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鍔
持節(jié)護僑辦外交
※ 歐鍔
編者按:
《持節(jié)護僑辦外交》一文,摘自吳川市作協(xié)主席、作家歐鍔先生的長篇紀實文學《陳蘭彬》。節(jié)選的內(nèi)容是:美國舊金山掀起排華,惡風刮至東海岸首都華盛頓,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十五名旅客議案》。
陳蘭彬作為駐美公使,力阻排華行為,保護在美國同胞,華人自由往來美國的權(quán)益,向美國國務(wù)卿提出抗議。會見美國上屆總統(tǒng)格蘭特將軍,爭取到他放聲公平公正對待華人。又與美國友人著名報人丁韙良、耶魯大學教授衛(wèi)三畏相聚,商討制止排華。這令陳蘭彬心中得到慰藉——
送走丁韙良、衛(wèi)三畏,陳蘭彬坐馬車回到公使館,已是午夜。他沒有睡意,站在三樓的在大陽臺上,眺望華盛頓市的夜空,纖云弄巧,飛星垂野,綠樹搖曳,清風放歌。一幢幢裝璜華美的大廈,一座座素面向陽的廣宇,已在流光溢彩中,伴著一輪月華甜甜入夢。
縱橫流淌的街燈,連接著天際中燦燦的銀河,輕波細浪,情深意濃,涌入賓夕法尼亞大街白宮旁邊的大河,水面開闊,銀花閃爍,襯得這座主宰旅美華人命運的雄偉建筑物,如嵌上一層水晶似的,有如云遮霧繞的仙宮,高貴輝煌,而又縹緲難以捉摸。
陳蘭彬凝視良久,透過月華高照的紗窗,他仿佛看到那位手握“合眾為一”國璽的海斯總統(tǒng),也未曾入眠,在寬大而又樸素的辦事大廳上,正在審視國務(wù)卿轉(zhuǎn)送大清駐美公使館,抗議排華暴行報告;格蘭特、丁韙良一眾知名人士,揭露愛爾蘭人打傷殺害、搶奪焚燒華人財產(chǎn)的媒體報道,還有即將收到衛(wèi)三畏為華人的請命書,是何種心態(tài)?他又想到在覲見海斯總統(tǒng)時,也是在這個大廳,正面墻上大寫著“明智之輩”的治國邦交格言??偨y(tǒng)是會明智對待“十五名旅客”排華議案的。這時,各種存疑的思緒,慢慢消失。
他收回眺望白宮的目光,眼前閃過運籌帷幄的格蘭特、足智多謀的丁韙良、豪放爽朗的衛(wèi)三畏……他們的眼神是這樣可親,臉色是這樣可信,他們關(guān)愛華工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王勃曾留下千古名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在遠離中華幾萬里的合眾國,在浩浩瀚瀚的大西洋海岸,同樣有友情如山,胸懷天下的舊知新雨。他喃喃道:“海外存知己,天涯有良朋?!痹娋渎涞兀那榇罂?。
回身凝望自己所在的這座新建的公使館,是一幢三層的大樓,月光散入高大的玻璃窗,落在地上,一室明亮。前有大片草坪,后有果林花卉,春陽花紅,夏日葉綠,一年四季,綠陰常在。廣場上高高豎立的旗桿,黃龍旗在迎風招展,獵獵作響。這是自己在美國大地上,升起的第一面黃龍旗,升旗那天,廣場四周,圍滿華人、美國人,特別是不少同胞從紐約、費城、哈特福德市等地趕來,聚在草坪上,觀看升旗儀式,觀看大清的威儀。天上晴空萬里,彩云布滿華宇。陳蘭彬走過來時,有洋人在胸口上劃字祈福,祝愿陳公使和他在合眾國的僑民,同獲民主自由。當與邁步上來的華人首領(lǐng)李希齡、伍朝輔、李道華等人握手相賀時,華民群中的一位長者、會館的首事伍兌山作歌道:
天蒼蒼,野茫茫,當年蘇子奉使匈奴邦。
被禁北海十九載,手持旌節(jié)日月光。
海蒼蒼,水茫茫,今有陳公握節(jié)駐西洋。
