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勇 李敏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是古老的中華文明乃至當今一切文明的載體?,F(xiàn)代漢語對名詞有一種分類,即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專有名詞表達的是一個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之中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事物名稱。通常情況下專有名詞的固定性較強,例如:人名(老子、孔子、孫中山等等)、地名(西藏、安徽、香格里拉等等)、物名、國家名稱以及專有機構(gòu)團體名稱等等,它能體現(xiàn)出特殊不二的人物、事物、地理等等的名稱。而普通名詞指的是很多人物或者很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某種一定共性的名稱,例如:兒童、青年、婦女、老人、家庭、劇院等等。專有名詞一般來說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來構(gòu)成的。一種是由單音詞匯所構(gòu)成的專有名詞,例如北京、上海、香港等等;另一種是由多音詞匯所構(gòu)成的專有名詞,例如:中山公園、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普通名詞,然而,他們一旦組合在起就形成了個特定的專有名詞了)。
西方的文字表達很早就拉丁化了,可以說所有的文字都采用了拼音的方法。而中國的文字雖經(jīng)過幾千年的滄桑演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但是,它的發(fā)展與變化始終脫離不了象形文字的影響,中國古代漢語和中國現(xiàn)代漢語與象形文字脈相傳,結(jié)下了炎黃子孫千古情節(jié)的不解之緣。
中西方文化正是因為所用途徑不同,所以東方與西方的哲人們在遇到與語言相關(guān)的問題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亞里士多德與他所愛的導師柏拉圖的一個重要爭論就是——特殊名詞所代表的對象是可感知的,是現(xiàn)實存在的,而普通名詞則相反,它是不可感知的,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由于西方采用拼音文字,這個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名詞是可以“寫出來的”,而中國的象形文字要求卻復雜得多,這需要一個具體的形象來表達這個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東西。
在古文字早期,先民創(chuàng)造了很多圖畫式的文字,如:
在先人創(chuàng)造的甲骨文中,普通名詞象形字多為獨體圖形,后人稱之為獨體字,然而這些圖形文字的辯證思維性造就了漢字的發(fā)展有著更大范圍的無窮延伸,在普通名詞的基礎(chǔ)之上衍生出了形聲字、會意字、指事字等。普通名詞象象形字(如:人、口、手、山、水、田)、普通名詞形聲字(如:媽、江、機、奶、城、旗)、普通名詞會意字(如:眾、森、晶、品、炎、武)、普通名詞指事字(如:才、之、豐、生、甲、榮)等各種漢字圖形。中國漢字繪神繪意、形聲具備,強烈地影響著當今視覺傳達的藝術(shù)設(shè)計,顯示出中國漢字在視覺讀圖文明之中的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漢字象征著華夏文化,象征著先民們創(chuàng)造文明的聰明睿智,它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賴以傳承的載體。在當今視覺傳達之中,對漢字字體設(shè)計的研究越來越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重視。漢字符號的圖形化特征是先人創(chuàng)造普通名詞的最重要的造字原則,由于普通名詞具有鮮明的象形特征,因此,它們具有了漢字特有的圖形表意的功能性,并且通過圖形表意的直觀化傳遞著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