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
摘 要:學中問,問中學,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多的是學答,“答”與“問”僅一字之差,卻道出了教師教學觀的根本區(qū)別。在 “以生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如何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觀察與思辨的空間;示弱中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搭建師生、生生學習分享的平臺;學生思維爬坡處的助力技巧等,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問求得新知,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學問;以生為本;示弱;助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9-0043-2
李政道先生曾經(jīng)提出: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是做學問,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老是做學答?學“答”與學“問”僅一字之差,卻道出了兩種教學觀的根本區(qū)別。新課程標準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質(zhì)疑的能力,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如何讓我們的學生變學“答”為學“問”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留學生登臺唱戲的時機——給足觀察和思辨的時空
書畫十分講究“空白”藝術,以給欣賞者疏密有致的美感,傳授新知識同樣要疏密相間。對于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學生會十分好奇、感興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但要知道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學生將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作為基礎,并在新知的認知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從而獲取和架構新的知識體系,這需要觀察與思辨的時空,而且學生之間存在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不同學生獲取新知的時間也是不盡相同的。筆者在教新知識時通常采取少講述、多點撥的方式,有意識地留一些空白,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和盡情想象,讓學生自己去鉆研、去填補,享受自主學與問的樂趣。
如教“宇宙航行”時,首先利用電腦播放視頻:運動員推鉛球、導彈的發(fā)射、神舟八號飛船的發(fā)射,接著留有相當長的一段讓學生談感受、提問題。學生們在視覺和聽覺的強力刺激下都躍躍欲試,暢談個人見解。他們的回答大都是:速度越大,射程越遠,軌跡是拋物線;也有學生持不同觀點:只要速度足夠大,其射程足夠遠,可繞地球一周,那就不落地了,不就成了人造衛(wèi)星了嗎?此時,筆者接過剛才發(fā)問的“共振點”順勢讓學生展開討論,對問題探究的獵奇心理一下子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軌跡是拋物線還是圓?物體落不落地與初速度有怎樣的關系?地面在什么情況下當成平面或球面?月亮不落地是不是也因為具有較大的速度?水流星中的水不掉下來與月亮不落地是不是具有相同的原理?等等。在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辨和爭論后,再介紹牛頓的人造衛(wèi)星原理圖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做的效果,必定比教師包辦代替、一講到底要好得多。
此過程的原則是:學生能說的放手讓他們說,能做的放手讓他們?nèi)ゲ僮?,讓學生們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去“異想天開”。
2 促學生自由發(fā)問的行動——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要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主性,變學“答”為學“問”,我們必須創(chuàng)建一種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課堂氛圍。
如教“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時,為了糾正學生“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筆者列舉了光滑水平面上的運動物體,同時得出正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這時,想不到后排的一位男生大聲地說了一句:你舉的例子不符合實際情況,力撤掉后所有的物體都要停下來,所以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學生們頓時或驚愕或困惑或轉(zhuǎn)過身投去責難的一瞥或小聲議論起來。在那一瞬間筆者從一絲不快中迅速調(diào)整教學策略:相機誘導,拓展思路。于是筆者走到那位男生身旁說:你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提問題,并且問得很有質(zhì)量,偉大的物理學家亞里士多德與你持相同的觀點。學生們頓時向他投以贊許的眼光,甚至翹起大拇指。接著筆者順著剛才的思路問:實際生活中撤銷推力后,運動的物體還受力嗎?還受阻力;撤力后物體由動變?yōu)殪o(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原因是什么?正是(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有為而無為”,有許多問題是無法預知的,創(chuàng)新思維碰撞的火花常常是在不經(jīng)意間閃現(xiàn)的。作為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自由發(fā)問”看作是相機誘導、拓展教學思路的一種契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表達個人見解,長此以往,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就一定能夠形成。
3 給學生搭建自主交流的平臺——體驗主動參與過程的樂趣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預設互動交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互動平臺中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同伴互助中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獲取他人的有效學習方式等。這樣的學習平臺能大大提高他們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變機械獲取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動探究知識。
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一輛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公交車上,有人向上跳起,那么他將落在哪里?學生們積極參與交流,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部分學習小組認為應落在起跳的原處,還有較多的學習小組認為應落在原處的后方,理由是人跳起后,車還在向前運動,所以將落在后方。雙方各持己見,難分高下。此時,一學生的回答別出心裁:“如果落在后方,那我24小時不停地跳就可繞緯度線兜一圈了,旅游公司都該關門了?!币驗樘鸷蟮厍蜻€在自轉(zhuǎn),而人不停地落在后方。學生們還沒佩服完,又有學生發(fā)話了:“怪不得停在路邊感覺風很小,開了摩托車后頓時覺得風很大。”“窗口緊閉的公共汽車里感覺風很小是同樣的道理吧?!币粋€較內(nèi)向的同學也趕緊補充道。此時的課堂,學生們你來我往,個個神采飛揚,在不斷深入的討論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而筆者只是時不時穿插幾句表揚的話語:你提的問題很重要;能提出這個問題很了不起;我們的討論過程真可以與牛頓創(chuàng)立“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相媲美……當學生們覺得:自己參與和討論的過程居然能和物理學家掛上鉤!自豪感真是溢于言表,這樣他們怎么會不積極參與課堂探討和交流呢?
4 做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助力——傳授解決問題的策略
學生的學習能力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思維的停滯,甚至是倒退。就拿質(zhì)疑問難為例,部分時候?qū)W生提出的問題或停留于學習知識的表面價值不大;或提出的問題表述不夠清晰;或提出的問題偏離了本知識系統(tǒng)……這一切現(xiàn)象說明,在學生質(zhì)疑的過程還是需要教師給予學習的助力,尤其要善于“在無疑處有疑”,這樣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水準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如在習題教學時,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只專注于自己的教,更應關注學生的學;不能只專注于解題的結果,更應關注學生思維的過程;不能只專注于經(jīng)驗的傳授,更應關注引導學生的思考。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助力。A.已知什么條件?求解什么?B.題目的隱含信息有哪些?缺什么條件?C.怎樣把所給信息聯(lián)系在一起?D.以前曾見過類似的問題嗎?能從哪些角度解題?E.是否有一些特殊情況可幫助分析?你用了全部條件了嗎?F.你能用多種方法得出結果嗎?解出的結果有意義嗎?符合實際情況嗎?G.你能否適當改變一下物理情境?等等。
此過程教師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抽象等各種能力。
當然,變學“答”為學“問”必然是一場持久戰(zhàn),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這持久戰(zhàn)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學會示弱,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做好學生學習的助力,讓學生在學與問中建構知識。
參考文獻:
[1]李楊,李丹. 利用教育理論設計 彰顯復習課堂生命力[J]. 物理教學探討,2015,33(10):19—22.
(欄目編輯 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