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堂
青島纖檢院的恒溫恒濕實驗室里,身穿白大褂的棉花檢驗老師傅呂慧萍正伏在黑色檢驗臺面前,聚精會神地用特制的夾子,從手中的一束排列整齊的棉纖維檢驗樣品上,每次夾取幾根棉花纖維,從長到短,小心翼翼地分層次排列到黑色絨板上。她正在做的檢驗項目叫做棉纖維短絨含量檢驗,這次檢驗不是為客戶做的,而是她怕荒廢了自己武功,在做手法驗證檢驗。
呂慧萍的工作臺上擺放著纖維混合器、羅拉長度分析儀、限制器絨板、夾子、壓板、稀梳、密梳、壓墜等外行人叫不出名稱的儀器和工具,這些儀器和工具已經(jīng)陪伴她走過了35年的棉花檢驗生涯。
學徒:苦學勤練得到的纖檢手藝
談起棉花檢驗,呂慧萍的話匣子打開了:“我17歲開始干棉花檢驗,那時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作為學徒要主動給師傅打水打飯,得跟師傅搞好關系,人家才肯教,就這樣還跟擠牙膏似的,問一點兒,師傅教一點兒,許多技巧都得偷著學,要靠悟性和勤學苦練才能學會?!?/p>
呂慧萍介紹,棉纖維短絨含量檢驗、棉纖維長度檢驗(羅拉分析儀法)和棉纖維線密度檢驗方法源于前蘇聯(lián),儀器和工具比較簡單,個人經(jīng)驗和操作手法對檢驗起很大的作用。這些檢驗方法既嚴謹又繁瑣,首先要按標準制作試驗棉條,即先從棉纖維批樣中依次抽取實驗室樣品、實驗樣品,不斷減少棉纖維的數(shù)量,還要盡可能保持被實驗棉纖維的代表性,再用手搖式纖維混合器對實驗室樣品進行牽伸拉直,并充分混合,形成試驗棉條,俗稱搖條子。在此基礎上,還要再按各檢驗項目標準的要求,從試驗棉條上再次取樣制作試驗試樣。
制作試驗試樣需要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而要取得高水平的技術,主要靠扎實的練好基本功。
第一步是練習整理棉束,又叫扯棉束。從試驗棉條上抽取一定量的纖維,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第一節(jié)捏住所抽取棉纖維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第一節(jié)輕輕碾壓并逐漸向外收緊棉纖維的另一端,在碾壓和收緊的過程中使棉纖維伸直,收攏成棉束。然后再左右手倒換,用相同的方法將棉纖維整理成棗核形的棉束。接下來是抽拔棉束,進一步整理成一端齊的棉束,即用一只手的食指與拇指第一節(jié)捏住棉束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與拇指第一節(jié)平行對齊,抽取棉束中伸出的棉纖維前端,一次抽取一薄層,逐層疊放,整理成一端齊、纖維平直的棉束。整理過程中除了棉束中的雜質(zhì)可以去除外,不能丟棄任何一根纖維,否則會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整理過程中還要做到既把纖維扯直,又不能把纖維扯斷,手勁大小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整理出的棉束要求做到“平、直、凈、齊”,為后一道工序打好基礎。僅僅整理棉束這一步,初學者即使勤學苦練,最少也要半年才能將棉束整理成型,沒有點兒悟性即便用上一兩年也學不成。
第二步是練習排板。呂慧萍介紹,排板的難度比扯棉束的難度更高,要精力集中,每次只能將棉束前端伸出的最長的幾根纖維用夾子夾住,慢慢扯出,兩手配合好,排列到限制器絨板上,滿板寬度32mm,從長到短,排滿一層再排另一層。要求排出的纖維平直、不亂,從長到短一目了然,層次分明,用夾子夾住棉束整齊一端提起后,絨板上不能沾有任何一根棉纖維,這樣才算排板成功。否則,進入下一道檢驗工序后就會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
呂慧萍制作出的試驗試樣整齊美觀,就像藝術品一樣,而且手法穩(wěn)定,檢驗結(jié)果無需使用經(jīng)驗公式進行修正,工作效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執(zhí)著: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堅守技術不放棄
