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佛”是佛教修行體系中的最高果位,從心理學理論視角可將其理解為一種終極完善的人格。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理論分析,佛是一位自我實現(xiàn)者,一個完成潛意識的意識化,將自我、本我與超我進行高度整合的人。從目標的角度使心理學與佛法達成一種契合,在實踐層面進行互補互鑒,有助于推動意識與精神領(lǐng)域科學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佛 自我實現(xiàn) 人格整合
Try to analyze the spiritual realm of Budd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personality theory
MengChangzhi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status of “Budda”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t is the ultimate and divine mindset. From humanisticpsychology andpsychoanalysis theory, the “Budda” is a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 who realizes the conscientizationof the subconscious and combines id, ego and super-ego. The psychology and buddism can be correspondedin the aspect of target and they are complementary in the term of practice,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 science.
中圖分類號:B9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78-02
佛的本義是“覺悟者”,即悟得生命實相的人;佛也是解脫者,即超脫了一切煩惱的人。在佛教修行體系中,佛是人類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其本質(zhì)是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狀態(tài)。人格即個體所具有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心理學與佛法的共同之處是強調(diào)人格的成長,近代佛教大德太虛法師曾言佛家修行“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心理學家也將人格的完善視作心理成長的最終目標。因此,從心理學的視角,我們可將“佛”看作是一種終極完善的人格。本文將試用經(jīng)典的人本主義與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格理論來理解一位人們都很熟悉的佛——釋迦牟尼佛。
一、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分析釋迦牟尼的完善人格
1.釋迦牟尼的自我實現(xiàn)
人本心理學家從“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來描述健康完善的人格,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即“成為你自己”。他說:
“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作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實于自己的本性。”[1]
也就是說,自我實現(xiàn)者是:“更真實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實現(xiàn)了他的潛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盵2]
當一個人成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人將成為目的本身,成為‘神,成為一種完美、一個本質(zhì)、一種存在”[3]
如何成為真實的自己?如果個體完全受制于成長的環(huán)境、他人的期待而被動地發(fā)展自我,將會導致偏離自我本性越來越遠。遵從本性,即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尊重自己內(nèi)在個性化成長沖動并將其作為個人重要抉擇的依據(jù),而成長沖動最終與個體內(nèi)在的心愿相關(guān),所以成為真實的自己應(yīng)該是一種完成個體內(nèi)在重要心愿的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里,不存在刻意而為之的成分,由個性化成長沖動所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層面的內(nèi)在價值判斷,亦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言的“機體智慧”,對人的心理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指向作用,而對于個體而言重要的是需對自身所擁有的“機體智慧”保持足夠敏感并加以信任。由于人的行為驅(qū)動力來在自內(nèi)在的“愿”,因此一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其實可以理解成這個人心愿的自我實現(xiàn)。在人本心理學家看來,只有當一個人成為了自己,他的心靈才會得到安寧。
