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話語與制度:洪武君臣關系的重塑與評論

      2016-12-10 08:14:16李佳
      求是學刊 2016年5期
      關鍵詞:洪武朱元璋話語

      摘 要:君臣關系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問題之一,主要指向君主與臣僚間的權力分配與運作狀態(tài),雙方互動方式及其牽涉的道德倫理觀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關系的生成期,關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權力關系格局,以及君臣相處之道的形成過程深刻影響了后來的國家政治與政治文化,且與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諸王、廢相等重大事件密切關聯(lián)。梳理洪武君臣關系形成過程中的話語形態(tài)與制度推演,可見該過程主要指向兩個維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確認和君主集權制度框架的構建。此外,洪武君臣關系作為一種王朝早期歷史記憶,在此后二百余年間,被士人群體反復評說,構成以君臣在國家體制中權力與角色為中心的不斷反思,甚至發(fā)生對皇權專制極端化傾向批判的思潮。

      關鍵詞:洪武;朱元璋;君臣關系;話語;制度

      作者簡介:李佳,女,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教師,從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文本建構與家內(nèi)秩序:明代女性碑傳文研究”,項目編號:13YJC770050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6)05-0155-08

      君臣關系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問題之一,主要指向君主與臣僚間的權力分配與運作狀態(tài)、雙方互動方式及其牽涉的道德倫理觀念。元朝末年,群雄蜂起,朱元璋集團經(jīng)十余年力戰(zhàn),最終定鼎中原,年號洪武。洪武一朝構成明代君臣關系的生成期,此后流變種種,皆肇源于此。在洪武時期,關于君臣權力關系格局,以及君臣相處之道所形成的種種議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言之,與元明易代、行封建、廢相制等事關聯(lián)頗深。本文旨在梳理洪武君臣關系生成所涉及的重要文化話語與制度變革,說明其在重塑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基調(diào)與影響,并關注士人群體對洪武君臣關系的評論,試圖揭示歷史書寫背后的深遠寓意。1

      一、話語:天命與民命

      13世紀末,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元世祖用漢官,后來諸帝雜用本民族習俗與漢法治國,隨著時日推移,漢化程度愈深。抵至元末,已有大批仕元官員與民間士人自視元臣,以元主為正統(tǒng)之君,傾心元政權。故此,在元末群雄蜂起的情境中,如何在輿論層面妥當處理新生政治勢力與元政權的關系,是需要謹慎應對的重要政治問題,直接影響到人心向背,以及本集團內(nèi)部君臣關系格調(diào)。此外,朱元璋起于布衣,起事前無顯赫家世,與隋、唐、宋開國之君的位勢迥然有別。朱元璋遂與謀臣集團合議,聲稱其為繼元之統(tǒng),天命所歸,入明后,亦延續(xù)此說,并在天命說基礎上,強調(diào)革元弊政,以救世之君自居。這兩方面內(nèi)容被反復鋪陳,構成明政權建立與洪武君臣關系格局建構的一種文化話語。

      (一)天命說:繼元之統(tǒng)

      吳元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誓師北伐,出征前,檄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之人,云: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nèi)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nèi)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鴆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本根,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1](卷26,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從這篇宋濂起草的《北伐檄文》中,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團在立國之初,就承認元朝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地位,只不過元末諸帝失德,天命因之轉移,如此,則元亡于天命,而非朱元璋革命所至。破元大都后,元朝統(tǒng)治者北走,朱元璋云:“我?guī)熚粗?,君已棄宗社而去,朕謂君或知自古無不亡之國,能順天道歸我中夏,乃上策也。”[2](卷85,《與元幼主》)

      吳元年十二月,南京宮殿修成,李善長率群臣上表勸進,云:“天生圣哲,本以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歸矣。今又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昔漢高帝既誅項籍,群下勸進,亦不違其請,今殿下除暴亂,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協(xié)天心。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臣等敢以死請。”[1](卷28上,吳元年十二月癸丑條)

      朱元璋依禮推讓再三后,允即帝位,發(fā)布祭天文辭,云:

