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實秋
?
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天鵝之死》別議
→金實秋
《天鵝之死》幾乎是一篇受到漠視和冷遇的小說,這在汪曾祺的小說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少見的。小說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四日《北京日報》發(fā)表后,一時并沒有什么反響。也許,讀者與專家們的目光仍聚焦在《異秉》《受戒》《大淖記事》上?!短禊Z之死》仿佛死得不是時候,不僅此后出版的兩個小說選集均未看中這篇小說,甚至連江蘇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的《汪曾祺文集》中的《汪曾祺年譜》、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的《汪曾祺年表》也都未著一字。
在《北京日報》發(fā)表這篇小說七年后,汪先生應(yīng)漓江出版社之請編《汪曾祺自選集》,這是汪先生的第一本自選集,他將《天鵝之死》編入書中,可見,汪先生本人對這篇小說還是很在意的。并在校稿時于小說末尾鄭重地加了一行附注:
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淚不能禁。
這一行附注很短,但很有分量,可惜關(guān)注的人很少。就筆者所能看到的汪老小說來說,以“淚不能禁”這四個字來抒發(fā)作者當(dāng)時心境的,幾乎僅此一篇。這四個字決非先生信手所寫,當(dāng)是性之所至、情不能止所書。汪先生在創(chuàng)作時流淚是不多的。在寫《大淖記事》時,他流了淚。
巧云捧著一碗尿堿湯,在十一子身邊說:
“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聽進(jìn)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jìn)了十一子的喉嚨。
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p>
汪先生說:“寫到這一句時,我流了眼淚。”(見《<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載《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
汪先生未說過他在寫《天鵝之死》時流了淚沒有,但我以為他是流了淚的,在寫到“孩子們的眼睛里有淚”時,他的心也在流淚。以致他在近七年后校稿時尚“淚不能禁”。汪老的哲嗣汪朗告訴我們:“這篇小說是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寫成的,時隔近七年,他看到文章,還是淚不能禁。爸爸作息很有規(guī)律,寫文章一般只到午夜,熬到清晨的時候不多?!短禊Z之死》是個例外,如果不是到萬分激動的程度,他也不會這樣?!?見《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七年后尚且“淚不能禁”,于七年前寫作時,難道能忍得住淚水么?
在寫《天鵝之死》前一年,汪曾祺寫了《受戒》,在《受戒》的文末,汪先生也有一行附注,文曰: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與《天鵝之死》相反,《受戒》不僅受到熱棒,連附注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種種揣度與議論一時沸沸揚(yáng)揚(yáng)。一開始,汪先生對此好像并未在意,但人們的反響卻使他不得不加以詮釋,這大概是汪先生所沒有料到的。就這一行附注,陸建華先生曾馳信詢問汪先生,汪先生回函云:“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無甚深意,不必索解。”(見《私信中的汪曾祺——汪曾祺致陸建華三十八封信解讀》,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時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日也。然而,后來汪先生卻不得不坦誠地說,這個夢,“是我初戀的一種朦朧的對愛的感覺”;還不得不一再聲明:《受戒》中的明海“這不是我”!兩篇小說及附注所引起的截然不同的反響,大概也是汪先生始料未及的。
