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紀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文明之師,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禮義之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沖鋒在前,論功在后,更是我軍的光榮傳統(tǒng)。1955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軍銜時,毛澤東本人拒不接受“大元帥”軍銜。當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被授大將軍銜時,立即給軍委主席毛澤東寫信,要求降為上將,毛澤東稱其為“共產(chǎn)黨人的一面明鏡”。當時,高風亮節(jié)、主動“讓銜”的老同志不少。在我軍歷史上,還有一位“三讓將軍”韓振紀。
韓振紀(1905-1975),河北高邑人,是河北籍僅有的兩位開國中將之一(另一位為孫毅)。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參加紅軍后,他歷任軍參謀處處長及副參謀長、紅軍學校副團長、軍委干部團參謀長、八路軍旅及縱隊參謀長、新四軍軍工部部長、抗大第五分校校長、新四軍師參謀長、軍區(qū)參謀長、東北軍工部部長、總后勤部車管部部長、駐蘇聯(lián)大使館武官、總參及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總后勤部副部長等職。
韓振紀身經(jīng)百戰(zhàn),個性剛強,不貪功、不諉過、不爭名利、不趨炎附勢,為人正派,曾得到諸多將領贊譽。1940年12月,在曹甸戰(zhàn)役中,由于多種原因,黃克誠被免去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職務。韓振紀作為縱隊參謀長,深知在戰(zhàn)役指揮上司令員并無過錯,因而他不但不落井下石,還以個人名義給華中局、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發(fā)出“保黃電報”,力請恢復黃克誠的職務。為此,有人說他不識時務,他個人的工作安排也曾一度受到影響。
讓 職
韓振紀是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講武堂的優(yōu)等生,從參謀、參謀處處長到參謀長,多年馳騁疆場,有過大兵團作戰(zhàn)的參謀工作經(jīng)驗,從實踐到理論都很有建樹,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謀將”。1943年8月,在新四軍第二師桂子山對日作戰(zhàn)中,他領導的第二師參謀工作效率極高,使桂子山作戰(zhàn)成為我軍的一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
1945年4月初,韓振紀奉新四軍軍部指令,擔任新的軍部軍工部部長,在蘇浙一帶籌建軍工生產(chǎn)。他隨葉飛部渡江來到蘇浙軍區(qū)領導機關駐地孝豐井村。蘇浙軍區(qū)司令員是常勝將軍粟裕,參謀長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劉先勝,抗戰(zhàn)初期來到新四軍,來蘇中以前曾長期做政治工作。當時,這一地區(qū)軍工建設規(guī)模很小,軍部沒有具體工作指示,也未調給干部,韓振紀無事可做,心里很不安。
粟裕司令員器重韓振紀,經(jīng)過深思熟慮,決定把韓振紀留下來任軍區(qū)參謀長,參與組織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zhàn)役。
在韓振紀短期任軍區(qū)參謀長期間(1945年5月至7月),他曾就某些戰(zhàn)法的具體問題向粟裕提出建設性建議:“對付大規(guī)模的固守之敵,即使調他不出來,仍可采用運動戰(zhàn)的原則,多處擾敵,以亂其目,誘敵出動,選擇重點,分割殲之?!彼啻握劦酱筮\動、小運動,大小結合、主動靈活這一類戰(zhàn)斗原則。