      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余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祇。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祇,惟簡在帝心。[1](卷28下,吳元年十二月甲子條)

      吳二年正月,朱元璋行祭祀天地之禮,正式建立明政權,年號洪武。入明后,蒙古雄踞漠北,洪武元年六月,朱元璋命徐達往討,云:“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系于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后,即固守疆圍,防其侵擾耳?!盵1](卷32,洪武元年六月庚子條)

      洪武元年八月,“以克元都表至,群臣上表稱賀,禮畢,侍臣復進曰:‘自昔革命之際,以臣取君者多,惟漢高祖取秦起自民間,今陛下不階尺土,一民以定天下,元主遁歸沙漠,兵不黷武,跨越千古”[1](卷34,洪武元年八月壬午條)。

      洪武三年六月,元順帝死,捷報傳至北京,明廷上下大喜,將此事榜諭天下,朱元璋認為文辭太過狂傲,云:“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yǎng),元之興亡自是氣運,于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可即改之?!盵1](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酉條)

      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親祀歷代帝王廟,祭祀元世祖祝文曰:

      元璋本元之農(nóng)民,遭時多艱,憫烝黎于涂炭,建義聚兵,圖以保全生靈,初無黃屋左纛之意。豈期天佑人助,來歸者眾,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繼承正統(tǒng)。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1](卷92,洪武七年八月甲午條)

      通過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團在對敵、祭祀、登基等環(huán)節(jié)皆強調(diào)天命眷顧之說,從得國之正推演到得帝位之正,這樣,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順理成章地成為上天授命之子,政權以及君臣關系的建構都具備了較為有利的輿論基礎。

      (二)民命說:懲元之弊

      自朱元璋掌兵以來,各種輿論宣傳皆突出重民思想。如吳元年四月,朱元璋命令免除襄陽等郡稅糧三年,令曰:

      予本布衣,因天下大亂,集眾渡江,撫定江左十有三年。而中原之民流離顛沛,尚無所歸,吾乃積粟控弦于江左,坐視民之涂炭而莫之救,豈不負上帝好生之德,而有愧古圣人愛民之心哉!今特命中書省,凡徐、宿、濠、泗、壽、邳、東海、安東、襄陽、安陸郡縣,及今后新附土地人民,桑、麻、谷、粟稅糧徭役,令有司盡行蠲免三年。[1](卷23,吳元年四月己亥條)

      在宋濂撰寫的《北伐檄文》中,強調(diào)朱元璋之所以起事,之所以進取元都,皆因拯救民眾,著眼點在于愛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zhí)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官之威儀。[1](卷26,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縉言:“陛下聰明天亶,一統(tǒng)華夷,功高萬古,此放勛也。得國之正,皆非漢、唐、宋所及,真所謂取天下于群盜,救生民于涂炭。”[3](卷1,《大庖西封事》)

      綜上所述,以朱元璋為首的集團自元末起兵以來,直至明政權建立初期,一直在宣揚天命與民命二說,在承認元朝統(tǒng)治合法性的同時,強調(diào)元朝末年因其統(tǒng)治上層實行的種種弊政,天運已終,民心疏離,這種宣傳為明初,乃至有明一代君臣關系合法性的確立,從如下三個維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一,天與民,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兩個理論支點,自先秦諸子以來,各家各派闡釋政權合法性、政治制度合理性,以及評價君臣政治行為優(yōu)劣時,幾乎都要涉及天與民的問題。天,在科學技術尚欠發(fā)達的古代社會,被抽象為一種神圣性的符號,天命被解說為統(tǒng)治者權力合法性的必要加持;民,則往往被視為政治的目的,如儒家種種論說。即使如法家所論,多從君主利益著眼,也還是要討論民生的問題,各家一再指出唯有保障民生的統(tǒng)治者才有可能長久地存續(xù)。朱元璋以得天命與救民命者自居,無疑有助于確立其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繼承者形象。在元末亂世,以及百廢待興之洪武初年,敬天愛民的輿論宣傳為朱元璋樹立賢君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朱元璋一再宣揚繼承元朝脈緒,明政權起自元末群雄之間,而非奪于元朝皇帝之手。這其實與二百余年后,清朝宣揚明朝亡于農(nóng)民軍,而非亡于清軍的做法如出一轍。元明之交,朱元璋集團如此為之,使得新生的明政權避免了以革命者面貌出現(xiàn)可能帶來的種種風險,如背負“篡”、“弒”罵名,而將這種風險轉嫁給陳友諒、張士誠集團。明初君臣一再宣稱本朝“得國之正”,解決了政權交替的合法性轉移問題。反之,如果朱元璋以“篡弒”的身份成為開國之君,其后君臣關系將不可避免地籠罩于一重道德缺陷陰影之下。在易代之際,承認元朝的正統(tǒng)地位,特別有助于新生政權爭取曾經(jīng)仕元士人群體的支持。朱元璋自掌兵初年就不斷有元臣來投,如劉基等,朱元璋待之以禮。元臣來投、朱元璋厚遇事跡本身,以及這些能臣幫助朱元璋進一步闡發(fā)的天命、民命說,使得朱元璋獲得了重要的人力與輿論資源。

