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化進程并未逆轉

      2016-12-13 18:16:26鄭宇
      文化縱橫 2016年6期
      關鍵詞:全球化貿易

      鄭宇

      1992年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獨立候選人億萬富翁羅斯·佩羅(Ross Perot Sr.)對即將實施的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NAFTA)進行了強烈的批評。他認為NAFTA一旦實施,就會發(fā)出“巨大吸食聲”(giant sucking sound),把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吸到墨西哥。盡管佩羅在1992年的總統(tǒng)大選中慘敗,但這個“巨大吸食聲”的隱喻卻流傳開來,成為反全球化者宣泄情緒時的流行詞匯。

      “巨大吸食聲”在2016年的總統(tǒng)大選中再次成為靶子。執(zhí)政理念存在嚴重分歧的兩位候選人在貿易政策上的觀點卻出乎意料地接近。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對跨太平洋合作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態(tài)度冷淡。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對開放美國市場的貿易協(xié)議也持完全反對的態(tài)度。他對已經實施了20多年的NAFTA大加鞭撻,指責克林頓政府簽署了“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條約之一”,甚至威脅要在美墨邊境筑起高墻。

      難民問題無疑加速了歐盟內部的分裂。

      在另一個現(xiàn)代國際經貿體系的締造者——歐洲,反全球化情緒也在迅速升溫。難民問題、安全威脅、財政緊縮、民主倒退等多重危機讓歐洲一體化的前景岌岌可危。英國脫歐更是對全球化的一記重擊。在世界其他地區(qū),貿易保護手段的使用也明顯增加。在2015年的前10個月中,全球共出臺了539個貿易保護政策,達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值。[1]全球化似乎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全球化的“雙向運動”和“三元悖論”

      全球化會逆轉嗎?匈牙利裔經濟史學家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的經典著作《大轉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從歷史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2]這部出版于1944年的專著被認為是研究資本主義興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從1815年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大陸經歷了長達百年的和平繁榮局面。尤其是在1870年以后,由于運輸和通訊成本的大幅下降,跨國貿易、資本和人員流動都顯著增加,全球經濟一體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某些指數(shù)(如移民等)甚至超過了今天的全球化。由此開啟了全球化的“黃金時代”。

      那么,為什么持續(xù)百年的經濟繁榮局面會突然中斷,并陷入了長達30年的危機和戰(zhàn)亂中?波蘭尼認為,在基于自由主義原則的全球經濟環(huán)境下,這個看似偶然的危機事實上是必然產物。一方面,資本的擴張要求打破國家的界限,整合全球市場;另一方面,人的行為并不完全遵循市場原則。全球化的沖擊會讓個人生活變得脆弱,對社會保護的需求增強。政府需要利用貨幣和信貸政策規(guī)避通脹和通縮,同時還應該干預勞動力市場,救助失業(yè)工人。因此,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只是烏托邦。經濟運行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制度,且必須是相互嵌入(embeddedness)的雙向運動(double movement)。市場整合力量最強大的時候,正是社會整合需求最大的時候。一旦市場力量與社會政策脫節(jié),資本擴張的進程就將中斷,社會就會陷入動蕩和衰退。

      波蘭尼的理論指出了全球化的悖論。全球化的擴張如同一個不斷拉伸的橡皮筋。拉得越長就繃得越緊,最后結果不是彈回就是斷裂。盡管書中討論的只是20世紀初的歷史,但后來的學者卻能不斷從書中找到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靈感。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球化逆轉時期,全球經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下開始重新整合。雖然20世紀70年代爆發(fā)的經濟危機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和全球經濟的蕭條,但全球化進程并沒有由此逆轉,反而在金融資本擴張和信息技術進步的帶動下進一步推進,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如波蘭尼所強調的,“雙向運動”在市場力量強大時將難以平衡,史無前例的全球化對各國政府的社會整合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全球化這個橡皮筋是否已經拉到頭了呢?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把全球化的強大影響力形象地比作“金色緊身衣”(the Golden Straitjacket)。一個國家一旦套上這件緊身衣,接受了全球化的游戲規(guī)則,就會經歷相似的經濟增長和政府權力消退的過程。而拒絕套上“金色緊身衣”的國家則會遭到全球資本的拋棄而陷入經濟衰退。強調放松政府監(jiān)管、推行金融貿易自由化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正是弗里德曼所說的“金色緊身衣”。