釋迦牟尼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者。生于迦毗羅衛(wèi)國王室之家的釋迦牟尼,如果聽任“命運”的安排,他無疑將成為一國的君主。他是王室中唯一的王子,父親凈飯王也期望他將來能繼承王位,把國家建設(shè)得強大,統(tǒng)一紛爭,做一個眾望所歸的“轉(zhuǎn)輪圣王”。然而,釋迦牟尼對這種政治偉業(yè)并不感興趣,他最關(guān)注的是生、老、病、死這些人生不可逃避之苦以及消除這些痛苦的解脫之道。悟得宇宙之真理,擺脫生死輪回是他最大的心愿。雖然父志難違,但他還是選擇了出家,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由忠實的仆人陪伴,他騎上馬,逃出王宮,告別他熟悉的土地,向那陌生的原野走去。
至此,釋迦牟尼還算不上成為了真實的自我,而只是完成了這其中的第一步。走出他人的期待,毅然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個人成長的開始。這之后的深山斷發(fā)、排除誘惑、參仙訪道、山林苦修,直至最后于菩提樹下的覺悟,釋迦牟尼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了覺悟真理的強大心愿。覺悟之路,也是釋迦牟尼個人成長的歷程;最終的覺悟,也意味著他修得了至善至美的人格,成為了自我實現(xiàn)者。
2.高峰體驗與禪悅
高峰體驗是人在進入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自我狀態(tài)時所感受到的一種豁達與極樂的瞬時體驗,馬斯洛曾這樣描述高峰體驗:
“這種體驗可能是瞬間產(chǎn)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zhuǎn)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癡、歡樂至極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都聲稱在這類體驗中感到自己窺見了終極真理、事物本質(zhì)和生活的奧秘,仿佛遮掩知識的帷幕一下子給拉開了……實然步入了天堂,實現(xiàn)了奇跡,達到了盡善盡美?!盵4]
人本心理學家眼中的高峰體驗與佛教修行者體驗到的“禪悅”有相似之處,兩者實質(zhì)可能是一樣的,也許都可以說是穿透了意識的迷障,窺見了心靈最深處所謂的自性。但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本心理學家所言的高峰體驗是一轉(zhuǎn)即逝、不可控制的;個人無法預(yù)期這種體驗的到來,也無法把握這種體驗的過程;在一生當中,很多人都會體驗到一、兩次的高峰體驗,而自我實現(xiàn)者體驗到的次數(shù)會更多些。但“禪悅”是在禪定的狀態(tài)下體驗到的莫可名狀的平靜、極樂的感受,修行有所成的人似乎可以控制、預(yù)期“禪悅”感受,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認為,禪悅實際上是一種可控的、持續(xù)的、時間延長了的高峰體驗。
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xiàn)者的重要特征,同時高峰體驗也是達成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
“高峰體驗向人們開啟了一扇可以用凡胎肉眼窺見‘圣靈的天窗,驚奇地看到一個全新的天地視界,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對他人、對自我的看法,對人的性格、人生觀、世界觀產(chǎn)生影響?!盵5]
“釋迦牟尼在很小的時候,可能接受過系統(tǒng)的禪定訓練”[6],從兒時開始的禪定經(jīng)歷,以及過程中可能體驗到的禪悅——即持續(xù)的高峰體驗,必然會使他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這顯然有利于他獲得人格的完善,成為人本心理學家眼中的自我實現(xiàn)者。
二、從精神分析理論角度分析釋迦牟尼的完善人格
1.潛意識的意識化
精神分析理論是建立在解釋病態(tài)心理的基礎(chǔ)上的,較少論及健康完善的人格,但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疾病的解釋上獲得對健康完善人格的認識。精神分析理論將人的心理內(nèi)容分成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意識只占我們心理內(nèi)容中的極少一部分;我們絕大部分的認知、情感是位于潛意識之中的,很難被我們覺察到,但主宰著我們的情感與行為。心理疾病的本質(zhì)在于對各種情緒、沖動的壓抑,即當我們將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從意識中驅(qū)趕到無意識領(lǐng)域時,潛意識里被壓抑的情感或沖動就會變相地在我們行為、感受中表現(xiàn)出來——各種癥狀正是潛意識內(nèi)容的變異性表達。
人人都有潛意識,所以每個人都有壓抑。將佛稱作健康完善的人格,即是說,成佛者能完全看清自己的潛意識,更確切地說,佛是沒有潛意識的。
釋迦牟尼在徹悟之時,沉入禪定之中,能“知道久遠以來的自己,他生在什么地方,有過什么名字,做過什么事情,善善惡惡,是是非非,了然于胸。幾千幾百年生死輪回的經(jīng)歷在他的眼前一一展現(xiàn)……”[7]對于這其中輪回學說,我們不討論它的對與錯,如果我們用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理解,這是將潛意識完全意識化。
佛學的唯識論,將人類心理劃分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如果與心理學研究的范疇相對應(yīng),前五識是感知覺,末那識則是潛意識。修行者通過修行,穿透末那識,看清阿賴耶識,或許可以被看作是將潛意識完全意識化的過程。由此,也許我們可以從研究佛來理解精神分析學家眼里完全健康的人格狀態(tài):那是一種通透、明達的心靈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念頭的起落,也可以明了自己每一個行為背后的原因。
2.“圣人無夢”
