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寒潮的“李氏效應(yīng)”
1927年5月,袁復禮、黃文弼等中國學者與外國科學家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開始了長達六年的旅程。
北大學生李憲之和劉衍淮在考察團內(nèi),是德國人郝德博士的氣象研究助手。當時中國的大學還沒有氣象專業(yè),他倆從零開始學習。
1928年秋,為觀測寒潮,郝德帶領(lǐng)李憲之從若羌翻過阿爾金山,在青海西北部的鐵木里克設(shè)站,留李憲之在此觀測。雖然李憲之出發(fā)前,考察團統(tǒng)一做了皮衣、皮褲子、皮帽,連被褥和鞋襪都是皮的,但是依然抵不住鐵木里克寒冷的夜晚。10月末,一次強大的寒潮襲擊了氣象站,大風刮翻了帳篷,風速超過儀器能測量的最高值,刮壞了儀器。從北極發(fā)生的寒潮,越過了幾大山系,還能有如此大的威力,這讓李憲之很驚訝。
1930年,李憲之和劉衍淮結(jié)束了氣象觀測任務(wù)后,卻因為中亞鐵路戰(zhàn)爭,無法自西伯利亞返回北京,便決定一起前往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在柏林,李憲之借助德國齊全的資料,窮追不舍,發(fā)現(xiàn)當年那股刮翻他帳篷的寒潮竟然沖過了赤道無風帶,到達南半球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造成大暴雨。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當時氣象學的局限,認為南北兩半球的寒潮不可能到達另一半球。李憲之的論文《東亞寒潮侵襲的研究》,立即轟動了國際氣象界,他也因此僅用三年就拿下博士學位。進一步研究兩半球冷暖空氣的相互作用,李憲之找到了臺風的成因,寫出了《臺風研究》。他的導師馮·費卡教授曾書面和口頭一再表示:“你的論文是突破性的,超過了我和邵斯塔考維奇的工作?!?/p>
雖然當時有些“權(quán)威”認為李憲之那么年輕,研究的東西是無稽之談,但是,現(xiàn)在他的觀點早已被衛(wèi)星云圖等先進科學手段證實。“那兩篇劃時代的名著”是世界上研究寒潮和臺風,以及研究兩半球大氣相互作用的奠基性和經(jīng)典性著作,被稱為“李氏效應(yīng)”。
(摘編《機密檔(二)》,
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1年版)
十位獨臂開國將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將軍中,有十位獨臂將軍,他們是:上將彭紹輝、上將賀炳炎、中將余秋里、中將晏福生、少將彭清云、少將左齊、少將陳波、少將蘇魯、少將廖政國、少將童炎生。毛澤東曾稱贊賀炳炎:“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育出你這樣獨特的
人才!”
上將彭紹輝,在1933年3月20日,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草臺崗戰(zhàn)役中,左臂連中兩彈,骨頭被擊成幾截,左臂截肢。
上將賀炳炎,在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途中攻擊瓦屋塘戰(zhàn)斗中,不幸被敵人炮彈彈片擊中,整個右臂血肉模糊,骨頭全碎了,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鋸掉受傷的右臂。
中將余秋里,1936年長征至云南烏蒙山區(qū)時,時任十八團政委的余秋里奉命率部截擊國民黨萬耀煌部隊,在選擇進攻路線時,敵人一排子彈射來,擊中其左臂,渡過了難以忍受的192個日夜,9月到達甘南后才做了截肢手術(shù)。
中將晏福生,1935年9月正當晏福生指揮紅十六師撤出戰(zhàn)斗時,國民黨軍的飛機飛抵紅軍陣地狂轟濫炸。一顆炸彈在晏福生的近處炸開,右臂被彈片炸傷,衛(wèi)生部部長蘇井觀為其做截肢手術(shù)。
少將彭清云,1938年10月,359旅旅長王震令719團和717團9連在廣靈伏擊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彭清云是全團有名的神槍手,他一槍撂倒了常岡寬治,在沖鋒中彭清云卻被敵子彈打穿右肘關(guān)節(jié),因傷勢嚴重,不得不截肢。白求恩為他做了截肢手術(shù)。