粟裕司令員要韓振紀擔任軍區(qū)參謀長,手續(xù)上尚需經(jīng)華中局、軍部報中央批準。《賴傳珠將軍日記》記載:“6月13日,陰天。復韓振紀電,詢其愿否留江浙軍區(qū)(蘇浙軍區(qū))任參謀長事。”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如軍委直接下達任職命令,他只有服從,但現(xiàn)在組織上要事先征求他個人的意見,這讓他有些為難。從內心講,他當然希望留在粟裕手下任職,這樣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打幾個大仗、硬仗,但這勢必影響到原軍區(qū)參謀長劉先勝的任職,因為劉先勝也很優(yōu)秀、很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因此他不能表這個態(tài)。韓振紀處事的一貫原則:先想工作,先想他人,把自己放在最后。在此情況下,他奉粟裕司令員之命返回軍部匯報工作,同時交流對本人職務安排的意見。最終,韓振紀沒有回到蘇浙軍區(qū)在粟裕司令員領導下工作,他按照軍部新的指示,重新?lián)涡滤能姷诙熂婊茨宪妳^(qū)參謀長。
此后,戰(zhàn)爭發(fā)展,部隊不斷壯大,韓振紀的這一讓職,對他一生的影響顯而易見。為此,許多老戰(zhàn)友為韓振紀感到遺憾,就連粟裕司令員也甚有不解。1957年,粟裕隨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時,曾當面詢問時任駐蘇聯(lián)大使館武官的韓振紀,當年是何原因不當他的參謀長?韓振紀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不奪他人之功?!?/p>
1945年11月,韓振紀任東北軍工部首任部長,領導史無前例的軍工大轉移,創(chuàng)建四大軍工基地。1947年9月,戰(zhàn)爭形勢好轉,東北局、東北野戰(zhàn)軍總司令部決定讓韓振紀負責統(tǒng)管東北軍工,但他經(jīng)過反復思考,認為由資歷更老的何長工同志擔任東北軍工的主管對工作更有利,便主動讓職,推薦何長工擔任軍工部部長,自己任副部長。此后他只主管琿春基地的工作,在那里領導生產(chǎn)出第一門大炮,生產(chǎn)了大量炮彈,支援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不久,他服從組織調動,轉到地方,被安排擔任東北工業(yè)部機器局局長。解放戰(zhàn)爭期間,部隊有了大發(fā)展,他的很多老部下當上了副軍長、軍長,有的則已經(jīng)擔任了兵團一級職務,而他的職務卻越做越低。韓振紀到地方,其職務安排過低,老同志們看不過去,可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我是脫了皮鞋換草鞋的,要當官,當初就不參加紅軍了!”
讓 勛
1956年2月,根據(jù)中央安排,聶榮臻元帥赴蘇聯(lián),向駐蘇工作和留蘇學習的中國軍官授予軍銜和勛章。
在授銜授勛儀式上,聶榮臻代表周恩來總理正式頒授韓振紀中將軍銜(此前,由于工作需要,軍委已先行授予韓振紀中將軍銜),并代表毛澤東主席授予韓振紀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授銜授勛后,其他軍官感到無比光榮、自豪,韓振紀卻一臉凝重。他認為授予他一級八一勛章授高了。按規(guī)定,一級八一勛章只有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擔任師(含師)職以上的軍官才能授予。
韓振紀在1933年以前即任紅13軍參謀處處長、副參謀長,1933年任紅軍學校政治營營長、軍事團副團長,這些職位都是由師以上任職經(jīng)歷的干部來擔任。組織上授予韓振紀一級八一勛章,是經(jīng)過全面而嚴格的審核,根據(jù)他的實際任職情況決定的。但韓振紀卻固執(zhí)地認為,他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擔任的職務履歷表中,沒有“師”這個字眼,據(jù)此就不能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只能授二級八一勛章,這次給他授一級八一勛章,是北京來的同志“把勛章帶錯了一枚”。盡管有的老戰(zhàn)友勸他不必這么認死理兒,但他執(zhí)意將一級八一勛章退回,只佩戴兩枚勛章參加典禮。以后一段時間,在一些重大外事場合,他只佩戴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而從不佩戴一級八一勛章。直到此后北京又送來一枚二級八一勛章,他才把這枚勛章掛在了胸前。