20世紀90年代以前,青島與上海、天津一起,被譽為中國“上青天”三大紡織工業(yè)基地。那時候棉花檢驗技術人員在單位是香餑餑,備受青睞。從9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青島市國企改革和產(chǎn)業(yè)結(jié)構調(diào)整,紡織產(chǎn)業(yè)急劇萎縮,從計劃經(jīng)濟鼎盛時期的十大國棉廠,逐步萎縮到現(xiàn)在僅剩下青紡聯(lián)齊意紡織有限公司和青紡聯(lián)銀龍紡織有限公司兩家規(guī)模較小的紡織企業(yè)。
與此同時,青島纖檢院的棉花檢驗業(yè)務也斷崖式減少,為了生存而艱難地向紡織產(chǎn)品檢驗業(yè)務轉(zhuǎn)型,呂慧萍擅長的棉纖維檢驗項目,現(xiàn)在很少有業(yè)務可做了,身懷檢驗絕技的呂師傅也不得不轉(zhuǎn)行做紡織品檢驗業(yè)務開發(fā)工作。在別人看來沒有市場的檢驗項目淘汰了也就淘汰了,但呂慧萍卻不這樣認為,她仍然堅信這些檢驗技術還有用,想把自己的這門棉纖維檢驗絕技傳授下去。在她看來,一是化纖的線密度檢驗和羊毛的長度檢驗還在使用這些大同小異的方法;二是感覺紡紗配棉和產(chǎn)品質(zhì)量升級也離不開這些檢驗項目,這門技術早晚還得發(fā)揮作用。這些年,單位里會這門技術的幾個師傅相繼退休,就剩下呂慧萍一個人了,眼看著再有三年她自己也將退休,呂慧萍心急如焚,生怕這門技術在自己的手上失傳了。正因如此,即使沒有棉纖維檢驗業(yè)務,她也每月堅持做手法驗證試驗。
擔心:后繼無人,老手藝會失傳
前幾年,青島纖檢院的領導也認識到這幾項檢驗技術傳承的緊迫性,曾經(jīng)將其列為搶救項目,選拔了幾個年輕人集中學習,由呂慧萍負責傳授技術。但這門技術不是短時間能夠掌握的,學上一段時間,棉花公證檢驗任務一來,學習隊伍又解散了。面對單位經(jīng)費來源自收自支的壓力,領導人決策的天平難免要向創(chuàng)收傾斜。
呂慧萍說:“學習這門技術關鍵是要有興趣,還要能沉下心來,靠集中時間辦班傳授也不太現(xiàn)實?!边@幾年,呂慧萍也試圖以自身的行動影響年輕人產(chǎn)生學習興趣,每當自己做試驗有年輕人圍上來觀看時,她總是熱情地向這些年輕人展示和推介這門技術,但產(chǎn)生的效果甚微。年輕人看到呂慧萍師傅做一個檢驗項目需要伏案操作兩個小時左右,費時費力又費眼,一般都望而卻步,感興趣的甚少。
呂慧萍的擔心不無道理。這個檢驗項目業(yè)務量很少,很難創(chuàng)造效益。即便有業(yè)務,政府制定的收費標準太低,做一個棉纖維長度羅拉方法檢驗,收費只有118元,難以體現(xiàn)勞動和技術的價值。面對這樣的情形,呂慧萍嘆息道:“干一天算一天吧,實在沒人學,到我退休的那一天也只能放手了。”
后記
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說到“提升消費品品質(zhì)”時,強調(diào)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肮そ尘瘛奔垂そ硨ψ约旱漠a(chǎn)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隨著檢驗技術的進步和儀器設備的更新,檢驗行業(yè)逐漸步入自動化時代,纖維檢驗正在由人手工操作和判定的檢驗項目逐漸向機械化和流水線形式轉(zhuǎn)變。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全國纖檢系統(tǒng)像呂慧萍師傅這樣的“身懷絕技”的纖維檢驗手藝人數(shù)量不少,也許有一天這些手藝在檢驗工作中會被新技術代替,但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纖檢人學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