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甫作為開一代風氣的杰出語言大師,在煉字藝術上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主要可概述為三個方面:一是巧用常字,平中見奇;二是精錘細煉,一字為工;三是一字屢用,各臻其妙。
關鍵詞:杜甫;作詩;煉字藝術
杜甫作詩精于煉字,被歷代詩論家奉為典范。孫奕《履齋詩說》云:“詩人嘲弄萬象,每句必須煉字,子美工巧尤多。”[1]葉夢得《石林詩話》云:“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形跡捕。”[2]又吳沆《環(huán)溪詩話》云:“大抵他人之詩工拙以篇論,杜甫之詩工拙以字論。他人之詩有篇則無對,有對則無句,有句則無字;杜甫之詩篇中則有對,對中則有句,句中則有字?!盵3]每詠讀杜詩,無不感嘆杜甫下字之妙絕,故作文就杜詩的煉字藝術進行探析,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1 巧用常字,平中見奇
作詩之道,能在平淡之中現(xiàn)神奇,才可以說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杜甫既被尊為“詩圣”,作詩常常語出驚人,但他所錘煉的驚人之語,卻既不濃烈華美,又非險怪孤僻,而每每是日常生活中頻繁用到的字。一般而言,愈是平常的東西,愈是難以出新,但杜甫卻能憑借一支生花妙筆給這些平易之字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煥發(fā)出與眾不同的生機。黃生《詩塵》云:“用字之妙無過老杜。只常用之字一經(jīng)其手,便使后人再換一字不得。皆以人所常用之字,而用法與人不同,便覺有奇理,有別趣?!盵4]不妨舉幾個杜詩里化平淡為神奇的例子。
例如,杜甫《又觀打魚》詩中有一句“屈強泥沙有時立”,“立”字本是再尋常不過的動詞,但這句詩奇就奇在杜甫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立”字安放在魚這種水中生物身上,再加上“屈強”二字作為鋪墊,將大魚挺立泥沙時之神態(tài)形容得活靈活現(xiàn),可謂處困厄中而精彩猶自動人。然詩人寫得出,吾恐名手畫不出。與“立”字的用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見螢火》中“簾疏巧入坐人衣”的“坐”字,“螢之‘坐與魚之‘立俱屬非非想”。以“坐”字描摹螢火蟲附著在人衣服上的景象,妙在兩點:一是螢火蟲的光源在尾巴處,所以一個“坐”字顯得分外貼切;二是隱約透露出螢火蟲落在人衣服上后似乎有些流連忘返,因而久久不愿飛走,這也給詩歌增添了格外的意趣。沈德潛《說詩晬語》中有云:“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盵5]這句話置于此處,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杜甫詩句中還有許多用字可以體現(xiàn)他煉字藝術中奇施妙設的一面,如其《徐步》詩中“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一聯(lián),“隨”字與“上”字都下得出人意料而細度之又在情理之中,可謂至平淡而實風華。其平淡在于“泥隨燕嘴,蕊上蜂須”本是物得其所,最是眼前景,口頭話,而風華絕妙之處勝在不曰燕銜芹泥,蜂采花蕊,而曰泥隨燕嘴,蕊上蜂須,此文一逆用,頓覺奇妙無窮,感嘆杜公真有化工在手。又《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中的“老夫貪佛日”與《漫成二首》(其二)中的“仰面貪看鳥”皆用了一個“貪”字,貪本非人之所宜,此卻恐人之不貪,貶字褒用,饒有趣味。
2 精錘細煉,一字為工
萬俊《杜詩說膚》在煉字一卷的開篇即有這樣一段論述:“嘗思道子之畫龍也,一點睛則破壁而飛。其點睛也,則挾鱗甲以俱飛,畫也而實龍也;其未點睛也,即一蚰蜒之不如,龍也而實畫也,可見全體精神皆聚于此。詩之煉字,亦詩之點睛也。夫是故詩人之簡練揣摩,每下一字,如千金不移,其嚴謹如此,即謂之作詩如作《春秋》也可?!盵6]杜甫正是這樣一位非常善于畫龍點睛的詩人,他作詩講究千錘百煉,往往能夠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甚至全詩游龍飛動,讀之令人拍案叫絕。
