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中古時代,土地一直是私有的,所謂“耕者有其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有權(quán)力重新分配天下土地。專制社會巧取豪奪在所難免,不過還是要相對尊重土地私有原則。因此,土地就分成了兩大類別:一類是老百姓個人擁有的,稱為“民田”;一類屬于政府,稱為“官田”。民田倒也簡單,土地在誰的名下就是誰的。官田則復雜得多,所有權(quán)歸政府(官),使用權(quán)林林總總,具體劃分如下。
最尊貴的土地應屬皇莊。顧名思義,這是皇室占有的莊園田地。或問,皇室的人又不會種地,不愁吃不愁穿,要那玩意兒干什么。明代成化初年,剛即位的皇帝朱見深沒收太監(jiān)曹吉祥的田地,改為宮中莊田(始有皇莊名稱),就有大臣向皇帝朱見深提出這個問題:“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必置立莊田,與貧民較利?”我估計當時朱見深心里是這么說的:扯淡!莊園田地乃財富象征,且租金全部歸皇宮私有,小錢湊多了也是大錢,豈能拱手讓人?于是將此意見當成耳旁風。有責任感有擔當?shù)墓賳T總覺此舉不妥,就通過各種方式委婉地規(guī)勸。比如,他們會拿災異說事。天上星象發(fā)生位移、氣候有重大變化,都屬于上天對人間的警示,皇帝得認真對待這事。戶部尚書李敏曾上奏說,北京近郊有五處皇莊,占地一萬兩千八百余頃。管理莊園的官兵召集流氓地痞,非法占人土地,斂人財物,污人妻女。稍有反抗,便遭誣奏,百姓不得安寧,天上災異頻發(fā)。這幾句話還真把皇帝嚇著了,除了戒飭莊戶外,還廢掉了仁壽官莊,退耕還牧,命侵入草地者悉數(shù)退還。
可惜這些小調(diào)整無法改變皇莊越來越壯大的現(xiàn)狀?;实酆秘?,下屬必瘋狂進獻。反正土地不是自己的,送給皇帝屬于順水人情。從成化到弘治再到正德,五六十年間,各地官員以各種理由把各種土地改為皇莊,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不過幾個月就建了七座皇莊,其后瘋狂地增至三百余處。這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皇莊增加了,百姓土地就會減少,且要受皇莊管理者的欺凌。終明一朝,皇莊騷擾百姓極甚。
與皇莊有關(guān)的是賜乞莊田。明朝建立,當初無立錐之地的小和尚朱元璋上臺了。共同打天下的弟兄們都來吧,給你,給他,也給他。丞相、勛臣及以下百官,統(tǒng)統(tǒng)分田(名目賜田)。多者高達百余頃,親王乃至千頃。公侯及武臣亦賜公田。至于在前線打仗陣亡的將領(lǐng),更要賜給公田。十五世紀中葉以后,諸王、公主、皇親、大官僚、宦官、大寺院主向皇帝請乞莊田之風盛行。大家一起向皇帝伸手,皇帝很受用,經(jīng)常如約賜給。這種莊園與賜田統(tǒng)稱為賜乞莊田。
還有百官職田,即職分田,皇帝賜給百官田產(chǎn),收入供給官吏辦公費用或充部分薪俸之用。請注意,百官職田與賜乞莊田不同。前者可充抵薪俸,后者是白給,不礙俸祿的事。勛臣一邊拿了地,還一邊額外領(lǐng)著朝廷發(fā)的工資,這就引發(fā)了不少社會問題。期間,朝廷也曾收回賜乞莊田,但臣子們乞賜不斷,皇帝抹不開面子,賜乞莊田不久回潮。
另有一些專用土地(相當于??顚S茫┮矊俟偬铮热鐚W田。基層一州一府一縣基本都有學田,租金專供各府州縣學校的教育經(jīng)費,不可挪用。
牧馬草場。明朝以前,政府的馬主要靠官府自養(yǎng)。從朱元璋開始,百姓養(yǎng)馬就像納稅一樣,成為重要義務。政府撥出部分田地供給百姓放馬,這種方式對百姓來講是件很痛苦的事。比如,官府交給你一匹母馬(騍馬),明年你必須交一匹小馬。母馬不死你就得年年交幼崽。但誰能保證母馬年年懷孕,且必須生產(chǎn)呢?官府不管那一套,你交不上,就得賠償。這就相當于官府存款在你這里,年年收取旱澇保收的利息。又比如,官府把良馬寄養(yǎng)在你的家中,有了差池,原價賠償。但誰能保證馬匹沒個頭疼腦熱、生老病死呢?官府不管那一套。百姓義務養(yǎng)馬不算完,還得送到管理馬政的機構(gòu)太仆寺進行驗收。動輒幾十里地幾百里地,人困馬乏精疲力盡,人吃馬嚼費用不少。到了目的地,太仆寺的老爺們要嚴格查驗啊,查完告訴你不合格,怎么來的怎么回去。據(jù)說當時的退貨率達到百分之四五十。白養(yǎng)一年不說,還得賠上一匹馬。為減少損失,他們只好湊錢賄賂查驗官,放自己一馬。
牲地。指光祿寺、太常寺供宴饗、祭祀用牲畜的種植飼料或牧放用地。
城壖苜蓿地。近城或城下之地,長滿野草苜蓿。此等土地原來禁止耕種,十六世紀后準許開墾。
園陵墳地?;实哿昴拐嫉鼗虻胤焦褂玫?。
邊臣養(yǎng)廉田。邊疆辛苦,收入有限,朝廷在各邊鎮(zhèn)置官田,收租作為將官在俸餉之外的津貼。
那么,官田是從哪里來的呢?強奪百姓的田產(chǎn)有之,但不能是常態(tài),否則社會矛盾就大了。常態(tài)大概有如下幾種。其一是還官田,即田地一度賜給官員或由平民承種,后因事故又還回來的田地;其二是沒官田,即沒收上來的田產(chǎn)。凡“民間有犯法律復籍沒其家者,田土令拘收入官”。明初,這種沒官田以江南為最多,大多是沒收當?shù)胤阜ㄍ梁阑驈埵空\集團的土地;其三是斷入官田,即官府通過一定法律手續(xù),把民田改為官田的,比如某戶人家全家死亡,戶口已絕,田地無主便改為官田。
