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鐵鋒,朱軍凱
?
第20屆男足世界杯決賽階段球員比賽跑動能力研究
唐鐵鋒1,朱軍凱2
比賽跑動能力反映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狀況,不僅關(guān)系到運動員技戰(zhàn)術(shù)水平的發(fā)揮,還決定著比賽節(jié)奏的快慢,是衡量比賽水平的重要標志。運用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第20屆男足世界杯決賽階段球員的比賽跑動能力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1)下半場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較上半場有明顯下降,而疲勞、氣候等因素可能是導致球員下半場奔跑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2)不同位置球員在跑動能力上呈現(xiàn)出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專項體能的位置化訓練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3)現(xiàn)代足球比賽對抗程度的加劇和足球技、戰(zhàn)術(shù)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球員的跑動能力,尤其是高強度的跑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足球運動員;體能;位置;跑動能力;世界杯
通過查閱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對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大多采用SIMI Scout技戰(zhàn)術(shù)分析系統(tǒng)[1-6],而采用AMISICO技戰(zhàn)術(shù)分析系統(tǒng)進行研究的學者目前還不多見[7-8]。與SIMI Scout相比,AMISICO具有準確、快捷、便于操作的優(yōu)勢,也是目前國際足壇比較先進的技戰(zhàn)術(shù)分析系統(tǒng)。運動員的體能狀況對足球運動項目來說至關(guān)重要,是運動員在比賽中正常發(fā)揮技戰(zhàn)術(shù)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體能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等級強度及不同距離的跑動能力;因此,對球員跑動能力的統(tǒng)計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球員的體能狀況。因此,要準確掌握現(xiàn)代男子高水平足球比賽的球員跑動能力就不能不研究世界杯足球比賽中運動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跑動特征。這對于了解世界高水平男子足球運動員的比賽體能水平和跑動特征,探索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體能需求差異,科學指導體能訓練都有重要的意義。
以參加第20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32支球隊56場比賽909人次的運動員(打滿常規(guī)時間含補時)比賽跑動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瀏覽國際足聯(lián)巴西世界杯官方網(wǎng)站,搜集與整理32支球隊56場比賽909人次運動員的比賽跑動數(shù)據(jù),并查閱了有關(guān)男子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方面的文獻資料。
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7統(tǒng)計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5.0進行相關(guān)分析,主要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為配對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確定顯著性差異為P<0.05,非常顯著性差異為P<0.01。
2.3 AMISICO技戰(zhàn)術(shù)分析系統(tǒng)
AMISICO技戰(zhàn)術(shù)分析軟件是由法國SUP公司研發(fā)的目前較為先進的比賽分析系統(tǒng),分為比賽視頻拍攝和比賽信息分析兩大部分,通過該軟件平臺可以實現(xiàn)對比賽的技戰(zhàn)術(shù)統(tǒng)計及球員比賽跑動能力統(tǒng)計。AMISICO系統(tǒng)跑動強度、類型及速度標準劃分見表1。
表 1 AMISICO系統(tǒng)跑動類型和速度劃分情況
注:高強度跑動包含沖刺跑、高速跑、快速跑3種類型;中強度只含中速跑1種類型;低強度跑動包含低速跑和走、慢跑2種類型。
3.1 球員比賽跑動距離總體情況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58.8%,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5.8%,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5.4%。從上、下半場來看,除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現(xiàn)代足球高速度、強對抗的比賽特征要求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頻繁跑動,來創(chuàng)造進攻空間及壓縮防守空間。本屆巴西世界杯比賽球員(不含守門員)的場均跑動距離達到了萬米以上,體現(xiàn)了良好的體能水平。球員上、下半場無論在不同強度的跑動距離上,還是在總距離上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表明球員的體能在下半場下降得比較明顯,而這可能與本屆世界杯很多比賽被安排在炎熱的中午進行有關(guān)。
表 2 球員(不含守門員)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799) m
注:表中數(shù)據(jù)為場均平均數(shù)±標準差。其中*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下同。
3.2 不同位置球員比賽跑動情況
3.2.1 守門員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88.1%,中強度跑動距離占5.6%,高強度跑動距離占6.3%。從上、下半場來看,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少于上半場,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多于上半場,僅高強度上、下半場跑動距離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3。
由于位置職責和活動區(qū)域的限制,因此,守門員是足球場上跑動距離最少的隊員,而且守門員的跑動是以低強度為主,中、高強度相對很少。低強度的跑動對守門員保持比賽的興奮性和專注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中強度尤其是高強度的跑動對守門員完成跳起接球、魚躍撲球、出擊解圍等技術(shù)動作至關(guān)重要。守門員上、下半場在高強度的跑動距離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守方球員體能下降,攻方加強進攻,門前機會增多有關(guān)。
表 3 守門員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110) m