例如,杜甫在《雨四首》(其一)中有“秋日新霑影”之句,寫雨用‘霑字何異?妙在反從日上寫,日豈可霑?妙從影上寫,影又豈可謂霑乎?又可謂之不霑乎?蓋日自云穿,雨從云墜,故日下見新霑之影也。類似的例子還有《贈蜀僧閭丘師兄》中“豫章夾日月”之句,著一“夾”字,似睹干霄蔽日之狀;《重題鄭氏東亭》中“清漣曳水衣”之句,著一“曳”字,似睹藻荇交橫之象,漂飄泊滿紙;《不離西閣二首》中“銀河倒列星”之句,著一“倒”字,似睹列宿漫空,大小畢現(xiàn),若用“滿”字則無此盡致;《江漲》中“高浪蹴天浮”之句,以及《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中“朝海蹴吳天”之句,皆著一“蹴”字,似睹萬頃波濤,澎湃有聲;《草堂》中“賓客隘村墟”之句,著一“隘”字,似睹賓客之盛,不啻孟嘗三千。杜甫不僅能夠借助工妙的煉字塑造出立體的畫面,更能從一些舉重若輕的字眼中生發(fā)出無限深意。如《雨四首》(其四)中有“繁憂不自整”之句,一個“整”字何其沉重,詩人之憂端甚多,亦似雨終日如亂絲,非詩人不愿整理,實乃不知從何整理而起,整之以詩而神苦,整之以酒而神昏,整之以坐而神悶,整之以游而神倦。今須眉漸白,亦只對人曰“繁憂不自整”,讀之當真是“幾欲淚下”。類似這種一字道盡滄桑的例子還有杜甫《江上》詩“行藏獨倚樓”中的“獨”字,滿肚牢騷,抑郁誰語,可謂以一字和盤托出。詩人行藏之際,獨自躊躇,藏既不甘,行又難必,無限心事,他人不能知,故獨自徘徊,倚樓而不能自已。一個“獨”字老極淡極,使人可思可味也。此屬意匠經(jīng)營之巧,非出自胸臆而何?由此可見“作詩本乎情景”,要錘煉出足以振聾發(fā)聵的好字、好句、好詩,最根本的還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方能妙手得之,用事天然。
3 一字屢用,各臻其妙
杜甫的煉字才能不但表現(xiàn)在巧用常字,也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一字為工,同時還表現(xiàn)在對同一個字的多種用法上。關于杜詩中“一字屢用”的現(xiàn)象,不少詩話中都有所提及,但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常常是一帶而過,未曾細究同一字在不同詩句中的不同含義,如黃徹《?溪詩話》:“杜詩有用一字凡數(shù)十處不易者,如‘緣江路熟俯青郊,‘傲睨俯峭壁,‘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沖,‘四顧俯層巔,‘旄頭俯澗瀍,‘層臺俯風渚,‘游目俯大江, ‘江檻俯鴛鴦。其余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7]范溫《潛溪詩眼》:“工部又有所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兩三人,‘吹面受和風,‘輕燕受風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喜‘輕燕受風斜,以謂燕迎風低飛,乍前乍卻,非‘受字不能形容也。至于‘能事不受相促迫,‘莫受二毛侵,雖不及前句警策,要自穩(wěn)愜爾?!盵1]黃生《詩塵》:“用字之妙無過老杜……又慣用‘兼字、‘受字、‘帶字、‘赴字、‘報字、‘破字、‘封字、‘送字、‘動字,無不入妙。宜就其全集摘出之?!盵4]又或者是就作者主觀上找原因,沒有從詩句本身入手,如葛立方《韻語陽秋》:“老杜寄身于兵戈騷屑之中,感時對物,則悲傷系之。如‘感時花濺淚是也。故作詩多用一‘自字?!短锔改囡嬙姟吩疲骸綄噪S春風,村村自花柳?!肚矐言姟吩疲骸钛劭此?,寒城菊自花?!稇浀茉姟吩疲骸蕡@花自發(fā),春日鳥還飛。《日暮詩》云:‘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滕王亭子》云:‘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言人情對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無情之物也?!