      第三,天命與民命說的宣揚大大提升了朱元璋的個人威望,并弱化了對當時隨朱元璋起事諸臣功績的宣傳。明初以降,朝野間逐漸形成一致性的論調(diào),即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其功盡在于君主,朱元璋為天命、民命所歸,非人力所能轉移。在這個輿論宣傳的過程中,朱元璋被描述為本集團在群雄蜂起時代獨獲上天眷顧的核心,這使得朱元璋在此后的君臣關系領域獲得了某種神圣性,為他成為一個時代之強勢君主奠定了重要的輿論基礎。

      二、制度:分封諸王、功臣與廢相

      明繼元而立,朱元璋自詡為驅除胡虜?shù)奶烀庠诨謴蜐h官威儀,因此在制度建設層面,一再宣稱取法前代漢族統(tǒng)治者政權,以漢、唐、宋三代為主。但是,縱觀洪武時期制度,朱元璋取法古意雖多,然分封諸王、功臣與廢相,卻實為劃時代之巨大變革,對明初,乃至有明一代君臣關系影響深遠。

      (一)分封諸王與功臣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詔天下曰: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標為皇太子,諸子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第二子樉為秦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及諸禮儀已有定制。[1](卷51,洪武三年四月乙丑條)

      明初定制,親王地位尊貴,高居百官之上,如冊封親王禮后,丞相率領百官向親王行跪拜禮祝賀。

      引禮引丞相由西門入,引禮立于門外,丞相至殿上拜位,內(nèi)贊、贊禮同唱跪,丞相及庭中文武官皆跪,丞相稱賀曰:某官某等茲遇親王殿下榮膺冊寶,封建禮成,無任忻忭之至。賀畢,內(nèi)贊、贊禮同唱俯伏,丞相及庭中文武官皆俯伏,興,平身,丞相出,引禮引復位。[4](卷48,《親王自行賀及百官賀諸王》)

      在朱元璋設計的政治制度框架中,親王“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5](卷116,《諸王》)。

      親王除領本府護衛(wèi)兵外,亦可奉命節(jié)制諸軍,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上命晉王總宋國公馮勝等所統(tǒng)河南、山西馬、步軍士出塞,勝及潁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等馳驛還京,其余將校悉聽晉王節(jié)制”[1](卷225,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丁丑條)。是年三月,復遣使諭晉王、燕王,“各統(tǒng)所轄都司軍馬,凡軍中賞罰大者以聞,小者從宜處分”[1](卷226,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庚申條)。

      洪武三年十一月,在分封諸子為王后,朱元璋大封異姓功臣為公、侯、伯,其中地位最高者為六公。

      班爵行賞,封公者六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兼太子少師宣國公李善長,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封韓國公,參軍國事,食祿四千石……俱令子孫世襲,惟常茂如無后嗣,兄終弟及。[1](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條)