還有一種官田比較特殊,這類官田稱為屯田。即在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下,采取各種方式開墾邊疆土地,以給養(yǎng)邊防軍隊。這是擴大國有資產(chǎn)規(guī)模的方式,也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從西漢武帝時起各屆政府多有屯田之舉,到明清時代,雖有間斷,但一直存在。
屯田又分軍屯、民屯和商屯。軍屯是由軍人開墾的土地;民屯是由政府招募、遷移民戶或者派駐流放人員開墾的土地;商屯則是由商家出資,招募百姓墾種官田,用糧食換取政府的相關(guān)優(yōu)惠政策(比如給予食鹽專賣權(quán)等)。無論哪種,都由在當?shù)卦O(shè)置的管理部門統(tǒng)一管理。
明朝的軍屯開始時非常成功。朱元璋設(shè)立民兵萬戶府管理軍墾事宜,寓兵于農(nóng)。屯軍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負責守城,一部分負責耕種,根據(jù)具體情況分配比例。原則上越靠邊境的地方,守城軍士比例越高,大概占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內(nèi)地駐軍屯田,從事耕種者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每名軍人受田五十畝(這是個平均數(shù),此外還有受田百畝、七十畝、三十畝、二十畝的,均稱為“一分”,其實就是一份的意思),同時給予耕牛、農(nóng)具等。為了鼓勵生產(chǎn),朱元璋讓各地積極種植“樣田”(示范田),對成績優(yōu)異的軍屯給予表彰。其中,太原左衛(wèi)千戶陳淮因為畝產(chǎn)高而得到朱元璋的重賞,寧夏總兵何福因為糧食存量大而被皇帝“賜敕褒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各地屯軍掀起一波又一波大生產(chǎn)運動,成果顯著。京城附近有專門從事耕種的屯軍四萬人,專任戰(zhàn)守的常操軍十九萬,以四萬人供養(yǎng)十九萬人,居然綽綽有余。還有一組數(shù)字:明初全國設(shè)置衛(wèi)所約八百余,合計軍人總數(shù)三百一十多萬。天下屯田八十九萬九千余頃,分到每個人身上,均攤二十九畝。這三百一十萬軍人每年大概吃掉三千七百二十二萬石糧食,基本可以完全自給,甚至連相關(guān)的花銷也可以自理。故幾百萬大部隊也不嫌其冗,歲費數(shù)十萬而不見其匱乏。
為了保護軍民屯田的積極性,開始時嚴禁向其征稅。洪武三年,中書省請求向太原、朔州的屯田征稅,詔命勿征。第二年,中書省再次建言:河南、山東、北京、陜西、山西及直隸、淮安諸府屯田,凡是官府給牛和種子者應該讓他們交一半公糧,自備生產(chǎn)資料的,也應交百分之三十。詔令不能征收。三年后,每畝開始收租一斗。因為屯田余糧頗多,洪武十五年終于制定了相關(guān)征收條例:軍田一分,繳納正糧十二石,存儲在本屯倉內(nèi),由本軍自支,余糧作為本衛(wèi)所官軍俸糧。永樂初年,制定屯田官軍賞罰例:每年完成十二石糧外,還要有六石余糧,多者賞鈔,缺者罰俸。同時配套一個人性化的規(guī)定:年滿六十歲的屯軍與殘疾及幼小者,產(chǎn)糧用于養(yǎng)活自己,不受該條例限制;屯軍若因公事耽誤了農(nóng)務,免征公糧。
但奇怪的是,此后各地開發(fā)的屯田越來越多,而征收上來的糧食卻越來越少。正德年間,遼東地區(qū)屯田比永樂朝增加將近一萬七千頃,而產(chǎn)糧由原來的七十萬石縮減為十七萬石,驟降五十三萬石。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來看一例。宣德六年,有人揭發(fā)寧陽侯陳懋私遣軍士操舟出境捕魚,采集木頭,又派軍士攜銀子去杭州買貨物。后來一查,此人侵吞屯倉糧食二十多萬斤,私自役使軍士為其種田三千余頃。這么大一塊肥肉擺在面前,誰說了算就是誰的,誰又能禁得住這種誘惑?英宗以后,敗壞更甚。太監(jiān)劉瑾的黨羽韓福任御史,奉命到遼東清理屯田,激起屯軍嘩變,費了好大勁兒才平息下去,可見此時矛盾之深。屯田多被內(nèi)廷太監(jiān)、各衛(wèi)所的軍官占奪,軍士越種田越賠錢,苦不堪言,屯丁逃亡者日益增多,當初的仁政終于成了萬人憎恨的惡政。
戶科一位叫做管懷理的官員曾分析屯田破壞的四大原因:“疆場戒嚴,時不能耕”、“牛種不給,力不能耕”、“丁壯亡徒,無人以耕”、“套為虜有……勢不能耕”,其實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根子還是體制問題。給了管理者拿錢的機會,人性之惡就會被激發(fā)出來,怎么能要求個個都當圣人?
制度本來就應把管理者當碩鼠防著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