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潮來襲,朋友圈“貼心”地流傳了“26°穿衣法則”,按照這個法則穿衣,看一下溫度,做一下加減法,就能知道穿多少合適,這是真的嗎?
這個“溫度疊加穿衣法則”,嚴格來說還算不上謠言。對于不懂怎樣根據(jù)預報溫度來選擇衣物的人、年齡太小無法準確表達感受的孩子的家長,它至少給了一些粗淺指導。不過話說回來,這條“法則”的問題,不僅僅是保暖能力不能簡單疊加而已。就算天氣預報的氣溫,這一個數(shù)值也不足以決定你今天穿什么。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氣溫 ≠ 體感溫度。
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濕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shù)的概念,這個指數(shù)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濕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
根據(jù)美國炎熱指數(shù)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濕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濕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
可見,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所謂“桑拿天”也是這樣來的。而在同樣的相對濕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濕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
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到了秋冬季,當氣溫低于15℃的時候,相對濕度越大,感覺會越冷。
此外,上面的體感溫度,其實僅僅考慮了相對濕度,而“風”也是一個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子。不過,不管是對于高溫還是低溫,風都是一個“減分項”。
體感溫度的計算很復雜,需要將理論和當?shù)禺敿镜慕?jīng)驗系數(shù)結(jié)合起來。并不像想象中那樣跟氣溫有線性關(guān)系,代入一個系數(shù)就能直接推算出來。天氣預報公布的體感溫度,都是氣象人的工作成果,請大家糾結(jié)穿什么衣服的時候,也看它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