      洪武五年六月,作為一種免罪限制范圍的特權政策的說明,朱元璋頒給功臣家鐵榜,榜詞曰:“今以鐵榜申明律令,朕諭卿等,除親屬別議外,但凡奴仆一犯,即用究治,于爾家無所問,敢有恃功藏匿犯人者,比同一死折罪。爾等各宜謹守其身,嚴訓于家,以稱朕始終保全之意。”[1](卷74,洪武五年六月乙巳條)

      然而,鐵券并未能保住功臣的爵位,如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得到錦衣衛(wèi)密報,涼國公藍玉等人欲圖謀反,朱元璋遂以此為借口大肆殺戮功臣,前后被株連者逾萬人。此后,朱元璋頒布《逆臣錄》,由此廢一公、十三侯、二伯。至洪武末年,元勛宿將被殺戮殆盡。

      總體來看,洪武一朝分封諸王與功臣,造就了一個介于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特殊貴族群體。以血緣封諸王,與有明一代相始終,非朱姓不王。以軍功封諸臣,源于開國之功,諸臣皆與太祖建立起某種親密的私人關系。但是在此后數(shù)年間,朱元璋屢興大案,絞殺功臣群體,通洪武一朝,除朱姓皇族外,居高位能得善終者寥寥無幾,這給一般官員群體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实鄱魍獪y,為官者畏懼皇權,近于“偷生”,一般官員在朱元璋設計的制度框架內(nèi),政治角色的工具性屬性凸顯,對于皇族而言,他們?yōu)槠蜑閺?。這樣,漢宋以來逐漸萌發(fā)的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之理念在制度層面被壓制。由此言之,朱元璋分封諸王、功臣,又分別揚抑,這一制度層面的變革與施行過程深刻影響了洪武君臣關系的態(tài)勢與士人群體君臣觀的生成。

      (二)廢相

      “相”名肇自先秦,原有輔助、扶助之意,后用作官稱?!秴问洗呵铩吩疲骸跋嘁舱撸俟僦L也?!盵6](卷19,《舉難》)在帝制時代,相之正式官稱歷代或有不同,至明初,朱元璋更定官制,相之官稱為中書省左、右丞相,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與胡惟庸四人先后與焉。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嚴禮等人上疏言治道,涉及宰相之事,太祖閱覽嚴禮奏疏后,與侍臣有如下一番對話:

      (太祖)“汝等知古今,達事變,且言元氏之得天下,與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祖君賢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諛以失之”?;蜓浴笆雷婺苡觅t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賢而失之”?;蜓浴笆雷婧霉?jié)儉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嚴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今創(chuàng)業(yè)之初,正當使下情通達于上,而猶欲效之可乎?”[1](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己巳條)

      由上述君臣對話可見,朱元璋認為權臣之禍甚大,構成元亡之主因,宰相制度被朱元璋視為最可能產(chǎn)生權臣的制度基礎。此后數(shù)年間,朱元璋采取各種措施,不斷削弱宰相權力。直至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交通日本、意圖謀反的罪名殺丞相胡惟庸。隨后,正式頒詔,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詔曰:

      朕嘗發(fā)號施令,責任中書,使刑賞務當,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晝夜淫昏,酣歌肆樂,各不率職,坐視廢興,以致胡惟庸私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撓政以誣賢,因是發(fā)露,人各伏誅。特詔天下,罷中書,廣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歸,庶不紊煩。[1](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癸卯條)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憑借開國之君的位望,將罷相不再復設之意寫入《皇明祖訓》,這成為有明一代影響最為深遠的相論。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7](《祖訓首章》)

      廢相后,朱元璋設立四輔官制度,征召儒士王本等人至京,諭曰:

      朕本布衣,遇天更元運,偶與群雄并驅,逢多難,遇深艱,率英俊自中土渡江東,造基于此,君天下,子庶民十有三年矣。永惟致治必在得人,乃訪近臣而求士,得爾諸儒來朝,朕甚欲與賢者周旋,以安寰宇。然知人之道,堯、舜猶難,茍面從志異,無利濟之誠,則不惟昊天昭鑒,實有孤于朕懷,故敕爾群儒,若志秉忠誠,則可交于神明,與朕同游以安天下,豈不偉哉。[1](卷133,洪武十三年八月己亥條)1