      上世紀90年代是全球化的鼎盛時期,弗里德曼代表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觀點大行其道。一個戲劇性的場面也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被稱為“發(fā)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東亞經濟體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受到了關注。世界銀行于1993年發(fā)布題為《亞洲經濟奇跡》的報告,為他們的“非正統(tǒng)”經濟發(fā)展模式正名。不料,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政府主導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被貼上了“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標簽,遭到大肆批評。奉行新自由主義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深陷債務危機的韓國、印尼和泰國提供經濟救助,并且提出了縮減政府支出、放松政府管制等教科書般的結構改革要求。然而,劇情卻又一次反轉——多數(shù)亞洲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并無大恙,短期內迅速恢復并繼續(xù)強勁增長,而IMF僵化的救助條款卻遭到了廣泛批評。隨后爆發(fā)危機的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國,盡管早已接受了“華盛頓共識”的結構改革方案,但在危機的沖擊下,其經濟體制顯得愈發(fā)脆弱。

      在主流經濟學家中,對全球化的質疑與批評之聲也開始出現(xiàn)。1995年,哈佛大學的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教授發(fā)表了《你的工資是由北京來定的嗎?》(Are your wages set in Beijing?)一文,引發(fā)了對全球化下勞工問題的討論。[3]他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達國家對藍領工人的需求在下降。在美國表現(xiàn)為藍領工人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在歐洲則表現(xiàn)為藍領工人的失業(yè)率上升。與此同時,發(fā)達國家從發(fā)展中國家的進口量不斷增加。因此,在全球化時代,發(fā)達國家藍領工人的工資到底是由本國的就業(yè)環(huán)境決定的,還是由發(fā)展中國家藍領工人的數(shù)量決定的?這個問題在當時看起來只是杞人憂天——兩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都還沒有全面參與全球化:中國在苦苦尋求進入WTO的門票,印度則剛剛開始經濟改革。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幾個月,任職于哈佛大學的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出版了一本影響巨大的小冊子《全球化是否走得太遠?》(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表達出對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擔憂。[4]他認為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會對社會整合造成沖擊。沖擊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間的差距拉大;第二是國家間不同觀念、制度的碰撞加劇;第三是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的壓力增大。而各國政府對這些沖擊的應對方式無非兩種:第一種是簡單的“膝跳反應”(knee-jerkreflex),即簡單的貿易保護政策;第二種則需要政府在開放市場和提供社會保障中找到平衡,既能享受經濟全球化的紅利,又能保護受到全球化傷害的輸家。但是,由于資本的高流動性,政府很難對資本多征稅,而只能通過提高收入所得稅的做法來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但這種做法又會進一步加劇普通民眾的負擔。

      在目睹了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摧殘后,羅德里克2011年又出版了《全球化的悖論》(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一書,對他之前關于全球化的觀點進行了更全面的闡釋:“當處于全球體系邊緣的國家遭受危機時,我們指責他們自己的政策出了問題;當處于全球體系中心的國家遭遇危機時,我們懷疑是整個系統(tǒng)出了問題?!盵5]他重申了全球化中的核心矛盾是有國家邊界的政府力量和無國家邊界的市場力量間的不平衡狀態(tài)。一個和諧的全球化需要這兩股力量的平衡。如果政府力量過于強大,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會盛行;如果市場力量過于強大,全球經濟將更加動蕩,弱勢群體將得不到充分的保護。他更效仿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的金融政策“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提出了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即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和國家主權三個目標不能同時實現(xiàn),超級全球化不僅需要市場一體化,也需要政治和社會一體化。一國政府或者讓渡主權,實現(xiàn)全球治理;或者利用強制手段改變國內制度,套上“金色緊身衣”。如果政府既不能讓渡主權給全球政府,也不能改變國內制度以適應全球化,那么就只能加強對市場一體化的監(jiān)管。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也對新自由主義的觀點表示懷疑。尤其在獲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后,他對新自由主義的批評日益猛烈。在2003年出版的《全球化及其反對者》(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和2006年出版的《讓全球化運轉》(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書中,他斷言:經濟全球化并沒有給參與其中的所有國家及社群帶來福祉,反而擴大了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的分配不均,由此產生了眾多的全球化反對者。發(fā)達國家擔心就業(yè)機會被發(fā)展中國家搶走,而發(fā)展中國家則抱怨不公平的國際規(guī)則限制了它們經濟發(fā)展的空間。當然,這不是全球化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全球化的游戲規(guī)則錯了——這個錯誤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IMF推行的“華盛頓共識”政策套餐。要使全球化重新運轉起來,就必須由各國根據(jù)自身情況管理經濟。[6]

