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完善新口岸區(qū)的污水截流管,工務局研究決定公開招標競投,在鄰近教科文中心至黑沙環(huán)污水處理廠之間,建造一條直徑兩米、全長2.4公里的管道。由於工程集中在交通繁忙的友誼大馬路,如果選用一直以來的明挖施工,將長時間佔用兩條行車道,對該馬路及外港一帶的交通將造成重大影響。政府跨部門協(xié)調(diào)後,破天荒在澳門選用盾構法施工。由此“創(chuàng)舉”可以看到,澳門還是有官員想做事、會做事;對能做事、做成事的官員,應該支持鼓勵!
在內(nèi)地,盾構法已經(jīng)是技術十分成熟的施工法,高鐵、輕軌、地下共同管道等等,穿山涉水都不是問題,如今,有關技術早已經(jīng)走向國際。去年11月,本人和多位同事參觀廣深港高鐵項目,深圳褔田站是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能建成通車,盾構法施工,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記錄。澳門要建的污水管道,如今的盾構技術絕對不是問題。作為政府,應該有信心將這個工程打造成“樣板工程”,藉此告知居民,工程每天都有,但在10米左右的地下掘,基本不涉及水電管網(wǎng),噪音、風雨影響小,關鍵是少封路,不用擔心好似氹仔廣東大馬路下水道重整、亞利雅架圓形地新污水泵站建造,花大錢、做傻仔,長時間封路,工務局、民署掘完一兩年又掘,水電公司跟著掘,“掘到澳門人心都亂曬”!
本人一再呼籲政府要重視地下管道的建設,政府的回復是“澳門好難搞”。小販都知道:老城區(qū),例如鄰近新馬路的營地街、褔隆新街等,每逢大雨、海水倒灌,雨水、油水、屎水,一起谷上來,好多遊客、居民跣到“癱癱腰”。
老城區(qū)如是,新城區(qū)也是。9月20日,下水道重整後兩三年的高美士街爆屎渠,外交公署“差D被屎水浸,”附近商家?guī)资沃码娒袷馃o人理。搞到報警,民署來人,老舊裝備通渠,現(xiàn)狀是:澳門半島8隊人(每隊5人,司機、機械工各1人,另3人通渠)、離島3隊人,55人負責全澳,少過回歸前。這10多年,“通渠佬”退休的、死亡的,多過新請的,厭惡行業(yè),人工低、難請人,去年民署請到兩名渠務前線人員,變成“新聞”,但仍然未改變寫字樓人多的局面。面對日益增加的污水排放,建設辦造渠、工務局改渠,官員是否應該有更多的新思維?民署護渠,是否要學香港適當外判?
“金光大道”以前只有寂寞的12生肖和荒草,如今超豪酒店林立,澳門表面的問題固然重要,地下的問題,遊客、居民可以不知道,但為官者要知道;要高枕無憂,就不能出現(xiàn)“水漫金山”;要排除隱患,就必須有新思維的官員勇於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