我以為,《天鵝之死》與當(dāng)時的文學(xué)界對他作品的評介不無關(guān)系。在寫這篇小說時,正值汪先生創(chuàng)作精力旺盛、聲譽(yù)鵲起之際。一批小說陸續(xù)發(fā)表,《受戒》獲一九八○年度《北京文學(xué)》獎,《大淖記事》獲一九八一年度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同時,這一批以舊社會平民生活為背景的作品也引起了一些責(zé)難和非議。對此,汪先生盡管仍然“我行我素”,但也決非無動于衷。在繼續(xù)以小說反映舊時生活的同時,他開始了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作,他的筆鋒指向了“文革”,創(chuàng)作了一批有異于時正流行的“傷痕文學(xué)”的套路的小說。一九九二年的第一期《中國文化》雜志上,汪先生特別提到了《天鵝之死》,他說:“我寫《天鵝之死》,是對現(xiàn)實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的。”
在《汪曾祺自選集》里面,這篇小說后面有兩行附注:
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淚不能禁。
“我的感情是真實的。一些寫我的文章每每愛寫我如何恬淡、瀟灑、飄逸,我簡直成了半仙!你們?nèi)绻医佑|得較多,便知道我不是一個不食煙火的人?!?見《汪曾祺全集》第五卷)。
汪先生為什么要提《天鵝之死》,為什么要提到“淚不能禁”這兩行附注?顯然是有所指的。在《受戒》《大淖記事》等一批小說發(fā)表后,有不少文章把他的作品歸劃為“淡化”一類,還有一些評論甚至指責(zé)汪先生只描寫舊日時光而不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以及各種各樣對他以及對作品的誤解與誤讀;聽得多了,汪先生自然要作一些回應(yīng),比如:
我不認(rèn)為我寫的是鄉(xiāng)土文學(xué)。有些同志所主張的鄉(xiāng)土文學(xué),他們心目中的對立面實際上是現(xiàn)代主義,我不排斥現(xiàn)代主義。
我的作品不是悲劇。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壯的美。我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載《汪曾祺自選集·自序》,見《汪曾祺全集》第四卷)。
有一個文學(xué)批評用語我始終不懂是什么意思,叫做‘淡化’……我是被有些人劃入淡化一類了的。……我的作品確實是比較淡的。但它本來就是那樣,并沒有經(jīng)過一個‘化’的過程。(載一九九○年第五期《現(xiàn)代作家》,見《汪曾祺全集》第四卷)。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鵝之死》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以“文革”為題材的小說,也是他帶著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感去關(guān)注、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作品。在繼《天鵝之死》以后,汪先生先后又寫了《講用》《虐貓》《八月驕陽》《唐門三杰》《可有可無的人》《不朽》《當(dāng)代野人系列三篇》《吃飯》《非往事》等小說。僅一九九六年,也就是汪先生去世前一年,他就寫了五篇之多。這年八月,汪先生在《當(dāng)代野人系列三篇》題記中的文末寫道:
我最近寫的小說,背景都是“文化大革命”。是不是“文化大革命”不讓再提了?或者,“最好”少寫或不寫?不會吧?!拔幕蟾锩痹趺茨軓臍v史上,從人的記憶上抹去呢?“文化大革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扭曲的文化心理上的一次大暴露。盲從、自私、殘忍、野蠻……
這一組小說所以以“當(dāng)代野人”為標(biāo)題,原因在此。