      顯然,羅德里克和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波蘭尼的影響。在2001年為再版的《大轉型》一書所做的前言中,斯蒂格利茨寫道:“如果波蘭尼現(xiàn)在還在寫作的話,他一定會認為全球化今天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是否能夠改變(市場和社會間的)不平衡狀態(tài)——如果還不是太晚的話?!倍ㄌm尼的“雙向運動”和羅德里克的“三元悖論”更是異曲同工。在他們看來,全球化這根橡皮筋已經越繃越緊,各國都需要對他們的國內政策進行調整。羅德里克的分析重點是發(fā)達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政策,而斯蒂格利茨則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發(fā)展中國家。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被稱為“無需全球政府的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without global government)。盡管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內在的動力和阻力并未改變。只要市場整合的推力和社會整合的拉力沖突持續(xù)存在,全球化就不會是一個持續(xù)向前的過程。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全球化逆轉的證據(jù)?

      歷史經驗顯示,全球化逆轉是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然會發(fā)生的。那么歷史會是簡單的重復嗎?當今世界是否已經出現(xiàn)了全球化逆轉的跡象呢?我們可以先從貿易、資本、人員這三個基本指標的跨國流動趨勢來判斷。

      國際貿易增長乏力可能是最需要擔心的指標。貿易產出增長比率(Trade Output Growth Rate)是經濟學家衡量全球化的重要指標。從歷史上看,全球貿易通常比世界經濟的增速高50%,在全球化最鼎盛的上世紀90年代甚至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一倍。而在公認的全球化倒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落后于產出的增長速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一直沒有走出衰退的陰影。全球貿易增長率在2014和2015兩年分別僅為3.4%和2%,基本同經濟增長速度持平。[7]2016年的全球貿易增長可能僅為1.7%,將會低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正是這個神奇比率的出現(xiàn),讓不少經濟學家預測全球化即將或是已經開始逆轉。然而事實上,目前的全球貿易情況已經從2009年的低谷爬升出來,發(fā)生崩潰的可能性很小。反觀歷史,即使是貿易額下降了12.5%的2009年,也算不上是最糟糕的時候。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全球化逆轉最重要標志是國際貿易大萎縮。在1929年至1933年間,全球貿易額萎縮了三分之二,最終導致全球貿易體系的崩潰。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世界大蕭條》(The World in Depression)一書中用一張類似蜘蛛網(wǎng)的小圖繪出了全球貿易螺旋式下降的過程。而這張圖就是著名的“金德爾伯格螺旋”。

      再來看資本流動。跨境金融資產同全球產出的比例從2007年的57%下降到2015年的36%。[8]這個趨勢似乎是全球化逆轉的又一個證據(jù),但這其實是市場壓縮投機泡沫和規(guī)避銀行風險的自然結果。2008年金融危機后,市場對銀行穩(wěn)定性的不安感上升,銀行借款比例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國際直接投資和債券等長期性投資卻持續(xù)增長,已經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2015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40%,達1.8萬億美元。流入發(fā)達國家的外資增長尤為強勁,幾乎翻了一番。同時,全球85%的投資政策調整都在朝著推動自由化的方向發(fā)展。[9]