夢是精神分析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內(nèi)容。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家認為,夢是潛意識的產(chǎn)物,通過釋夢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佛陀既然是沒有潛意識的,那他在睡眠狀態(tài)下一定是不做夢的,正所謂“圣人無夢”。由于已接觸到的有關(guān)釋迦牟尼的記載很有限,筆者不能肯定釋迦牟尼成佛后是否做過夢,但由精神分析的理論來推測,佛是沒有夢的。
“業(yè)”是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種由個體所有起心動念和言語行為所累積的影響當下生命走向的力量。從“業(yè)”的角度,我們或可將夢理解為“業(yè)“的出入過程。因為末那識是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中介,佛教理論所言的“業(yè)”通過末那識進入第八識,并被儲存起來;第八識中已儲存的“業(yè)”也會通過末那識對前五識產(chǎn)生影響。通過釋夢,我們可以了以知道自己造的“業(yè)”?!叭沼兴迹褂兴鶋簟笔降膲艨赡芊从车氖恰皹I(yè)”的進入和存儲,而那些場面怪異、與現(xiàn)實生活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夢反映的則是“業(yè)”輸出。這也解釋了分析心理學家榮格為什么說夢對人的際遇具有預(yù)測性:通過解釋那些怪異卻意義重大的夢,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曾經(jīng)積累的“業(yè)力”,而我們的很多行為和人生走向是受“業(yè)”所驅(qū)使的。
“圣人無夢”,即意味著圣人斷絕了新“業(yè)”的形成,同時消除了一切已有的舊“業(yè)”。這時候,人的行為不再受任何潛意識力量的支配,這種狀態(tài)就是佛法說講的“大自在”。釋迦牟尼悟道后,應(yīng)該是不再受業(yè)力的約束了,成為了意志完全自由的人。
3.自我、本我與超我的整合
精神分析理論將人格結(jié)構(gòu)分成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自私的,它遵循快樂原則,追求欲望的滿足;超我代表社會、特別是父母的標準,遵循道德原則,對人的行為有強大的約束力;自我遵循現(xiàn)實原則,它的主要工作是滿足本我沖動,但要考慮現(xiàn)實情境。
從人格結(jié)構(gòu)的劃分上,我們可以看到,平常人的人格是“分裂”著的,各部分之間時常還會出現(xiàn)對抗,對于自我和本我的關(guān)系,弗洛伊德曾做過這樣的描述:“(自我)好像是騎在馬背上的人,他駕馭著這匹桀驁不訓的馬,約束著它前進的方向?!盵8]心理沖突可以理解為人格結(jié)構(gòu)中三個“我”的沖突,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從三個“我”關(guān)系及它們的力量對比中反映出來。
成佛后的釋迦牟尼,其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似乎得到整合與統(tǒng)一,最后形成了一種超越于三個“我”之上的完善人格。在佛教經(jīng)典中,有釋迦牟尼覺悟過程中降服“魔王”的情節(jié):
“‘魔王聽說釋迦將要成佛,感到非??謶?。于是他組織各路‘魔軍,呼風喚雨而來,使用風、雨、刀槍、熱炭、沙粒、泥土和黑暗九種風暴襲擊王子?!盵8]
各種暴力方式失敗后,“‘魔王又派他的三個女兒‘欲染、‘悅?cè)恕ⅰ異蹣芬煌详?,用各種方法誘惑王子,但仍未能奏效?!盵9]
這種記載在物理世界的客觀性顯然是值得懷疑的,但它的心理象征意義卻是真實不虛的。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人類被壓抑的潛意識沖動主要包括性與攻擊。九種風暴顯然象征了潛意識中的攻擊沖動,而魔王的三個女兒是性本能的象征。魔王向王子的進攻,可以理解為本我對自我的反抗,但反抗的結(jié)果是本我被自我降服了:
“這時魔王以及各色魔軍才確實感到菩薩(釋迦)巨大的威力,一個個癱倒在,向菩薩一心至誠哀懇懺悔,菩薩憫念魔眾癡昧無知,且既知改惡從善,于是以大悲大慈之力給予他們饒恕?!盵10]
降服并饒恕“魔王”后的釋迦已不再是原來的釋迦了,而是成了佛,從心理象征意義上講,這時,釋迦牟尼完成了人格結(jié)構(gòu)整合,從此斷除了一切心理沖突的根源。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它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理解迦牟尼佛的人格,比如說,從認知療法分析,釋迦牟尼是消除了一切不合理信念的人,從心理防御理論分析,釋迦牟尼是消除了所有心理防御機制,能夠完整、真實地體驗當下的人等。但是,當我們將“佛”看作一種完善的人格,無論從何種心理學理論視角分析,似乎都難以得到一種準確和全面的把握,因為佛法修行所涉及的意識領(lǐng)域的深度可能是目前心理學理論尚未完全觸及的。將“佛”看作是一種終極完善的人格,或可從目標的角度使心理學與佛法達成一種契合,在實踐層面進行互補互鑒,進而推動意識與精神領(lǐng)域科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3]][4][5]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131-148.
[6][9]朱巖.佛陀紀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3,6:44,93-94.
[7][10]伍恒山.青色菩提:釋迦牟尼的成佛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9:119,116.
[8]Jerry M.Burger(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9:32.
作者簡介:孟長治,男,(1984-),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現(xiàn)為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