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琳
內(nèi)容摘要:魏晉時期,三國歸于晉,政治格局重新統(tǒng)一,真正的演繹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魏晉士風在政治格局的分裂與統(tǒng)一間進行著殘酷卻又唯美的轉變,儒家受到百般冷遇,新思潮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激蕩,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在士風轉變的長途跋涉中進行著自由、真實而漂亮的交替。本文從魏晉時期的士風特點,及其對當時人們生活現(xiàn)狀和思想影響的現(xiàn)狀,從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存在意義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魏晉時期士風轉變時期新思潮的激蕩背景和意義的分析。
關鍵詞:魏晉士風 思想激蕩 儒道融合 玄學產(chǎn)生 影響
中國“士”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已經(jīng)延續(xù)了兩千五百多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士”是我國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我國的“士”并非一成不變,他們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中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對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尤其以魏晉士風最為獨特。他突破了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與自由,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怪誕、另類、也是最為風流的“真名士”。
一.魏晉士風的轉變過程
魏晉士風思想和行為習慣的轉變。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在經(jīng)歷了魏、蜀、吳三國的常年戰(zhàn)亂之后,三國盡歸司馬懿。由此中原大地再次形成了統(tǒng)一的局面。而再從魏到西晉的歷史進程中,征伐動蕩,戰(zhàn)亂不休。這一時期的士風,涉及到“士”思想方面和行為習慣方面的轉變。就士大夫的思想而言,玄學處于主導地位,主要是易、老、莊的三玄之說。另外,就行為習慣而言,士大夫們的行為突破了以前的傳統(tǒng)禮教,開始崇尚自由、真實。這種新士風的興起,是當時政治背景下的一種新產(chǎn)物。
魏晉士風的思想轉變。魏晉士風從初期的興起到中期的演變,是一個時代背景表現(xiàn)的社會發(fā)展過程。在由魏到晉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形成了相互爭鳴的格局。也就是說,當時的老莊注重自然,旨在個體解放;周禮注重名教,旨在維持秩序。這種轉變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的轉變,曹魏時代、竹林七賢時代、西晉統(tǒng)一時代。
魏晉士風的禮制轉變。魏晉動蕩時期,君臣關系和家庭倫理存在著極大的危機。就君臣關系而言,士人與君主之間沒有實質性君臣關系,“封建”之世的留存,“察舉制”的長期推行,便有了道德觀念中忠于故主,重視門第關系的局面。就家庭倫理而言,“禮教”與“禮法”自行一套繁文縟節(jié),“親至”與“尊卑”成為辯證矛盾。換句話說,就是無論是君臣關系和家庭倫理,都是忽視儒家學說中的崇尚禮法,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和自由,崇尚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表達。
二.魏晉時期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
儒學逐漸衰落,道學以新的思想復興。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代儒學獨具一格,不可撼動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佛教迅速傳播和發(fā)展,道教扭轉復興。就這樣,儒學在魏晉的發(fā)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當然,即便這種挑戰(zhàn)非常嚴峻,但是,儒學思想根深蒂固,魏晉的動蕩動搖了儒學的表現(xiàn)形式,而未能動搖儒學存在的根本。所以,這時期的儒學在道學的復興歷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激蕩出新思想。魏晉士風的演變,著眼于名教與自然,以老莊和周禮為代表,以其注重的觀點不同,根據(jù)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風氣的雙重激蕩中,社會新思潮就像一股強風,吹散了儒學的表現(xiàn)形式,帶來了新道學--玄學。玄學以崇尚老莊為重,三玄之學為點,推動了魏晉動蕩時期的新思想局面的發(fā)展。玄學的應運而生是彌補儒家學說的不足,發(fā)展道家學說的精髓。它主要崇尚自然無為和維護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即名教)。
儒學沒落之際,道學復興之際,玄學初生之際,佛學彌留之時。根據(jù)儒家思想對民族問題的概述,引出了華夏文化與夷狄思維區(qū)別標準,從民族文化差異的問題上來講,儒家特別關注華夏文化與夷狄文化的統(tǒng)一問題。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使夷狄的文化地位威脅到了傳統(tǒng)的儒學地位,從而,儒家的民族思想在表現(xiàn)形式上開始分散。印證了“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國之佛也?!?/p>
東漢時,民間學說與道家學說相結合形成了道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成為道家新形式的學說,影響著當時的士大夫。當時魏晉風度是崇尚自由、真實、漂亮等,但是由于社會政治格局的不停動蕩,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貪婪、高雅又庸俗、真實又虛偽等等,這些社會風氣在易中天的《魏晉風度》中唯美的展現(xiàn)。就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儒學衰落,道家學說影響深遠,佛教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較為分散,它借著玄學的興起而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歷經(jīng)時間較長,過程較為跌宕。無論是道家學說的發(fā)展,還是佛學的興起傳播,這對當時的魏晉時代,都是思想層面的政治格局體現(xiàn)。北魏北周進行了三次滅佛,北齊進行一次的禁道,是佛學彌留發(fā)展的根本,也是道學復興的根本。