      人員流動也是衡量全球化的重要指標。2015年全球移民數(shù)量為2.44億,比2000年增加了41%。兩個最主要的移民接收國——英國和美國,移民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并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但這個看上去最樂觀的指標卻變成了全球化最主要的威脅之一。在美國,數(shù)百萬非法移民的命運可能被總統(tǒng)大選結果決定。在歐洲,潮水般涌入的難民很可能會成為歐盟分裂的導火線。英國脫歐就是最明顯的標志。不少對全球化前景態(tài)度悲觀的觀察者認為,全球化逆轉的標志不是拒絕貿易,而是拒絕移民。

      多邊自由貿易體系(Multilateral Free-Trade System)的談判進展緩慢似乎也成為了全球化逆轉的又一個標志。1999年,在WTO的部長年會上,反全球化力量首次集體亮相,在會場外游行示威。原計劃于當年啟動的新一輪貿易談判被迫推遲到了2001年的多哈。而這個以發(fā)展為主題的多哈回合談判(Doha Round of World Trade Talks)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甚至無法在議題的確認上達成一致。在2015年的內羅畢會議上,美國和歐盟提出放棄多哈回合,用新的議題和方法另起爐灶。而中國和印度等國則認為多哈談判還是應該繼續(xù)。盡管多哈回合還沒有被正式宣布死亡,但事實上已是“植物人”了。

      然而,在多邊貿易談判無法推進的同時,雙邊和地區(qū)性的自由貿易談判卻是風生水起。在關貿總協(xié)定(GATT)實施近50年時間里,全球共簽訂了124個自由貿易協(xié)定。而WTO成立20年以來,已有超過400個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署并實施。亞洲是經濟一體化推進最迅速的地區(qū),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亞洲地區(qū)簽署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不到世界總數(shù)的10%,而現(xiàn)在已占到了40%。平均每年有5個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署。金融危機非但沒有中斷或減慢這個過程,反而讓各國認識到抱團取暖的重要性,進而加速了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動作。印度和中國是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最積極的國家。

      全球化的逆轉通常會和貿易保護主義(Trade Protectionism)相伴相隨。這就是羅德里克所說的“膝跳反應”式應對。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也是貿易保護主義最盛的時候。1930年,美國通過了著名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大幅提高上千種進口商品的關稅,由此引發(fā)了各國之間的貿易戰(zhàn)。盡管這個法律不是大蕭條的直接導火線,但卻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給全球貿易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一直到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上臺后的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互惠關稅法》(RTAA),把簽訂貿易協(xié)定的權力從國會轉到總統(tǒng)手里,重新舉起自由貿易的大旗,才阻止了這個嚴苛的貿易保護政策繼續(xù)作惡。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繼續(xù)推進貿易自由化似乎已失去了動力,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一度籠罩著主要國家的經濟政策。但“膝跳反應”式的貿易保護政策并沒有變成全球性的現(xiàn)象?;蛟S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這個反面教材的教訓太過深刻,各國在考慮貿易保護手段時都擔心重蹈貿易戰(zhàn)的覆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來自于貿易結構的變化。傳統(tǒng)的貿易保護措施包括關稅壁壘(Tariff Barriers)和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都是基于國家邊界實施的保護性政策。但全球價值鏈貿易的擴張,使國家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更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統(tǒng)貿易保護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已經顯著下降。一個針對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傷害到的不止是中國的出口商,也可能是美國和歐洲的部件生產商。為保護本國企業(yè)而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到頭來很可能對其自身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盡管一些政客們出于爭取選票的考慮會高喊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yè),但真正的政策實施卻會很小心。

      從美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支持貿易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兩黨候選人也不斷強調要對本國市場進行保護,但遠未達到扭轉政策方向的程度。事實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在2008年的總統(tǒng)競選中也強烈批評自由貿易,但上臺后就改變策略,開始強力推動TPP協(xié)議。由于大選, TPP近期在美國國會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意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公眾支持TPP的比例仍遠遠超過反對的比例。而TPP成員國中的新興國家(如越南、秘魯、智利、墨西哥等)對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支持度也更強烈。因此,盡管發(fā)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上升,但以中國、印度為首的新興國家對貿易自由化的推動力量仍然強大。從這一點來說,貿易保護主義不太可能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威脅。