      然不久之后,王本等人先后被貶斥,四輔官制度旋設旋廢。在相制已除,核心輔政層空虛的背景下,朱元璋在制度層面確立了君權空前強化的管控官僚體系,總體來看,洪武時期的君臣關系領域內(nèi),處處體現(xiàn)出皇權強勢的跡象。

      三、洪武君臣關系的基調(diào)及其影響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了解洪武時期君臣關系生成之文化話語、制度層面的情況,這些內(nèi)容匯合一處,構成洪武君臣關系重塑的要件,并由此推演,逐漸形成君臣關系的基調(diào),主要包含如下兩個維度。

      (一)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構建

      朱元璋起于布衣,在建立政權之初,迫切需要一套理論來確認自己君主身份的合法性,這構成君臣關系,乃至君臣觀的立足點。在朱元璋與李善長、宋濂為核心之文臣群體的共同謀劃下,選取了“繼元之統(tǒng)”與“懲元之弊”并行的辦法。前者推演至天命朱氏說,后者則推演為朱氏養(yǎng)民說,這套說辭在洪武初年被反復鋪陳。

      朱元璋對天命與民命的反復強調(diào),避免了自己成為元之亂臣賊子的罪名,避免了弒殺元君的道德困境,這樣,當他君臨天下之時,就可以從容宣講那些君君臣臣的綱常倫理,可以正大光明地要求臣下盡忠于君主。洪武君臣關系在這種語境中,逐漸形成第一種特征,即通過繼元統(tǒng)續(xù)與反元暴政的輿論宣傳,將君主的合法性系于先秦以來的天—君—臣—民的政治序列中,臣成為輔助皇帝養(yǎng)民的工具性政治角色,這種文化層面的君臣關系定位,成為有明一代君臣觀的基調(diào)。

      需要注意的是,自成祖繼位以降,民命說不變,天命說則呈現(xiàn)轉向態(tài)勢,表現(xiàn)在諸帝從天命的宣揚,逐漸過渡到對祖宗——太祖高皇帝開創(chuàng)之功的強調(diào),天命一轉為天命與血統(tǒng)并重之論。至明宣宗時,距離明太祖開國已過數(shù)十年,宣宗云:“我國家自太祖高皇帝肇膺天命,奄有萬邦,太宗皇帝再安宗社,仁宗皇帝繼志守成,三圣相承,心天之心,道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綏撫天下,爰暨朕躬,獲纘鴻緒?!盵8](卷38,宣德三年二月未注日條)在宣宗的論述中,已經(jīng)看不到洪武時關于“繼元之統(tǒng)”與“懲元之弊”的論說,君臣關系中君主的位勢尊貴,勿須再交代本朝與元朝之間的繼承關系,而是以“帝王治道”一節(jié),直接將本朝皇帝譜系系之于古代賢君,從而在文化層面獲得了合法之君的身份屬性。

      (二)君主集權的制度框架構建

      相對前代而言,洪武官制有許多更易之處,此中影響君臣關系甚大者有二:分封諸王、功臣與相制之廢。

      首先,朱元璋繼位之初,封建諸子為王,諸王所用禮儀、宮室、器物等,皆高居于百官之上,且授予塞王統(tǒng)兵之權,一再強調(diào)同姓諸王輔佐朝廷之意。這項制度的設立,使得明朝政權為朱氏一族所有的私天下跡象凸顯。又設立公、侯、伯世襲爵位,大封異姓功臣,締造了一批高居百官之上的勛貴集團。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中,源自科舉、舉薦等途徑入仕的士人群體在君臣關系領域中,乃至與皇族、勛貴集團的交往中,處于絕對仆從的弱勢地位。至葉伯巨被殺,終洪武一朝,難再見臣下敢言封建之非。直到建文之初,少帝削藩,推演至靖難之事起,時局大變。