3.2.2 中后衛(wèi)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63.8%,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5.2%,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1.0%。從上、下半場來看,僅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1)。見表4。
中后衛(wèi)的主要職責是鎮(zhèn)守通向本方球門的關(guān)鍵區(qū)域,承擔著保護球門,防止對方突破防線的重要任務。由于中后衛(wèi)的首要任務是防守,因此,除守門員外,在中、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明顯要少于其他位置球員,相對來說,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稍多于其他位置球員。中后衛(wèi)上、下半場在中、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疲勞、氣候等因素導致下半場體能下降較大有關(guān)。
3.2.3 邊后衛(wèi)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58.3%,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5.2%,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6.5%。從上、下半場來看,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而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僅在中強度上、下半場跑動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5。
邊后衛(wèi)的主要職責是承擔中后場邊路區(qū)域的防守,然而全面型足球發(fā)展以來,邊后衛(wèi)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增加了進攻的職責,許多世界強隊都設計與制定了以邊后衛(wèi)為核心的邊路進攻戰(zhàn)術(shù),其場上活動的范圍明顯擴大。邊后衛(wèi)上、下半場在低強度和中強度跑動距離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其為滿足高強度的攻防任務,需要通過增加低強度跑動,減少中強度跑動來恢復調(diào)整身體有關(guān)。
表 4 中后衛(wèi)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218) m
表 5 邊后衛(wèi)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202) m
3.2.4 中前衛(wèi)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54.9%,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7.9%,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7.2%。從上、下半場來看,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而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且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6。
中前衛(wèi)主要負責中場的中路區(qū)域,是攻防轉(zhuǎn)換的樞紐,進攻時需要在中前場接應、組織進攻,防守時需要承擔中后場的防守攔截任務;因此,活動的覆蓋范圍相當大,這與中前衛(wèi)跑動距離最多的特點也比較相符。中前衛(wèi)上、下半場無論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還是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差異均存在顯著性。這與其在攻防兩端不斷穿梭奔跑,由于疲勞、氣候等因素導致下半場體能的明顯下降有關(guān)。
3.2.5 邊前衛(wèi)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56.6%,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5.7%,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7.7%。從上、下半場來看,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僅中強度上、下半場跑動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7。
邊前衛(wèi)的比賽職責既要擔負邊路區(qū)域的進攻任務,還要承擔該區(qū)域的防守重擔,因此,攻守職責均衡、全面的特點比較鮮明,這與邊前衛(wèi)跑動距離僅次于中前衛(wèi)的特點也基本相符。邊前衛(wèi)上、下半場在中強度跑動距離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其為滿足高強度奔跑的攻防職責,需要減少中強度的跑動來調(diào)整恢復機體及下半場體能的下降有關(guān)。
表 6 中前衛(wèi)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199) m
表 7 邊前衛(wèi)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98) m
3.2.6 前鋒
從不同強度跑動距離來看,全場低強度跑動距離占跑動總距離的60.9%,中強度跑動距離占13.7%,高強度跑動距離占25.4%。從上、下半場來看,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下半場要多于上半場,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及總距離上,下半場均少于上半場,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8。
前鋒的比賽職責既要承擔突破對方防線、破門得分的重任,還要具備組織前場進攻,控制推進節(jié)奏,為同伴提供策應和創(chuàng)造射門得分機會,同時前鋒又要承擔一線的防守任務,一旦進攻受挫,球權(quán)轉(zhuǎn)換,前鋒就應立即成為第一防守人。前鋒上、下半場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疲勞、氣候等因素導致下半場的體能下降及執(zhí)行特定的戰(zhàn)術(shù)任務有關(guān)。
表 8 前鋒比賽跑動距離情況(n=82) m
3.3 不同位置球員比賽跑動距離的比較分析
球員的比賽跑動距離是否會因為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為比較不同位置球員不同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運用SPSS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見表9。
表 9 不同位置球員跑動距離、最大跑速及
守門員與其他位置球員比較,在不同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其他位置球員,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中后衛(wèi)與邊后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邊后衛(wèi),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與中前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多于中前衛(wèi),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中前衛(wèi),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多于邊前衛(wèi),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邊前衛(wèi),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前鋒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多于前鋒,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高強度和總距離上均少于前鋒,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 (P<0.01)。
