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伯銘
在酒樓里宴畢,“吃不了,兜著走”,把剩余菜肴放保鮮盒中帶回家,俗稱“打包”。有人認(rèn)為,這一風(fēng)尚是從境外傳過來的,其實(shí)不然,我國古代早已有之。
我國古代人也“打包”。據(jù)古代歷史名著《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宴請穎考叔,穎考叔把菜中的肉揀出來,打算帶給母親吃:“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遺(贈送)之”。這段話使正在與母親鬧矛盾的莊公感慨良深,說:“爾有母遺,翳我獨(dú)無!”母子因此復(fù)歸于好。
又據(jù)《史記·滑稽列傳》,漢武帝時有東方朔其人,“時詔賜之食于前。飯已盡,懷其余肉持去,衣盡污”。古時沒有塑料袋,保鮮盒之類,“余肉”大概只好籠在袖子里,藏在身上。為了“打包”,竟連弄臟衣服都顧不得了。
可見,古人即使是參加君王的宴會,也常自行“打包”,帶點(diǎn)食品回家。一直到明朝末年,“打包”遺風(fēng)尚存。富如皇帝,尚且“打包”,不知今日“搞派頭”者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