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懷興
收拾民心非憑劍,須賴官吏公與廉
——漫談《于成龍》的創(chuàng)作
■ 鄭懷興
2005年我應太原市實驗晉劇院的邀請,為著名晉劇女老生謝濤寫戲,就寫了《傅山進京》。2014年冬,他們再次邀請我為謝濤寫戲,指定要寫山西另一位歷史名人——曾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剛開始我婉言謝絕。原因有二:這個題材的舞臺劇與影視作品早就有了,其中上海京劇院由尚長榮主演的《廉吏于成龍》更是聞名劇壇;二是清官戲我前幾年已經寫了一個瓊劇《海瑞》,再寫于成龍,恐怕難脫窠臼——主題重復,也是寫戲的一個大忌。可是太原的朋友為了說動我,決定奔波數千里,趕到我蝸居的福建仙游老家來了。這就讓我感動了。在客人到來之前,我匆匆瀏覽了相關資料,突然發(fā)現了于成龍官宦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即是這位中年才出仕的清官能吏仕途并非一帆風順,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署理武昌知府的任上,由他督造兩座浮橋一夜之間都坍塌了,雖然不是人禍,而是天災——被洪水沖垮的。但時當三藩之亂,吳三桂大兵壓境、湖北告急之際,盡管他剛剛第二次被評為“卓異”,還是遭到 “貽誤軍機” 的參劾而革職。其時,他已宦游十三載,年近花甲了,倦鳥知還,正可回鄉(xiāng)以敘天倫之樂。這時,麻城發(fā)生民變,以劉君孚為首的一批士民已嘯聚東山,蘄黃四十八寨蠢蠢欲動,于成龍就應湖廣巡撫張朝珍之請,前往麻城平亂安民……這段故事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這時的于成龍,身份特殊,是撫臺委派的專員,卻也是廢員、布衣。我已隱約感到,這里頭可供挖掘的東西不少,如果搬演于舞臺,將能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2014年11月23日,太原的朋友光臨寒舍。在他們與我酌酒夜話時,我便提出,要寫于成龍,就截取他人生的這一段。太原的前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范世康先生立即說他也注意到這一段,可謂不謀而合。他們一返回山西,就向有關領導匯報,領導也認可我的選材。于是,我就開始晉劇《于成龍》的創(chuàng)作了。2015年初,我便先后專程前往黃崗——古稱黃州的麻城岐亭、呂梁方山于成龍的故居去憑吊這位先賢,搜集他的逸事,追尋他的遺蹤。在游東坡赤壁時,望著已不見大江東去,唯剩一灣微瀾的勝地,令我不禁唏噓,感慨歲月匆匆,滄桑變幻。于成龍在此吟過的《赤壁懷古》頓時縈繞耳邊:“赤壁臨江渚,黃泥鎖暮云。至今傳二賦,不復說三分。名士唯諸葛,英雄獨使君。今朝懷古地,把酒對斜曛?!庇诔升埉斈暾驹诖说?,懷念的是縱論天下三分的諸葛亮,兩賦赤壁的蘇東坡,而我更緬懷三百多年前站在這兒的他——當年黃州百姓親切稱呼的于糠粥、于青天。要不是他在這兒平息了民變,不知將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血染赤壁,尸骨遍野?過去有人把于成龍東山平亂,當作他一生中的污點,認為這是鎮(zhèn)壓農民起義。我想,當年大清王朝剛建立不久,三藩之亂,遠遠不能動搖其統(tǒng)治的根基;東山民變,非被剿滅不可。于成龍的勸撫,是對百姓最有利的舉動呀!要是能設身處地,站在當年老百姓的立場上想一想,就不會得出這樣的“高論”了。
東山民變的根源是什么?有的人說是吳三桂的叛亂,因為他派奸細潛入黃州,散發(fā)各種委令狀,煽動士民造反。嘯聚東山的首領劉君孚就曾接受過吳三桂的偽札。要是這么寫,就不是我寫的《于成龍》了,那將是另一個主題另一類劇目了。我寫的是“官逼民反”。所以戲上演之后,就有人批評我寫官逼民反是違背史實。是的,從表面上看,黃州民變是由吳三桂煽動起來的,但仔細地翻閱史料后,就可發(fā)現東山民變,吳三桂之亂只是其表面原因,不是主要原因,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麻城縣官吏借著追查吳三桂發(fā)的偽札而濫捕亂抓引起的。于成龍受命之后回到麻城,一調查便抓住了要害。他在《申張撫臺釋放無辜詳》中寫道:“看得東山之禍,起于官激民變,而究其根源,由于縣官心神昏亂。何物鄒克忠,乃衣頂生鄒惺,不孝不慈,無仁無義,此麻邑之窮兇極惡也??h官視為心腹,衙役倚為爪牙,乘機賈禍,唆官峻刑,逼士民于危亡,陷士民于株連,將縣城紳衿概稱通賊,力脅離縣,遲疑無依。又云縣城之外,無非賊黨,贊謀遍剿,以致士民號泣,怨氣沖天……伏乞憲慈迅查縣官陷害良善,并鄒克忠主謀羅織情由,釋放監(jiān)禁增夾傷平民,焚毀刑扳無辜供詞。庶人心自安,禍端可息?!雹僮x罷于成龍的這段話,我對東山民變的根源就一清二楚了。于是,我在構思這個戲時,就緊緊抓住官激民反這個主線來設置人物與情節(jié)。民反是由官激起的,那么只有治官吏才能撫民平亂。所以在撫亂之前我就先設計一場治吏的戲。蠧吏鄒克忠我是根據于成龍所揭露的“此麻邑窮兇極惡也”而塑造出來的。他逼嫁寡婦是我虛構的情節(jié)。但這家伙無惡不作,逼嫁這種無恥的行為完全做得出來。于成龍當時只請上司“迅查”鄒克忠,在戲里我卻把他斬立決了。我想,這雖超越了于成龍的權限,卻符合他的心愿?!爸琴嵭C吏”這場戲就是這樣半真半假、虛實相生地“戲說”出來了。