      更值得欣慰的是,全球治理的推進步伐也在加快,在2015年取得了三項顯著成就。第一項是7月達成的《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強調了各國要聯(lián)手打擊非法金融流動和避稅;第二項是9月通過的聯(lián)合國《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Transforming our world by 2030: A new agenda for global action),為今后15年的國際發(fā)展設定了17項全球目標;第三項是12月通過的《巴黎氣候協(xié)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所有國家都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做出了承諾。

      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

      如果發(fā)生在8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尚不能動搖全球化的根基,為什么我們今天會如此擔心全球化逆轉呢?關鍵點在于,全球化引起爭議的關鍵不是如何創(chuàng)造財富,而是如何分配財富。正是由于全球化下的財富分配不均,對全球化的質疑和反對才從未消失,即使是在全球化理念最鼎盛的90年代。

      NAFTA實施20多年來的表現(xiàn)似乎印證了佩羅“巨大吸食聲”的預言。NAFTA啟動前一年,美國對墨西哥有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到了2014年,美國對墨西哥貿易逆差高達540億美元。更嚴重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減少了500多萬個制造業(yè)工作機會。如果說全球化損害了發(fā)達國家中藍領工人的利益,那么發(fā)展中國家的工人從全球化中受益了嗎?意想不到的是,墨西哥也并不是自由貿易的贏家。加入NAFTA后,其人均收入的年增幅僅為1.2%,不僅在NAFTA三國中最低,更遠低于同屬拉美新興市場的巴西、智利、哥倫比亞等國。而且國內的制造業(yè)就業(yè)機會根本沒有凈增加。那消失的就業(yè)都去哪兒了呢?

      “中國”可能是很多人的答案。的確,中國大概是全球化中最大的獲益國。出口和外資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把美國消失的制造業(yè)就業(yè)都歸咎于中國顯然是不公平的。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減少的500多萬個制造業(yè)就業(yè)機會中,只有21%是由于同中國的貿易競爭造成的,而剩下的幾乎全是因為自動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生產率提高造成的減員。[10]比如,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分揀貨物。盡管亞馬遜聲稱此舉不會造成就業(yè)減少,但在不遠的將來,全社會可能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的工作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

      全球化下國內的財富分配是否更加公平呢?長期以來,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為全球化的支持者描繪了樂觀的前景:雖然貧富差距會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增大,但經濟增長最終會縮小社會貧富差距。這個猜想在全球化時代卻并未得到證實。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貧富差距在大多數(shù)國家都擴大了。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中對貧富差距擴大做了有力解釋。他指出,從歷史上看,資本的收益率持續(xù)高于收入增長率,導致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而在全球化時代,由于資本的跨國避稅能力更強,各國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收入所得稅來支撐福利支出,貧富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增大。

      那么,到底誰是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在新作《全球不平等》(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中,前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仔細考察了全球化最鼎盛的20年,即從冷戰(zhàn)結束前夕的1988年到金融危機爆發(fā)時的2008年,不同群體的收入變化情況。[11]他發(fā)現(xiàn)處于全球收入排位40%?60%區(qū)間的群體獲利最大,20年中平均收入增加了80%。這個群體是“全球新興的中產階級”,主要位于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中。而最大的輸家則是發(fā)達國家的中低收入階層,他們的收入在20年中幾乎沒有增長。如果把中美這兩個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放在一起來比較,就會有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美國的中下層(收入后20%的人群)同中國的中上層(收入前20%的人群)之間的差距從1988年的6.5倍縮小到2011年的1.3倍。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繼續(xù)縮小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到2050年,全球不平等將會主要表現(xiàn)為美國的富人和窮人以及中國的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這種場景將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繪的場景非常相似。

      但是,確定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并不像劃分白領藍領這樣簡單。贏家通吃的現(xiàn)象幾乎出現(xiàn)在所有的國家。處于收入頂端的1%的富人的收入增長幅度超過了社會的其他階層,在美國更是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從1979年到2007年,最富的1%同其余99%的收入差距增加了3倍。正是因為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反全球化的力量才顯得如此強大。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的2007年,尚有42%的美國民眾認為全球化對美國經濟有利。而到了危機爆發(fā)后的2008年,這個比例就迅速下降到了25%。[12]