邊后衛(wèi)與中前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中前衛(wèi),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少于邊前衛(wèi),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前鋒比較,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少于前鋒,而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多于前鋒,且在中強度跑動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中前衛(wèi)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少于邊前衛(wèi),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多于邊前衛(wèi),且在總距離上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在中強度跑動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前鋒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多于前鋒,且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邊前衛(wèi)與前鋒比較,在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均多于前鋒,且在中強度、高強度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從比賽跑動距離的比較中不難看出,不同位置球員在不同強度跑動距離和總距離上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位置特點和規(guī)律。對守門員來說,由于其位置職責的特殊性,在不同強度跑動距離和總距離上與其他位置球員相比,差距非常明顯。對中后衛(wèi)來說,在低強度跑動距離上要多于其他位置球員,在中強度跑動距離上多于守門員和前鋒而少于其他位置球員,在高強度跑動距離和總距離上明顯少于邊后衛(wèi)、中前衛(wèi)、邊前衛(wèi)及前鋒,這可能與其位置戰(zhàn)術(shù)角色和較低的比賽跑動能力有關(guān)。對邊后衛(wèi)來說,在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僅次于中前衛(wèi)和邊前衛(wèi),且明顯多于其他位置球員,這與邊后衛(wèi)既要鎮(zhèn)守邊路區(qū)域,又要頻繁插上助攻的位置特點比較一致。對中前衛(wèi)來說,在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一枝獨秀,顯著優(yōu)于其他位置球員,這與中前衛(wèi)需要承前啟后、攻防兼?zhèn)涞奈恢寐氊煼浅O喾吳靶l(wèi)來說,在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僅次于中前衛(wèi),而顯著優(yōu)于其他位置球員,這與邊前衛(wèi)需要擔負邊路區(qū)域攻防雙重任務的位置角色比較相符。對前鋒來說,與其他位置球員相比,在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及總距離上表現(xiàn)得并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1)位置職責。前鋒位于比賽隊形的最前端,是球隊進攻的主要力量,承擔著突破對方防線,捕捉門前機會,破門得分的重任,其活動范圍主要位于中、前場部分區(qū)域。2)比賽活動能力。前鋒為了擺脫對手盯防,突破防線,抓住門前稍縱即逝的射門機會,必須具備快速起動、反復進行短距離沖刺跑的能力;因此,前鋒活動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啟動速度和最大速度上[9]。綜合上述分析可知,不同位置球員在不同強度跑動距離和總距離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差異性,為了滿足不同位置球員的比賽體能需求特點,建議在體能訓練中強化對球員的位置體能訓練。
3.4 其他與比賽跑動能力相關(guān)的指標
3.4.1 最大跑動速度
最大跑動速度是反映球員在比賽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高跑動速度,單位用km/h來表示。由表10可知,球員(不含守門員)場均最大跑動速度為(28.08±2.19)km/h,其中上半場的平均最大跑動速度要低于下半場,且上、下半場之間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從不同位置球員來看,場均最大跑動速度最高的是前鋒,為(28.89±1.78)km/h,其次是邊后衛(wèi),為(28.84±1.82)km/h,邊前衛(wèi)排第3,為(28.72±2.12)km/h,中前衛(wèi)排第4,為(27.46±2.13)km/h,中后衛(wèi)排第5,為(27.33±2.32)km/h,守門員的場均最大跑動速度最低,僅為(18.73±3.96)km/h。從上、下半場來看,各位置球員下半場的平均最大跑動速度均要高于上半場,且守門員和中前衛(wèi)的上、下半場平均最大跑動速度之間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其他位置球員上、下半場平均最大跑動速度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4.2 沖刺跑次數(shù)
沖刺跑次數(shù)是反映球員在比賽中奔跑速度達到24 km/h以上的跑動次數(shù)。表10顯示:球員(不含守門員)的場均沖刺跑次數(shù)為(33.34±10.76)次,其中上半場的平均沖刺跑次數(shù)僅比下半場多0.1次,但上、下半場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不同位置球員來看,場均沖刺跑次數(shù)最多的是邊前衛(wèi),為(40.17±8.51)次,其次是前鋒,為(38.41±9.23)次,邊后衛(wèi)排第3,為(38.04±8.55)次,中前衛(wèi)排第4,為(33.62±10.81)次,中后衛(wèi)排第5,為(23.80±6.72)次,守門員的場均沖刺跑次數(shù)最少,僅為(2.17±2.29)次。從上、下半場來看,守門員、中后衛(wèi)及邊后衛(wèi)下半場的平均沖刺跑次數(shù)均要多于上半場,而中前衛(wèi)、邊前衛(wèi)、前鋒下半場的平均沖刺跑次數(shù)均要少于上半場,且僅守門員在上、下半場平均沖刺跑次數(shù)上,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他位置球員在上、下半場平均沖刺跑次數(shù)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 10 球員與各位置運動員最大跑動速度、沖刺跑次數(shù)情況
注:表中球員數(shù)據(jù)不含守門員。
3.4.3 不同位置球員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的比較分析
為比較不同位置球員的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運用SPSS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表9。