三.魏晉士風與道家學說
1.魏晉士風促使道家學說的復興
漢末魏晉時期,新思潮理論“玄學”作為新道家學說應運而生,它的興起,從理論思想表現(xiàn)形式上動搖了正統(tǒng)學說儒學。玄學以老子和莊子為基礎,進行理論上的延伸,彌補儒學的不足,順應魏晉時期社會背景和政治背景而發(fā)展。當時魏晉的士風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實為主,玄學中道家的“逍遙”符合魏晉時期的“自由、真實”追求,從而正統(tǒng)儒學逐漸被人遺忘,開始了道學復興的歷程。
魏晉玄學以道家學說的“無為”為基礎思想,它存在的“道”是當時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之下,人們精神層面上的一種安定追求。總之,道家學說的復興,從根本上來說,魏晉士風起了一個歷史性的推動作用。
2.魏晉士風推動新道家學說的發(fā)展
先秦時期,老子把“道”看做萬物之精神根本,強調(diào)人們追求“道”的自然發(fā)展。魏晉的士大夫把這種自然發(fā)展應用到人性的解放。把所謂的繁文縟節(jié)放在人性之下,把“人”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行為習慣和思想解放之上。做到了真正的人性覺醒,開始了放蕩不羈,追求完美的思想大解放。
魏晉時期的道家學說以玄學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玄學摻雜了儒學、佛學、道學這三大學說的基本理論,成為傳統(tǒng)儒學到新興道學和佛學的中間紐帶。有些學者認為魏晉當時是“以儒學為主,佛學和道學為輔”,雖然儒學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依舊是當時貴儒、尊道、禮佛文化格局中極為關鍵的一部分。
從當時魏晉所存在的三種主要學說來講,適合魏晉士風的“自由、真實”等生活行為習慣,是新道學說玄學發(fā)展的根本。從推動意義上,魏晉士風影響了士大夫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對新道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道家學說的“無為”適合魏晉動蕩時期的治國思想
魏晉時期的動蕩,是一個很長時期的動蕩過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道家學說延續(xù)著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其中的“黃老之學”作為道家學說的一種延伸意義的發(fā)展,根據(jù)時代的政治格局和社會背景歷經(jīng)盛行和衰落的跌宕歷程。魏晉之際,一大批文人雅士崇尚老、莊,并且夾雜著儒學和佛學的談論。基于道家學說的“無為”,論述從“無”到“有”的境界,大大提高了道家的地位。也說明了,在動蕩的魏晉,道家學說的“無為”適合當時的治國思想,從而使儒學開始沒落,新道學開始發(fā)展。
4.道家學說的“逍遙”適合魏晉士人的風度
魏晉士人大部分有著隱士和浪漫的風格,道家學說作為中國靈魂的兩面之一(另一面是儒學),道家學說注重人的平等性,雖然是要順應天道而為,但在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禮儀中強調(diào)了“人性”的作用和重要性。魏晉時期,以嵇康、阮籍等為代表的那群名士釋放本真,自然超脫,率性放任,摒棄正統(tǒng)儒學的繁文縟節(jié)、克己禮法,顯示出了魏晉士大夫人性覺醒的不羈風度,這種追求個體自由解放的生活方式,適合當時道家學說的“逍遙”。
5.道家學說復興的影響
道家學說是源自于老莊的學說。魏晉士風崇尚自然,道家學說的“無為”從根本意義上推動了魏晉動蕩時期士大夫思想上和行為習慣上的人性覺醒。道家學說的新道學是儒學向道學、佛學發(fā)展的過渡,它的復興是玄學存在的根本,也是三玄之說發(fā)展的基礎。從魏晉士風的現(xiàn)象層面來講,道家學說從君臣關系、家庭倫理都突出個人主義的存在。道家學說的復興,對于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的轉變意義重大。
道家學說復興過程承上啟下,對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有深遠意義的影響。魏晉士風轉變,轉變過程較長,每次轉變時間較為短暫,這時候思想領域是以道學為主導,是一種儒學融入道學的新思想,王弼的《三國志》有提到“儒道并存”這一思想來源。新道學承儒學的精髓,啟玄學的發(fā)展。道學的復興是魏晉風度的一種闡釋,更是魏晉士風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6.魏晉士風下道家學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激蕩的新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玄學之說。魏晉士風下這種新道學的影響意義重大,是時代動蕩和社會人文追求的一種解放。從某個方面來說,不僅對魏晉時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對現(xiàn)在社會也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的人們追求個性的解放,時常吟唱著“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咋一看仿佛有些輕狂,但細品之后卻也覺得略有幾分瀟灑。個人認為,這就是道家學說對當下人們產(chǎn)生一定影響的重要體現(xiàn)。
四.結語
魏晉時期,是一個處于長期分裂,短暫統(tǒng)一的動蕩年代,從漢末到三國鼎立,從三國鼎立到西晉短暫統(tǒng)一,又在長年混戰(zhàn)中到隋唐的新統(tǒng)一。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潮就在這樣一個動蕩和征伐的年代,以一種唯美的姿勢應運而生。玄學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政治動蕩和士人心態(tài)中激蕩的新思潮,它的影響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劉雪飛.余英時儒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3.
[2]何俊.余英時的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J].學術界,2009,06:7-36.
(作者單位:寧夏黃河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公司教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