      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拉大也許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發(fā)現(xiàn),因為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本身就會產生贏家和輸家。但新自由主義者通常相信,全球化總體上會為所有國家?guī)韽V泛的福祉——貿易、資本和人員的跨國流動會有助于減少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控制發(fā)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縮小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間的收入差距。這個觀點的確在早期的全球化中得到了印證。在1870年至1914年的第一輪全球化進程中,歐洲大陸的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這個歷史經驗讓經濟學家們對全球化產生了樂觀的預期,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貿易加速流動和技術進步必然會推動發(fā)展中國家迅速增長,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因此,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全球化被認為是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充滿機遇的時代。

      數(shù)據(jù)展示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如果把發(fā)展中和發(fā)達國家在二戰(zhàn)后的經濟增長速度做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1980年是一個分水嶺。1950年到1980年之間,發(fā)展中國家的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而在1980年以后,除中國和印度外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為3%。發(fā)達國家自1960年以來的GDP年平均增長速度一直為2%左右。如果從人均GDP來看,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增長速度都在1980年以后顯著放慢。但排除中國和印度等少數(shù)國家外,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發(fā)達國家。自1960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現(xiàn)象的確在發(fā)達國家之間已經出現(xiàn),但卻沒有在全球范圍內出現(xiàn)。這反映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懊砍霈F(xiàn)一個博茨瓦納和韓國,就會出現(xiàn)一個馬達加斯加和尼日爾”。換句話說,全球化并沒有縮小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fā)展差距,反而讓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表現(xiàn)更趨分化。

      靠什么拯救全球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自由主義者是胸懷天下的。因為他們對于自由貿易的支持是基于全球性的視角。從比較優(yōu)勢的原理來看,貿易在總體上對所有國家都應該是有利的。全球化也的確帶來了很多紅利:自1980年以來,全球有超過7億人跳出了絕對貧困線。1990年至2010年間,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最高的30個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3%,而參與程度最低的30個國家的年平均增速僅為0.7%。[13]這個結果顯示參與全球化能為發(fā)展中國家?guī)盹@著收益。當然,新自由主義者也承認全球化會制造贏家和輸家,但認為合理的再分配政策可以調和贏家和輸家之間的矛盾。

      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很豐滿,而現(xiàn)實主義的考慮很骨感。作為消費者享受到的全球化好處,和作為就業(yè)者遭受到的全球化打擊,兩者孰輕孰重,是不難判斷的。購買的便宜進口貨雖然總量很大,但對于個體消費者來說幾乎可以被忽略。然而被外國競爭者搶走工作帶來的損失卻會讓人銘心刻骨。況且,全球化下的輸家比預想的要多得多,而政府的社會調和效率也比預期要低很多。就連新自由主義大本營的IMF都開始對新自由主義政策進行反思。在名為《過度販賣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Oversold?)的文章中,IMF的學者承認,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確加劇了貧富分化,危及了全球化的持續(xù)擴張。[14]

      盡管全球化的現(xiàn)實與新自由主義的預期相距甚遠,但全球化并沒有逆轉,只是遇到了減速路障(Speed Bump)。發(fā)達國家的低迷走勢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分化趨勢減弱了全球化持續(xù)擴張的動力——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個繃緊的橡皮筋的確應該放松一下,否則發(fā)生斷裂的可能性會很大。與此同時,各國都應該對其國內政策重新審視和評估,并制定更合理的全球治理的游戲規(guī)則,讓全球化的分配更公平合理。

      首先,各國的監(jiān)管和福利制度需要改革。正如波蘭尼所預言,全球化高歌猛進的時候正是各國社會分化程度最高的時候。國家內部的貧富分化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擴大了,這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從未出現(xiàn)過的現(xiàn)象,也是反全球化聲浪日益高漲的主要原因?!?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把“消除各種形式的貧困”作為首要目標,是修補全球化漏洞的有益嘗試。但貧富差距擴大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只是集中在低收入國家。由于國家制度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性,面臨的貧富差距問題表現(xiàn)也不同,尋求并推廣全球“最佳實踐”的做法不切實際。但是一些有效的政策方向,如加強基礎設施和教育投入、保護低技能勞工的權利、嚴格監(jiān)管金融部門等措施仍應該成為各國應對全球化的重點考慮。