      其次,延續(xù)千余年之久的相制被廢,四輔官制度又旋設旋廢,在此后二十余年中,朱元璋獨攬大權,皇帝集權程度在制度層面有過于前代。但是,為了應對廢相后核心輔政層空虛的問題,自洪武中期以后,明代中樞政體顯現(xiàn)出自身特有的律動,具體于君臣關系語境,則主要反映于閣臣與皇帝間權力分配模式的沖突。通觀明代政治史,閣臣雖以皇帝秘書班子的名目立朝,然自永樂以后,閣臣的政治影響力漸增,雖非宰相,卻在某些歷史時段發(fā)揮了類似宰相的政治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閣臣與皇帝之間的沖突屢見不鮮,如劉健、謝遷、李東陽與武宗,楊廷和、蔣冕、毛紀、石珤與世宗,以及張居正死后,神宗對張居正及其家屬、僚屬的清算,此類君臣沖突溯其根源,當與洪武時期相制被廢——國家權力中樞架構根本性的變局有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朱元璋通過一系列文化與制度措施,宣揚皇帝為天命之君,身負民命之責,竭力提升皇族的政治地位,又對功臣群體予取予求,百官位勢沉浮盡系于君恩,洪武君臣關系展開的模式皆以君尊臣卑為基調(diào)。至永樂時,成祖繼承乃父剛猛之風,盡反建文帝之政,殺方孝孺一事等于向臣下宣揚了不從君命者盡可殺之的強勢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明前期臣下或有諫諍之舉,然畢竟未成氣候,于悄然無聲處,或服從,或隱而不發(fā),直到后來仁、宣之時,以閣臣為代表的士大夫群體勢起,洪武時期君強臣弱,一片肅殺的政治局面才大為改觀。再至明中期以降,士大夫群體政治覺醒的跡象愈發(fā)清晰,他們要求改變自身的工具性政治屬性,某些歷史時段君臣沖突劇烈。這些君臣沖突除去各異的具體情節(jié)外,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出士大夫群體對以君主極端專制為核心之君臣關系格局的一種逆反思路。

      四、評論:批評與反思

      有明一代,乃至入清以后,關于洪武君臣關系的評論非?;钴S,其內(nèi)容主要圍繞君臣相處之道與廢相之事展開,批評與反思意味明顯。1這些關于洪武君臣關系的評論匯聚一處,亦構成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輿論,由此可以體味明代士大夫群體的政治價值觀,亦可對該時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所省察。

      在洪武時,解縉針對朱元璋的待臣之道,予以了尖銳批評:“未聞詔書褒一大善,賞延于世,復及其鄉(xiāng),尊榮奉恩始終如一者也?;虺p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施不測之辱則有之矣?!盵3](卷1,《大庖西封事》)解縉甚至以質(zhì)問的口氣責備朱元璋,云:

      誰不愿其父母、妻子安榮哉?所以諫諍實難,禍愆不測。入人之罪,或謂無私,而出人之罪,必疑受賄。逢迎甚易,而或蒙褒。營救甚難,而多得禍,禍不止于一身,刑必延乎親朋,誰肯舍父母妻子,而批龍鱗犯天怒哉……八議之條虛設,五刑之律無常,天下皆謂陛下任意喜怒為生殺……[3](卷1,《大庖西封事》)

      太學生周敬心言:“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豈無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茲見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連年,夫豈無故哉!” [5](卷139,《周敬心傳》)

      建文時,方孝孺言:“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谷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獄,獄凡數(shù)百人……丞相、大夫皆知空印者無它,罪可恕,莫敢諫?!盵9](卷21,《葉伯巨鄭士利傳》)“莫敢諫”三字,言在臣,而指向君,隱喻著對朱元璋的批評之意。

      明中期以后,反思洪武君臣關系的言論愈多,如成化時,陸容言:“洪武間,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驚怕,與朝廷出多少心力?到頭來,小有過犯,輕則充軍,重則刑戮,善終者十二三耳。其時士大夫無負國家,國家負天下士大夫多矣?!盵10](卷2)嘉靖時,李贄言:“我太祖神武定天下, 非不時時招賢納士,而一不當則斥,一得罪則誅。蓋霜雪之用多,而摧殘之意甚不少。”[11](卷5,《文學博士方公》)