效法前賢建大業(yè),護我華民在他鄉(xiāng)。
歌罷,一眾歡迎人群,又跳又舞,像喝上三晉杏花村的汾酒似的。圍繞著使團眾人,說這道那,久久才依依離去。
望著這塊萋萋草坪,在陳蘭彬的眼光中,漸漸變?yōu)樽鎳笪鞅钡牟菰?,一圈圈的波弧向著四周擴展,青色的穹廬籠罩著無垠的碧草,連云朵也染上新綠,一棵棵雜樹野木碧玉似的。一如自己年輕時,考察蒙古、青海要塞險關(guān),見到的大漠景色。不同的是,風吹草低不見牛羊。卻見到策馬飛馳的騎手,穿的是匈奴胡服——戴著簸箕形插著彩色羽毛的氈帽,身穿藏青窄袖衣,玄色的合襠長褲,腰束帶鉤穿孔的皮帶,腳蹬長統(tǒng)皮靴。甩打牧鞭,大聲吼喊,時不時對著目標張弓放箭,追逐前方的獵物,或是俯身拾起中箭的野兔、兇狼,獵狗大聲狂吠,聲聲露出得意。這就是漢朝武帝時,北邊的匈奴人在狩獵。
在遐想中,景象隨之切換。
大風驟起,夾著狂野粗暴的飛沙,在廣袤的草原上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瞬間青青的色彩,變成灰黃灰黃的。旋風卷起的沙柱,一道道掃向大漠深處,石走磧飛。連根卷上天空的草棵,在風暴慢慢停下時,從天而降,同樣變?yōu)榛尹S灰黃的。
天空也慢慢睜開眼睛,看著露出裸體的沙丘。在低洼樹叢處,幸存著一塊殘缺的草地,數(shù)十頭掉毛體弱的老綿羊,用前蹄吃力地刨著草根,艱難地尋找食物。不時抬起頭來,望著身旁的牧羊人。
牧羊人抖去身上的沙塵,現(xiàn)出瘦削的軀體。頭發(fā)如霜,長須如雪,兩頰干枯,破爛的長袍,用羊毛搓成的細線,扎扎補補,裹在身上,抵御漠北的寒流飛沙,更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他手持一柄漢節(jié),節(jié)上漂亮的旌毛,已被歲月無情揉碎撕落。他雙目發(fā)光,神態(tài)仍然肅穆威嚴。在這人煙罕至的北海大漠中,沒有半點害怕、半分萎靡。那潮紅的天色,映出他堅毅無畏而又顯出寧靜寂寞。這人,就是中華民眾熟悉、被寫入史書的漢朝出使匈奴的蘇武。
落日收盡最后一抹斜暉,留下蘇武牧羊孤獨的身影,頂天立地凝固在大漠之上,使荒漠有了生氣,使草地有了秋色,使民間留傳佳話,使歌者放聲蘇子牧羊。
熟讀漢書唐史的陳蘭彬,自小知道,“漢有匈奴患,唐懷突厥憂”。
漢朝北面的匈奴單于貴族,常在水源足、秋草豐、馬壯時,將兵揮輕騎入侵漢朝的邊境,搶劫殺人擄掠。如旋風襲來,又如旋風消失。令邊將難以抵抗,令民眾叫苦連天。
漢武帝為停息邊關(guān)戰(zhàn)事,發(fā)展生產(chǎn),乃與匈奴相約和好。于天漢年間,派遣中郎將蘇武持節(jié)出使匈奴,以表誠意。
蘇武,字子卿,陜西杜陵人。少有大志,持節(jié)抵達匈奴,拜見單于貴族,宣示漢廷與匈奴共結(jié)友誼,互不侵犯之約,得到匈奴且鞮侯單于的認同。誰料未幾,匈奴王室發(fā)生叛亂,漢廷副使張勝不聽蘇武勸告,摻入叛亂事件中去,引起匈奴單于的惱怒,囚禁蘇武等使節(jié)人員,要蘇武臣服匈奴。蘇武正氣凜然道:“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歸漢!”乃引刀自戕,求死守節(jié)。卻被匈奴單于救下,勸他道:“人生如朝露,何必自苦?!碧K武不懼斧鉞加身,視死如歸。見勸說無效,匈奴幽禁蘇武于大牢之中,蘇武以死相抗。單于無法可使,遂將蘇武放逐到北海草場牧羊。放言云,待羊產(chǎn)奶,人可回漢。其實,放牧的是公羊,何來羊奶?何能歸漢?