對待民變,是剿是撫,從來都有兩種意見。有的官員主剿,有的官員主撫。兩種意見,可以反映出兩種立場。主剿者是站在官府的立場上,視民如草芥,不惜取百姓的鮮血以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戲中的尚善大將軍雖是我虛構的人物。但史料上真實記載過一位將軍率兵路經麻城,與于成龍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于成龍在《上張撫臺陳情小稟》中寫道:……將軍嗔責藉伊兵威,竊取成功,嚴聲厲色問:“賊在何處,我們去殺!”成龍不敢遜,對以“安撫在先,兵到在后,何為藉威?已經安撫,何為又殺?”②……擋馬阻剿一場就是據此段史實加以戲劇化處理而來的,并非空穴來風。主撫者則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以百姓之心為心,視民如傷,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對于成龍這位剛被因參劾“貽誤軍機”的廢員來說,主撫的風險更是巨大:有人可能會認為他遭革職之后對朝廷心懷叵測。同時反上東山的士民可能認為他不是官員,說話不能算數,這更增加了勸撫的難度。弄不好的話,他左右不是人,處境非常尷尬。尤其他要求查辦“陷害良善”的麻城縣令、“羅織情由”的鄒克忠之后,必然要遭到主剿派的激烈反對,他們必然要加于成龍以縱寇的罪名。如果明哲保身的話,于成龍完全可以附和主剿者的意見,視造反者為草寇,格殺不赦,順利向撫臺交差。但是于成龍堅持認為上山嘯聚乃屬“赤子弄兵”,在差役上山宣諭無效之時,他就毅然決定親自單騎上山,深入虎穴,苦口婆心勸士民歸順。劉君孚及其部眾為何終于能聽從于成龍的規(guī)勸呢?因為當年于成龍在黃州出任同知時,捕盜賑災,精明能干,又兩袖清風,大得民心,所以士民信服他。否則,開弓沒有回頭箭,反上東山的士民怎肯就撫下山?我不正面寫于成龍的清廉,但清廉的作用,已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我讓于成龍在戲的高潮時向撫臺發(fā)出“收拾民心非憑劍,須賴官吏公與廉”的呼吁,體現了這出戲的主旨。
眾所周知,寫戲通常要為主角安排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在雙方一番又一番的博弈過程中,完成人物的塑造。但在這個戲里,我貫穿全劇的是一個事件——東山平亂,而不是于成龍的一位對手?!吨琴嵭C吏》中的鄒克忠、《單騎上山》中的劉君孚、《擋馬阻剿》中的尚大將軍,這三個人物都是于成龍的對手,他們之間的博弈,雖然都緊緊圍繞這條主線,但都不是貫穿全劇的。這讓有的觀眾感到遺憾,認為要是給于成龍安排一個類似與傅山對弈的康熙一樣的對手給于成龍,那戲就會更精彩,看得更過癮。我覺得戲無定格,要根據不同題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寫法。一對一的博弈,用在《傅山進京》里恰到好處,但用在《于成龍》里就不妥了。于成龍的對手除了鄒克忠、劉君孚、尚善之外,還有一個自我。舉水河畔眇道士開導于成龍,其實是于成龍的超我與自我在作斗爭,最終超我戰(zhàn)勝了自我——使他置生死于度外,作出勇敢的決斷:不惜一死也要上山勸降。
在《于成龍》里,我寫了一個閑人和一件閑事。閑人即眇道士,閑事即喝酒。眇道士曾出現在于成龍的傳說中,并非我憑空虛構。但我筆下的眇道士,已不僅是靠看相卜卦為于成龍籌集盤纏的奇人,而是于成龍道家修養(yǎng)的一個象征,也可以說是于成龍內心的外化,讓他出現在于成龍思想斗爭激烈的時刻,用道來點化于成龍。而飲酒,是于成龍人生中的最大嗜好。據說在羅城為縣時,他為了驅風濕解孤單,就喝上酒了,因而上癮了。戲中三次寫于成龍喝酒:歸舟上、舉水邊與擋馬時。讓于公借酒抒懷,更有情趣與人生況味。閑人閑事的添入,為戲增加了些許空靈灑脫,不再那么凝重與緊張了。
2015/11/16匆草于客山腳下
【責任編輯:尹雨】
注釋:
①《于成龍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30頁
②《于成龍集》(同上)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