      明亡后,針對洪武君臣關系的批評愈發(fā)尖銳,甚有“暴秦”之喻,萬斯同言:“高皇帝以神圣開基,其功烈固卓絕千古矣,乃天下既定之后,其殺戮之慘一何甚也!當時功臣、百職鮮得保其首領者,迨不為君用之法行,而士子畏仕途甚于穽坎。蓋自暴秦以后,所絕無而僅有者,此非人之所敢謗,亦非人之所能掩也?!盵12](卷5,《讀洪武實錄》)

      入清以后,官私史評在褒揚朱元璋創(chuàng)基立業(yè)之功的同時,言及洪武君臣關系,多有貶義。如趙翼言:“文人學士一授官職,罕有善終者?!盵13](卷32,《明初文人多不仕》)

      綜合以上言論來看, 洪武一朝,朱元璋剛猛治官,大封同姓諸王與異姓功臣,然又通過幾次大案,將功臣殺戮殆盡,亦延及士人群體,引發(fā)當時與后世的激烈批評。除去對朱元璋待臣下過于嚴酷的批評外,關于廢相之事的反思,則反映出士人群體對明代中樞政體得失的認識,尤其是在易代之際,明遺民追論本朝何以傾覆,一再言及大臣無權的無奈。如王夫之論君相關系,云: “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相輕于鴻毛,則君不能重于泰山也?!盵14](卷28,《朱溫滅后》)上述言論字里行間流露出王夫之對本朝無相,以至于大臣無權的情況極為不滿。王夫之言在君臣權力分配,顧炎武則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君主專制,他說:“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盵15](卷6,《愛百姓故刑罰中》)顧、王二人所論皆表現(xiàn)出與朱元璋集權于君,乃至于走向絕對專制迥然有別的政治立場。在明末清初士大夫群體反思廢相之事的潮流中,黃宗羲所言最為激烈,他專做《置相》一篇論朱元璋罷相之過,直抒胸臆:“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盵16](《置相》)

      王夫之、顧炎武與黃宗羲三人所見反映出明代士大夫群體對本朝廢相之事的批評理路,這一理路愈近晚明愈發(fā)清晰,在明清易代之際,士大夫群體真正走出了祖訓權威,直接指出本朝君臣關系,尤其是君臣權力關系格局的弊病,即廢相之后,皇權專制在制度層面走向極端化的傾向。這類反思與前述關于君臣相處之道的批評融合一處,在距離洪武時代二百余年后,發(fā)展為一場針對皇權專制極端化傾向之聲勢浩大的理論性批判浪潮,展現(xiàn)出明清易代之際士大夫政治趨向張揚的精神面貌。

      參 考 文 獻

      [1]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2年校勘影印本.

      [2]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10冊.

      [3] 解縉:《文毅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36冊.

      [4] 申時行:《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猜你喜歡
      洪武朱元璋話語
      書法作品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書法作品
      保健與生活(2021年4期)2021-02-22 07:45:25
      朱元璋殺牛
      《幸運之神》中的“去符號化”話語構建
      春滿人間
      保健與生活(2020年8期)2020-04-28 08:02:50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海峽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8
      朱元璋與叫花雞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浮山县| 洱源县| 肥西县| 德州市| 铜梁县| 周宁县| 光山县| 同德县| 正安县| 湖南省| 正宁县| 井研县| 永福县| 启东市| 高台县| 迁安市| 樟树市| 南川市| 旌德县| 安福县| 霍邱县| 武夷山市| 双柏县| 德昌县| 庄浪县| 镇巴县| 西华县| 平果县| 巧家县| 青冈县| 鲁甸县| 静乐县| 边坝县| 峨眉山市| 晋州市| 辉县市| 岳西县| 岳池县| 钟祥市| 安平县|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