北海環(huán)境惡劣,披風沙,餐霜雪,啃草根,食野鼠。蘇武受盡折磨,始終手持漢節(jié),心儀漢朝。每年北雁南飛,他都寄語大雁帶去對故國的忠誠。直到19年后,才被漢朝迎回長安。
不懼肝腦涂地的蘇武,在陳蘭彬心中如祁連山高聳。從蘇武被困匈奴,又想到另一位使臣,被囚匈奴十多年的張騫。
張騫,也是漢武帝時陜西城固縣人,以郎應(yīng)募,出使西域月氏,路過匈奴,即被截留十余年,后逃脫回朝。以校尉身份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擊匈奴。他在匈奴生活多年,熟知地理地形,牢記沙漠中水草所在,引導軍隊行進,不受缺水之困。擊敗匈奴,回朝晉功,封為博望侯。又以中郎將身份,率團出使西域烏孫、大宛、康居、月支、大夏、樓蘭、姑師等國,結(jié)交上層,與漢朝和好,將中原的織品、鐵器傳入西域,又將西域的神馬汗血寶馬、音樂、葡萄、石榴等農(nóng)產(chǎn)品傳入華夏,讓大江南北的民眾吃上外來的水果。唐代詩人孔紹安的《石榴》詩,贊美道:“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
前朝經(jīng)歷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的使臣,持節(jié)揚名,使陳蘭彬心懷風雷激蕩:還將今夜意,北海懷蘇君。邊笛聲聲咽,奉使說張騫。他在心中繼續(xù)道,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人。圣哲之言,同樣體現(xiàn)在使臣身上,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張騫同樣有之矣。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麒麟閣上,張掛著幾許名臣使者的圖像,歷史的長河朝夕為他們歡唱。想到此,陳蘭彬英風上臉,豪氣盈胸,自己干著前人未干過的大事。
十年來,奉太后、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諭旨,率幼童赴美國留學,學習西方科學技術(shù);到古巴調(diào)查解救受虐華工;出任大清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維護華人在當?shù)氐臋?quán)益?!肮艁砬嗍氛l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這是唐代詩人岑參,贊揚駐邊大將、功勛卓著的封常青的詩句。建功立業(yè),是每位人臣對國家社稷肩負的職責。連那風流倜儻的詩仙李白,雖說安能折腰摧眉事權(quán)貴,但亦不忘對朝廷表示,欲作一番掀天揭地的業(yè)績?!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陳蘭彬是位謙遜恭讓的人,飛揚的意志,高昂的心態(tài),在體內(nèi)慢慢消散,又恢復了平靜。告誡自己,不能自足。作為臣子,鞠躬盡瘁。民為邦本,政得其民。古人如此施政,自己也是如斯。遠離鄉(xiāng)關(guān)、告別祖國的學生、華人,他們都是大清的國民,自己的親人。在太平洋的彼岸,更應(yīng)給予愛護,令其感受大清的皇恩浩蕩。
思維的翅膀,在陳蘭彬的腦海飛翔,思前想后,左右運算,生怕保護華工時有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絲毫的差錯,那將是失信華民,辜負圣恩。
想到此,他脫口而出,作詩道:
握節(jié)子卿羈瀚海,乘槎博望滯昆山。
何如圣德字遐邇,快舸輕車任往還。
已是三更天了,大西洋的風吼,一陣比一陣猛烈,夾著鹽鹵魚腥之味,從東海岸刮來,還帶著微微的凍雨,陳蘭彬感到?jīng)鰵庖u身,才回到寢室安睡。
五天之后,華盛頓、紐約及各州的大報名刊,大登特刊耶魯大學著名教授、外交家衛(wèi)三畏上總統(tǒng)書,呼吁海斯總統(tǒng)否決《十五名旅客議案》。不少報刊加以編者按,醒目的標題,如飄揚的旌旗,引導民心。
華工扛起太平洋環(huán)美鐵路!
衛(wèi)三畏高擎“合從為一”的大旗!
讓“十五名旅客”見鬼去!
海斯總統(tǒng)定會順應(yīng)民心!
上帝福蔭在美華民!
一篇篇的文章,讀得多數(shù)人揚眉吐氣,也有人讀得垂頭失魂。
兩位正副公使陳蘭彬、容閎,讀到衛(wèi)三畏上總統(tǒng)書,以及眾多報道社會應(yīng)公平公正對待華人的新聞?wù){(diào)查,心中快慰。又趁熱打鐵,指示中華駐舊金山總領(lǐng)事館官員,收集華人受虐典型案例,爭取報上刊登,以求效果更佳。
衛(wèi)三畏上書海斯總統(tǒng),是一篇關(guān)于中國移民的論文,獲得耶魯大學全體教職員工的簽名。文中說,《十五名旅客議案》,幾乎無用又荒唐,有失體面。譴責排華分子把中國人的勤勞、謹慎、技藝、學識、發(fā)明等優(yōu)秀品質(zhì),同于獵人和游牧民族的本能和習慣。排華言論實際上是詆毀一個民族??芍?,這是一個教會我們?nèi)绾沃圃焯掌?、絲綢、火藥,給予我們指南針,向我們展示茶葉、彩瓷的用途,啟迪我們采用考試選拔官員制度的民族。來美的華人,傳承先輩的聰明勤勞,奉獻給偉大的美國。合眾國應(yīng)該“合眾為一”容納他們,給他們良好的環(huán)境,繼續(xù)讓其發(fā)揮技能,效力美國。故懇請總統(tǒng)遵照《浦安臣條約》,否決該議案。
經(jīng)過駐美正副公使陳蘭彬、容閎向美國國務(wù)卿抗爭,經(jīng)大清外交總署向美國駐華公使的責問,經(jīng)美國對華友好人士大力呼吁,海斯總統(tǒng)衡量再三,愿作明智之輩,否決了《十五名旅客議案》。
否決議案的說明,擺出事實,講清道理,駁斥驅(qū)逐華人的要求?!懊绹?6州,舊金山是其中之一,安能以一州之事,強合36州認同”。當日美國各州曾立約,“凡他國人民至美國當工者,一律優(yōu)待,不分彼此”??偨y(tǒng)公正地為華人說話,是《浦安臣條約》這座大山,撐持著華人的脊梁。更重要的是總統(tǒng)維護美國在中國的商務(wù)利益,生怕中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海斯總統(tǒng)把議案壓下來,但他無法把排華的野火壓滅。遇上陰風,又會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