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聚
[摘 要]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但有些概念的外延卻存在著交叉的關系,學生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不能深刻理解,甚至存在一些誤解。文章篩選了一些高中生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作了深度的剖析。
[關鍵詞]物理概念 混淆 辨析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60052
中學物理知識點豐富,內容龐雜、概念眾多。許多概念并沒有像大學教材那樣作深入的剖析,且有些概念還互有融合、似是而非,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和混淆。本文從教學實踐中選取了幾組典型的易混淆的概念,作了簡要辨析,詮釋了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供讀者參考。
一、時間、時刻、時間間隔
我們把某一瞬間叫做時刻,在時間軸上它用點來表示。時間間隔則是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在時間軸上它對應一段線段。我們平時說的“時間”,有時指的是時刻,有時指的是時間間隔,要根據具體情況才能認清它的含義。例如,有人問你:“研討會是幾點開始?”,他指的是時刻。如果問,“研討會要開多久?”,則指的是時間間隔。生活中鮮有人會說“時間間隔”,而直接用“時間”這個詞,譬如說“給你一周的時間把它完成”,這里的“一周的時間”顯然就是時間間隔。
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和速率都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其定義分別是:
無論是平均速度,還是平均速率,都對應一段時間間隔,只能粗略地描述這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更精準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我們引入瞬時速度的概念。
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日常生活中所講的“速度”一詞,有時指平均速度,有時指瞬時速度,有時指速率。如天氣預報中講“風暴中心以19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在登陸時風暴中心的最大風速為30m/s……”,顯然,前者指的是平均速度,后者指的則是瞬時速度;再如,汽車速度計現(xiàn)在顯示的是100km/h,顯然,速度計并不能說明汽車的運動方向,“100km/h”實際上指的是汽車的速率。
需要注意的是,速率是速度的大小,但不能認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比如,你繞操場跑了一圈回到出發(fā)點,你的平均速度為零,但平均速率卻不等于零。
三、機械運動、機械振動、簡諧運動
在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物體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復運動叫做機械振動。振動物體偏離平衡位置后會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如果某振動物體所受的回復力滿足F=-kx,即回復力大小跟位移成正比、方向恒相反,則這樣的振動我們叫做簡諧運動。
顯然,簡諧運動是機械振動的一種形式,而機械振動又是機械運動的一種形式,機械運動才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四、束縛電子、自由電子、光電子
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庫侖引力,使得電子被束縛于原子,此電子被稱為束縛電子。不同物質的原子核對電子的束縛能力不同,如金屬原子的外層電子就很容易丟失,當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從原子內跑出來能夠自由移動時,這樣的電子就叫做自由電子。
金屬物體在光的照射下發(fā)射出的電子叫光電子。該電子與平常的電子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五、平均值、有效值
電流的有效值與平均值是兩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電流的有效值是從熱效應等效的角度來定義的,其含義是變化的電流i(交流或脈動直流)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純電阻R產生的熱效應與恒定直流I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純電阻R產生的熱效應相等,則I的數值就是i的有效值。而電流的平均值則是從電量等效的角度來定義的,其含義是變化的電流i(交流或脈動直流)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與恒定直流I在相同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相等,則I的數值就是i的平均值。
對于正弦式交變電流,在一個周期內的平均值顯然恒為零,這在技術應用中并沒有多大意義。一般而言,我們所用到的交流電的平均值,是指交流電在一個周期內絕對值的平均值,或者說交流電在正半個周期內的平均值。
七、布朗運動、熱運動
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這種運動稱為分子的熱運動。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發(fā)現(xiàn)水中的花粉及其他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這種運動被稱為布朗運動。做布朗運動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徑約1~10微米,在周圍液體或氣體分子的不平衡撞擊下,受到一種隨時間不停變化的合力,導致了微粒的布朗運動。溫度越高、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
做布朗運動的是顆粒,做熱運動的是分子。布朗運動的無規(guī)則性,間接地反映了液體分子運動的無規(guī)則性。
八、熱量、熱能、內能
熱量又稱為熱能,它和內能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送能量的多少,是一個過程量,只有在熱傳遞的過程中才有意義。不能說“物體含有熱量、具有熱量”。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它和物體的質量、溫度等因素有關。一切物體都有內能。
有人認為“一個物體的內能減少了,一定有另一個物體的內能增加”這是個錯誤的認識。如物體沿粗糙的斜面滑下,由于摩擦,物體和斜面的內能都增加,這是機械能向內能轉化的結果。
概念的掌握向來都不是僅靠死記硬背學得好的,只有深刻理解其內涵,正確認識它與其他物理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才能進一步掌握好物理規(guī)律及應用,為進一步學習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師,要將這些難以區(qū)分的概念梳理清楚,在教學中做好與類似概念的對比分析,不急于求成,循序漸進,層層剖析,才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避免先入為主地將一個錯誤的理解根植于腦中,給以后的糾正帶來更大的困難。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