守門員與其他位置球員比較,無論是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上,還是在全場沖刺跑次數(shù)上,都明顯低于其他位置球員,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中后衛(wèi)與邊后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邊后衛(wèi),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中前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中前衛(wèi),且在全場沖刺跑次數(shù)上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邊前衛(wèi),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前鋒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前鋒,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邊后衛(wèi)與中前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高于中前衛(wèi),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上略高于邊前衛(wèi),而在全場沖刺跑次數(shù)上低于邊前衛(wèi),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前鋒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前鋒,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前衛(wèi)與邊前衛(wèi)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低于邊前衛(wèi),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前鋒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也均低于前鋒,且差異均具有非常顯著性(P<0.01)。
邊前衛(wèi)與前鋒比較,在全場最大跑動速度上低于前鋒,而在全場沖刺跑次數(shù)上要高于前鋒,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從上述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球員無論在最大跑動速度上,還是在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位置差異性。對守門員來說,為了守住本方球門,其關(guān)鍵能力是反應速度、啟動速度和爆發(fā)力,而對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的要求不高,因此守門員的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要顯著低于其他位置球員。對中后衛(wèi)來說,在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顯著低于邊后衛(wèi)、中前衛(wèi)、邊前衛(wèi)和前鋒,可能與其側(cè)重于防守的位置角色和較低的活動能力有關(guān)。對邊后衛(wèi)來說,在最大跑動速度上僅次于前鋒,在沖刺跑次數(shù)上略遜于邊前衛(wèi)和前鋒,這可能與邊后衛(wèi)承擔的位置職責和選拔具備一定身體素質(zhì)的隊員擔任該位置有一定的關(guān)系。對中前衛(wèi)來說,除守門員外,無論在最大跑動速度上,還是在沖刺跑次數(shù)上,都顯著低于邊后衛(wèi)、邊前衛(wèi)和前鋒,可能與該位置在戰(zhàn)術(shù)上需要更多的跑動距離,而對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要求相對不高有關(guān)。對邊前衛(wèi)來說,在最大跑動速度上略低于邊后衛(wèi)和前鋒,而在沖刺跑次數(shù)上明顯多于其他任何位置球員,這可能與邊前衛(wèi)位置需要較高的跑動速度頻繁地進行往返沖刺有關(guān)。對前鋒來說,在最大跑動速度上明顯高于其他任何位置球員,而在沖刺跑次數(shù)上僅次于邊前衛(wèi),這與前鋒需要迅速擺脫對手盯防,反復進行短距離沖刺的戰(zhàn)術(shù)位置要求非常符合。綜上所述,不同位置球員在最大跑動速度和沖刺跑次數(shù)上均表現(xiàn)出一定的位置差異性,為了更加有效地訓練隊員的位置技術(shù),這些跑動特點在訓練中應該予以考慮。
3.5 男子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的需求變化
足球是在跑動中進行攻守對抗的運動項目,跑動能力既是運動員最基本的能力,又是運動員體能最直觀的反映。如果球員的體能無法在艱苦的比賽中支撐90 min,或者在加時賽中體能完全透支,技術(shù)便無從發(fā)揮,戰(zhàn)術(shù)實施更無法進行;因此,不斷地對足球運動員的跑動能力進行監(jiān)測是很有必要的,這對掌握足球運動員的體能需求狀況有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下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男子足球運動員在跑動總距離、高強度跑動距離及位置跑動距離上的需求變化。
1)跑動總距離可以反映出球員總體的體能消耗狀況。20世紀五六十年代球員場均跑動距離不足6 000 m[10],20世紀70年代球員場均跑動距離超過了8 000 m[11],20世紀80年代球員場均跑動距離超過了9 000 m[12-13],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球員場均跑動距離已經(jīng)達到了10 000 m[14],而本屆世界杯球員場均跑動距離約為1萬127 m(最多達到1萬3 247 m)。可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足球技戰(zhàn)術(shù)水平的提高,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跑動總距離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2)高強度跑動距離是衡量比賽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對比賽勝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0世紀60、70年代足球運動員的高強度跑動距離不超過1 000 m[15],20世紀80、90年代達到2 000 m左右[14],而本屆世界杯球員場均高強度跑動距離在2 500 m以上,足球運動員高強度的跑動能力正朝著又一個高峰邁進。
3)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跑動距離會根據(jù)球員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20世紀70年代守門員的場均跑動總距離約為4 000 m[11],而本屆世界杯守門員的場均跑動總距離接近4 100 m,雖有所提高,但并未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后衛(wèi)的場均跑動總距離超過8 200 m,高強度的跑動距離在1 500 m左右[16],而本屆世界杯后衛(wèi)的跑動總距離超過9 700 m,高強度跑動距離超過2 300 m。20世紀70年代前衛(wèi)的場均跑動總距離已達到10 000 m,高強度跑動距離在2 000 m上下[16],而本屆世界杯前衛(wèi)跑動總距離接近1萬800 m,高強度跑動距離超過了2 900 m。20世紀70年代前鋒的場均跑動總距離達到8 300 m,高強度的跑動距離超過1 800 m[16],而本屆世界杯前鋒場均跑動總距離達到9 800 m,高強度跑動距離接近2 500 m。由此可見,與20世紀70年代各位置球員相比,除守門員外,本屆世界杯各位置球員的跑動總距離和高強度跑動距離增長的幅度相對來說都較大。
綜上所述,隨著當今足球比賽對抗程度的不斷加劇,變換比賽節(jié)奏速度的加快,對球員的體能需求,尤其是高強度的跑動能力勢必也會越來越高。