應(yīng)該使我們這個民族文明起來。(見《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讀讀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想象汪先生在寫《天鵝之死》之際心情是何等沉痛、何等激動了,也可以有助于我們理解汪先生何以其時“淚不能禁”了。早在一九八六年,汪先生曾在一個座談會上公開說:“關(guān)于徹底否定文革的這個責(zé)任應(yīng)該由我們擔(dān)起來。有時我覺得‘文革’不可理解,寫‘文革’要回答一個問題,‘文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應(yīng)該讓我們,我們的后代子孫都弄清楚?!?原載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文藝報》,見《汪曾祺全集》第四卷)繼《天鵝之死》后,汪先生又寫了那么多關(guān)于“文革”的作品,可見汪先生對“徹底否定”“文革”的這個責(zé)任的擔(dān)當(dāng)精神和執(zhí)著努力。我無意拔高《天鵝之死》。我只是認(rèn)為,文學(xué)評論界對《天鵝之死》,缺乏深度解讀,認(rèn)識尚未到位?!短禊Z之死》還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nèi)パ芯刻接憽km然,這篇小說算不上什么精品佳構(gòu),但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一是《天鵝之死》在藝術(shù)上力求另辟蹊徑的探求精神;二是《天鵝之死》在反映當(dāng)代生活、徹底否定“文革”上的擔(dān)當(dāng)精神。盡管汪先生曾說過:“我的作品不是悲劇。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壯的美?!比欢短禊Z之死》似乎是個例外,《天鵝之死》試圖表現(xiàn)的恰恰正是“崇高的、悲壯的美”。不過,也正如他所言,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是一個作家的氣質(zhì)所決定的,不能勉強(qiáng)。他試圖在《天鵝之死》上表現(xiàn)“崇高的、悲壯的美”并不成功。龍冬先生在汪先生去世之際的一篇文章中說:“現(xiàn)在有哪篇小說還能像這篇(指《天鵝之死》)一樣,讓人傷懷不已?這樣的好作品,他還有很多,從中我看到一個內(nèi)心柔軟悲憫豁達(dá)的作家的憤怒以至呼叫?!睂Υ?,我深有同感。
據(jù)汪先生哲嗣汪朗說,汪先生寫《天鵝之死》的起因是這樣的:“當(dāng)時我們住在甘家口,離玉淵潭很近,爸爸已經(jīng)不用按時上班,每天一早就到玉淵潭遛彎,到處看看,找各色人等閑聊……那年冬天,公園的湖面上落下四只天鵝,這是多年沒有過的事。大家都很興奮,好多人從遠(yuǎn)道趕來看天鵝。爸爸每天遛早回來,都要匯報天鵝的最新情況。沒想到,兩個小青年晚上用槍把一只天鵝打死了,說是要吃天鵝肉。這件事讓許多人感到氣憤,爸爸更是如此。那兩天他翻來覆去地念叨:‘怎么能這樣呢?怎么能這樣呢?’他實在按捺不住,連夜寫下了《天鵝之死》?!?/p>
大概是意猶未盡吧,汪先生在另一篇小說《八寶辣醬》里,又一次將《天鵝之死》中的重要情節(jié)寫入其中,地點仍舊是玉淵潭,但作了幾處改動——一是把《天鵝之死》中的四只天鵝改成了六只。二是把《天鵝之死》中打死天鵝的兩個小青年改成了工宣隊員老邱。三是減去了《天鵝之死》中的主人公白蕤。四是增加一位遛彎的秦老頭。這個秦老頭是在小說末尾出現(xiàn)的:
“有一個秦老頭每天繞玉淵潭遛彎。他家就在玉淵潭邊住。他每天要遛兩次彎。天不亮就起來,太陽落了才回來。他走到水閘附近,腿有點累,就找了兩塊土墼摞在一起,坐了坐。這地方離老邱打死天鵝的草叢不遠(yuǎn)。老邱打死天鵝是他親眼看見的。他想起了一些事,很有感慨,自言自語:
“嗑瓜子嗑出個臭蟲——什么(仁)人都有哇!”
對照前引汪朗所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秦老頭即汪先生之化身也?!扒亍闭?,情也!在我印象里,如此以彼小說中某情節(jié)又改入此小說中的作品,在汪先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似乎是僅此一例耳。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其實,汪先生也是一只天鵝,一只美麗的、受了傷的天鵝。先生“淚不能禁”,既抒發(fā)了他對“文革”中使“許多人失去愛美之心而感到深深的悲哀”(借用汪朗語),也蘊(yùn)涵了他對自身遭際而郁結(jié)的憂傷與惆悵,似乎還隱隱地流露出某種無奈、寂寞和孤獨。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汪先生與世長辭。在汪老的追悼會上,播放的樂曲是世界名曲大提琴協(xié)奏曲《天鵝》。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天鵝之死》仿佛是樂曲《天鵝》的文學(xué)版。人們應(yīng)當(dāng)對《天鵝之死》致以深深的敬意,為“淚不能禁”奉上一瓣心香。
責(zé)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