雖然在長征中來不及討論政治路線的問題,但毛澤東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所蘊含的政治目標一一北上抗日卻為中央所接受,在與張國燾的斗爭中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點。
1935年7月至8月間共產(chǎn)國際召開第七次大會,批判了“愛用死板公式與模型的傾向”,強調(diào)了“共產(chǎn)黨人在法西斯主義國家中工作環(huán)境的特點”。大會確立了以戰(zhàn)爭的挑起者——法西斯主義為主要敵人的理論,并指明受帝國主義大國侵略的弱小民族及弱國,有保護民族獨立的權利,這類國家中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zhàn)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而在這些場合,共產(chǎn)黨人的責任,便在于積極參加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與站在這種斗爭的前線。在此基礎上共產(chǎn)國際七大提出了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根據(jù)大會的精神,發(fā)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林育英(化名張浩)到達瓦窯堡,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國際七大精神與八一宣言的內(nèi)容。毛澤東、朱德11月28日署名發(fā)表的《抗日宣言》的內(nèi)容與八一宣言基本相同,可知毛澤東很快接受了國際七大的精神。國際七大對毛澤東與全黨形成新的政治路線的作用在于:第一,對毛澤東抗日救亡主題的形成而言,真正的內(nèi)在因素是日本貪婪的嘴臉暴露,企圖征服整個中國的妄行和他對民族危機的深切關懷。國際七大與八一宣言只是毛澤東政治主題轉變的外在依據(jù);第二,在國際指示對中共具有支配作用的情況下,國際七大與八一宣言為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新主題化為全黨新的政治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根據(jù),它促成瓦窯堡會議的舉行,從而為統(tǒng)一全黨的認識,為黨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此,延安時期毛澤東政治思想的主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從蘇維埃運動轉換為抗日救亡運動??疾炫c研究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思想,離不開這一新的主題。從毛澤東思想發(fā)展來說,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復雜形勢使得毛澤東思想臻于成熟與系統(tǒng)化,在思想軌跡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51).
[2]中共黨史資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4(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佳木斯大學研究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鄧小平中國道路思想研究的當代啟示”(WM2015_003)。
作者簡介:張鶴(1992-)男,漢族,黑龍江克山人,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