1)下半場中、高強度的跑動距離較上半場有著明顯的下降,而疲勞、氣候等因素可能是導致球員下半場奔跑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2)不同位置球員在跑動能力上呈現(xiàn)出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專項體能的位置化訓練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
3)現(xiàn)代足球比賽對抗程度的加劇和足球技、戰(zhàn)術(shù)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球員的跑動能力,尤其是高強度的跑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劉丹,王新洛,樸剛,等.對國家男子足球隊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4):10.
[2]顧曉敏,劉丹.中國國家隊女子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距離特征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4):66.
[3]秋明,劉丹.中國國家隊男子足球運動員比賽中體能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J].2009,24(2):125.
[4]劉丹,曹曉東,趙剛,等.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賽運動員跑動能力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10):51.
[5]秋明,李龍洙.2008東亞足球錦標賽中國隊跑動能力報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9):89.
[6]于少華,劉丹,李強.中國男子優(yōu)秀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9):34.
[7]秦旸,劉志云.中國女足與亞洲四國女足跑動能力比較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1):47.
[8]秦旸,劉志云.中國女子足球國家隊運動員跑動能力與傳球能力的相關(guān)性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26(6):16.
[9]龔波.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4.
[10]孟憲武.我國甲級足球隊運動員體能狀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7,20(2):83.
[11]REILLY T,THOMAS V.A motion analysis of work rate in different positional roles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match-play[J].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76(2):87.
[12]EKBLOM B.Applied physiology of soccer[J].Sports Medicine,1986(3):50.[13]OHASHI J,TOGARI H,ISOKAWA M,et al.Measuring movement speeds and distances covered during soccer match play[J].Science and football,1988(2):329.
[14]BANGSBO J,N?RREGAARD L,THORS?E F.Activity profile of competition soccer[J].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1(16):110-116.
[15]劉丹.足球體能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27-28.
[16]WITHERS R T,MARICIC Z,WASILEWSKI S,et al.Match analysis of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82(8):159.
Research on Running Ability of Football Players in FIFA World Cup Brazil
TANG Tiefeng1,ZHU Junkai2
Running ability reflects the condition of physical fitness,which is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the player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level of play,but also determines the tempo of the game,which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play.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running ability of football players in the final phase of the 20th FIFA World Cup.The results show that 1) Running distance of the high intensity in the second half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in the first half.Fatigue,climate and other factors may be the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running ability in the second half.2) The players of different position tak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ularity in running ability,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position of the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3) The running ability of the players,especially running ability of the high intensi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demands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modern football match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ootball skills and tactics.
football players;physical fitness;position;running ability;World Cup
2015-11-03
唐鐵鋒(1974—),男,寧夏固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足球教學與訓練。
簡介:朱軍凱(1975—),男,江蘇新沂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足球訓練理論與實踐。
1.西安體育學院 足球教研室,西安 710068;2.上海海事大學 體育部,上海 201306
1.Faculty of Soccer Teaching and Research,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G 808.1
1009-783X(2016)06-0546-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