對韓振紀執(zhí)意“讓勛”之舉,老戰(zhàn)友們和家屬都不理解,但韓振紀一律不予解釋。在他心目中,什么職務、地位,尤其是個人榮譽,都是能讓則讓,他在填寫自傳職務時也“就低不就高”,從不搞無原則拔高的做法。
讓 名
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韓振紀的克己低調是出了名的。對此,與他熟悉的老同志大都有很深的印象。戰(zhàn)爭年代,他所在的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五縱隊及新四軍第二師沒有副司令、副師長,他身為參謀長,許多重要電文需經(jīng)他手轉至上下。在電文上署他的名字是需要他負責的,他從不避之,但有一些關系不大,特別是報功一類的,他認為署一大串領導無必要,有司令、政委簽署即可,他往往提筆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他這個參謀長不署名,于是下邊各旅(分區(qū))、團參謀長也效仿他,這種做法在韓振紀戰(zhàn)斗過的部隊約定俗成,成了慣例。
1957年9月,以聶榮臻元帥為團長,陳賡、宋任窮任副團長的中國政府工業(yè)代表團抵莫斯科,與蘇方舉行關于原子彈和導彈生產(chǎn)技術援助及勘建導彈試驗靶場等問題的政府間談判。這次談判比較成功,本來,聶帥擬派韓振紀攜帶文件緊急乘飛機專程返回北京,向中央?yún)R報各項目談判情況,呈報和蘇方協(xié)定的各個項目草案。韓振紀了解到雷英夫同志有意擔當此任,當聶帥征求韓振紀的意見時,他表示雷英夫曾擔任過葉帥及周總理的軍事秘書,因此由雷英夫回京向上面匯報更方便些,于是聶帥改派雷英夫代替韓振紀回國匯報。雷英夫回國后,向周總理做了詳細報告,周總理認為代表團的談判效果是良好的。
韓振紀從蘇聯(lián)歸國后,主管全軍軍械工作,中央軍委首長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經(jīng)常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如果允許,他就會派做具體工作的負責同志與會。他認為誰去對工作有利,就派誰去,同時也可以給軍委首長提供了解這些同志的機會。
韓振紀與許多老前輩一樣,終生謙虛謹慎,在任何場合包括在家里都不議論個人功勞,更不準別人宣揚自己。20世紀60年代,曾有些地方或部隊作家采訪他,想寫他的革命歷史,對此,他有個一貫的原則:多談別人,少談自己。他總是主動介紹老部隊、老首長和老戰(zhàn)友的事跡。他說,事情都是在上級領導下,大家一起完成的,他只是其中一員。韓振紀有個老戰(zhàn)友歷史貢獻很大,但講話喜歡吹吹呼呼,韓振紀對他說:“講話也不能亂彈琴,年輕人不要學你這些?!彼约簞t是知道多少講多少,記不得就是記不得,大仗就是大仗,小仗就是小仗,沒打就是沒打,絕不否認成績和缺點,實事求是,不文過飾非。
1950年,吳運鐸開始聞名全國,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全國各地請他去作報告。韓振紀是吳運鐸在新四軍軍工部、新四軍第二師時的老首長,吳運鐸在寫《把一切獻給黨》一書時,曾把書稿送給韓振紀審閱。當韓振紀看到書里多處提到韓部長的培養(yǎng)及對軍工事業(yè)的貢獻時,便提筆把這些內容全部勾掉。
20世紀60年代,有位傳記文學作家寫了一篇有關韓振紀的文章,講述了他亦文亦武,從新四軍軍工部到東北軍工部艱苦奮斗,組織領導生產(chǎn)武器彈藥的事跡。韓振紀聽說后,把這位作家請過來,取出稿子一看,題目為《人民兵工輕武器之父》,韓振紀臉色頓時沉下來。他說:“這篇文章不再看了,本人堅決不茍同!”韓振紀拒絕該作家用文學報道方式給他任何贊譽,并講了他這樣做的道理。這位作家原認為從韓振紀的經(jīng)歷看,稱他為“人民兵工輕武器之父”名副其實,但聽韓振紀這樣講,對這位革命老前輩不由得由衷贊佩。
韓振紀等革命老前輩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忘名讓利”,他們的精神彌足珍貴,是共產(chǎn)黨人的寶貴財富。(編輯 王 雪)
(作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后勤雜志社原主編,軍隊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