少將左齊,1938年12月,在一次激烈的戰(zhàn)斗中負了重傷。白求恩大夫為他做了截肢手術(shù)。
少將陳波,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生產(chǎn)的滾雷質(zhì)量并不高,需要在試爆訓練中積累經(jīng)驗。時任八路軍前總特務(wù)團副團長的陳波負責這一工作,1941年3月,他在抱起一只西瓜大的滾雷為大家做示范時,不合格的滾雷一觸即發(fā),頃刻間硝煙彌漫,陳波失去了一條胳臂。
少將蘇魯,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起對太原總攻擊的外圍作戰(zhàn),突擊排在副師長蘇魯?shù)膸ьI(lǐng)下沖鋒。因踩響了連環(huán)雷,蘇魯右大臂被炸得筋斷骨折,鮮血泉涌。蘇魯傷勢過重,右臂無法保留,當即做了截肢手術(shù)。
少將廖政國,時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第四團團長,在給部隊講解手榴彈的構(gòu)造原理和爆炸威力時,手榴彈突然引燃,面對聽講的干部戰(zhàn)士,他毅然舉起手榴彈,讓手榴彈在自己手上爆炸,因而失去右手成了“獨膀子”。
少將童炎生,1944年在蘇中軍區(qū)當團政委時,一次戰(zhàn)斗結(jié)束,繳獲了敵人大批土造手榴彈,當時大家都不會使用這種土造手榴彈。童炎生試著投了一顆,沒想到手榴彈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個指頭都被炸飛了,從手腕處做了截肢手術(shù)。由于殺敵心切,傷口還未愈合就回了部隊,結(jié)果傷口無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術(shù),傷口沒愈合又上了前線。
(摘編《我的父輩在長征中》,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年版)
喜歡養(yǎng)豬的司令員
賀炳炎是一個從貧苦農(nóng)民成長起來的將軍。在孩子們眼中,他們的父親骨子里總離不開土地。孩子們十分懷念在成都的日子。那時候,作為成都軍區(qū)司令員的賀炳炎在院子的一角養(yǎng)了一頭豬,偶爾,他還會讓孩子們端一端豬食。
賀炳炎養(yǎng)豬只留豬頭、豬心和豬蹄,然后把豬肉送給招待所,說招待所經(jīng)常要接待軍區(qū)首長或者中央的同志,這些肉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過大節(jié)小節(jié)時,賀炳炎把警衛(wèi)班的戰(zhàn)士叫過來一起吃豬肉。賀炳炎經(jīng)常接觸理發(fā)的、種花的、搞清潔的工人。1960年前后,賀炳炎散步時碰到一個花匠,就問:你有什么愿望?花匠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頓紅燒肉。賀炳炎說:好。第二天,一個警衛(wèi)員去找花匠,說:賀司令員找你。他以為有什么事,是花不對了,還是怎么了?花匠到賀炳炎家后,賀炳炎給他端了一大碗紅燒肉,說:你把它吃了。那個花匠含著淚吃了。好多年以后,賀炳炎的子女回到成都軍區(qū),那個花匠知道是賀炳炎的孩子回來了,還專門跑去看他們。
(摘編《往事親歷——開國
將帥的親情家事》,鳳凰
出版社2009年版)
紅二十五軍“不吃雞”的故事
紅二十五軍“不吃雞”的故事,就是從郭家河戰(zhàn)斗之后,在省委領(lǐng)導的倡導下,很快形成一條不成文的口頭規(guī)定。對于“不吃雞”的種種原因,紅軍指戰(zhàn)員不免也摻雜個人感情色彩,有各種各樣說法。有的說,雞是老太婆喂養(yǎng)的,不管是買來、捉來,殺了吃,都怪可惜的,也很殘忍,老太婆會恨你咒你,說你傷天害理作孽太深!有的說,吃不吃雞是紅軍與白軍的本質(zhì)區(qū)別,白軍擾的老百姓雞犬不寧,紅軍如果殺雞吃,老百姓會把紅軍與白軍同等看待。因此,紅軍到赤白邊界打土豪弄糧食,從來不抓雞,怕落個“雞犬不寧”的名聲!還有的說,大別山里的老百姓,養(yǎng)雞是維持最低生活費用的“營生之道”,可以從雞尻子里掏出點錢來,換取油鹽以至糧食衣物。紅軍指戰(zhàn)員都能夠體察民情,自覺遵守紀律規(guī)定,所以說“不吃雞”也是紅軍的一種本色,既順乎民心也順乎軍心??偠灾?,大家都把這個規(guī)定當作一條紀律,從領(lǐng)導到戰(zhàn)士,誰也不準買雞、捉雞、殺雞、吃雞!
(摘編《紅二十五軍長征記》,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