盵2]曾季貍《艇齋詩話》:“老杜詩中喜用‘秦字,予嘗考之,凡押‘秦字韻者十七八?!f賢初相漢,范叔已歸秦……‘比來相國兼安蜀,歸赴朝廷已入秦。蓋老杜秦人也,故喜言秦?!盵7]薛雪《一瓢詩話》:“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無私‘寒城菊自花‘故園花自發(fā)‘風月自清夜‘虛閣自松聲之類,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不獨此也,凡字經(jīng)老杜筆底,各有妙處?!盵5]有感于上述情況,我認為針對杜詩同一個字在不同詩句中的相異內(nèi)涵進行賞析有其必要。
如“落”字,“文章落上臺”,自上而頒故曰“落”,頌圣也;“多病秋風落”惟秋極高故曰“落”,因時也;(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水落魚龍夜”,水落于秋日是“消”;“伴月落城邊”,月落城邊是“垂”;“山虛風落石”,石落山崖是“墜”;“星落花姑渚”,星落水面是“映”;“驟雨落河魚”,雨落河魚是“潛”;“藍水遠從千澗落”,瀑布自山澗而落是“來”。又如“深”字,“云深黑水遙”云暗曰深;“一寄塞垣深”,塞遠曰深;“雨荒深苑菊”苑滿曰深;“翠柏深留影”影密曰深;“深憑送此生”,全全寄托曰深;“即遣花開深造次”,春色甚急曰深“龍虎新軍深駐輦”,軍隊長駐曰深。又如“通”字,“關河霜雪清”,霜雪之寒曰清;“天清木葉聞”,天之靜曰清;“沙亂雪山清”,雪山之明曰清;“侍立小童清”,小童之秀曰清;“投壺散帙有余清”,度日之閑曰清。又如,“冠冕通南極”,“通”意為遠極;“宮闕通群帝”“通”意為高極;“花萼夾城通御氣”,“通”意為盛極;“月山寒通雪山白”“通”意為光極;“簾戶每宜通乳燕”,于“通”字可想其自得之趣;“楚岸通秋屐”,于“通”字可知其相會之難。再如,“宮云去殿低”,是以“低”而見宮闕之高大;“日月低秦樹”,是以“低”而喻帝業(yè)之光昌;“亂云低薄暮”,是以“低”而寫黃昏之景象。似此等移宮換羽之字,可謂各臻其妙,皆以綠珠百斛始換得來。
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曾說特別重視語言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上的特長,這一點在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尤然,所謂“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也。這種渴求完美的藝術追求激勵他一生作詩精益求精, 語人之所未語, 語人之所不能語,終于達到了古典詩歌煉字藝術的高峰,為后世所標榜。
參考文獻:
[1] 趙永紀.古代詩話精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447,444.
[2] 何文煥(清).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420-421,484.
[3]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第四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4340頁.
[4] 朱弁,等(宋).皖人詩話八種[M].合肥:黃山書社,1995:85.
[5] 葉燮(清),薛雪(清),沈德潛(清).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41,141.
[6] 萬俊(清).杜詩說膚[M].瘦竹山房木活字本,1819:60.
[7]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81,283.
[8] 蕭滌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9] 周采泉.杜集書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鄭慶篤,焦裕銀,張忠綱,馮建國.杜集書目提要[M].濟南:齊魯書社,1986.
作者簡介:金琛,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