      其次,盡管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沒有呈現(xiàn)出明顯的擴大趨勢,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擴大,由此全球化的游戲規(guī)則改革迫在眉睫。全球化的形式和結構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國際貿易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主流,占到全球總貿易額的60%。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分工逐漸從產品和行業(yè)的國際分工轉向生產過程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全球價值鏈逐漸形成并不斷延伸。在這一過程中,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優(yōu)勢和市場規(guī)模,占據(jù)了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而發(fā)展中國家的生產商大多位于低端。換句話說,盡管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再是純粹的單向依附關系,但依附理論的核心部分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全球價值鏈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一直存在。由于國際規(guī)制對產業(yè)政策空間的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突破全球價值鏈天花板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他們可能被困在價值鏈低端,無法進行技術轉移并實現(xiàn)產業(yè)升級,因而陷入發(fā)展陷阱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主導力量正在發(fā)生變化。發(fā)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下降速度更加明顯。部分新興國家推動全球化意愿強烈,開始在全球舞臺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處于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候,中國應該成為推動全球化持續(xù)公平發(fā)展的核心力量。中國在過去30年中的高速增長也許可以證明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是,貧富差距迅速擴大也是困擾中國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反全球化聲音同樣有增大的勢頭。中國同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不同發(fā)展軌跡,事實上削弱了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代表的形象,也使中國改革國際機制的訴求缺乏廣泛的支持。中國應切實利用自身龐大的生產和市場規(guī)模,推動進一步的國際發(fā)展合作,把中間產品生產據(jù)點納入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形成高效率的全球生產鏈。另一方面,中國應在國際規(guī)制改革中貫徹“包容性多邊主義”的原則,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政策空間。

      在《大轉折》的最后一章中,波蘭尼寫道,“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由存在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如果規(guī)則是一個復雜社會中唯一可以用來擴散和加強自由的手段,而使用這種手段又同自由本身相沖突的話,那么這樣的社會就無法真正獲得自由?!边@段話,對于認識今天全球化的發(fā)展方向,同樣適用。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注釋:

      [1]Simon Evenett and Johannes Fritz, “The Tide Turns?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Slowing Global Growth” ,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2015.

      [2]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eacon Press, 2011.

      [3] Richard Freeman, “Are your wages set in Beij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9(1995).

      [4]Dani Rodrik, 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 ,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5]Dani Rodrik,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W. W. Norton, 2011.

      [6]Joseph 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W. W. Norton, 2003;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W. W. Norton, 2006.

      [7]Laurence Neville, “Has globalization gone into reverse?”, Global Financial Magazine, January(2016).

      [8]Martin Wolf,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s turning”,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2015).

      [9]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6.

      [10]David Autor, David Dorn and Gordon H. Hanson. “Why Obamas key trade deal with Asia would actually good for American workers.”, Washington Post, March 12(2015).

      [11]Branco Milanovic, 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of Globa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2]Dani Rodrik, Globalization Paradox,2011.

      [13]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 Global Value Chains: 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 2013.

      [14]Jonathan D. Ostry, Prakash Loungani, and Davide Furceri. “Neoliberalism: Oversold?”, IMF Finance & Development, June(2016).

      猜你喜歡
      全球化貿易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伙伴(2020年3期)2020-04-14 04:48:35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中美貿易磋商再起波瀾
      中國外匯(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22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英語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貿易統(tǒng)計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南皮县| 庄浪县| 南和县| 海安县| 石泉县| 得荣县| 静宁县| 体育| 灵丘县| 阿尔山市| 吉隆县| 吴川市| 方城县| 龙江县| 丰台区| 应用必备| 东宁县| 新竹县| 东莞市| 龙川县| 中卫市| 兴和县| 珠海市| 名山县| 嵩明县| 昌黎县| 琼中| 昭通市| 霍林郭勒市| 克拉玛依市| 大洼县| 建平县| 浮山县| 来安县| 建始县| 新密市| 南漳县| 小金县| 阳泉市| 黔西县|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