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學 任順平 李朝喧 李佩芳 雷曙強 張彥敏
1.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030024 2.山西中醫(yī)學院
?
·自擬經驗方·
健脾抑脂方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臨床療效觀察※
馬紅學1任順平1李朝喧2李佩芳1雷曙強1張彥敏2
1.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030024 2.山西中醫(yī)學院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前全球酒精性肝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也不斷升高且漸趨低齡化,成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僅有發(fā)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的可能,而且在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相關心腦血管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加強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對保持機體健康意義重大。中醫(yī)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近年來,筆者運用中醫(y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患者均為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就診的患者,選取符合條件的80例患者收錄入組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4~50歲;病程0.5~10年。治療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6~51歲;病程0.8~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體重、血脂、肝功能及超聲檢查等臨床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屬脾虛痰濁不化者;近3個月內未曾使用過嚴重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者;近2個月內未曾參加過其他藥物試驗者;年齡18~65歲,自愿受試者。
排除標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代謝性肝炎患者;治療期間不按時服藥、中斷治療或加用其他療法者;失代償肝病者;不穩(wěn)定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由本院制劑室加工為免煎中藥顆粒的健脾抑脂方(陳皮、茯苓、丹參、虎杖、澤瀉、草決明、生山楂、炒萊菔子、白僵蠶、郁金及炙甘草),每次1袋,每日2次。
對照組:口服脂必妥片,每次3片,每日2次。
兩組觀察療程均為3個月。同時兩組患者均囑其調整飲食結構,少進油膩性食物,低糖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戒酒和控制體重。
觀察指標:肝臟彩超變化,肝功能變化,血脂TG變化。
治療結果
治療前后肝臟彩超變化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臟彩超變化比較(例)
經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后健脾抑脂方總復常率為65.0%,對照組為3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AST、ALT及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治療后AST、ALT及GGT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3。
表3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3可以看出,兩組患者TC和LDL較治療前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TG和HDL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討論
肝臟是機體脂類物質新陳代謝的重要場所,當各種原因引起肝臟對脂肪的攝取、合成增加或轉運、利用減少時,可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當肝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濕重的5%或肝活檢1/3以上肝細胞有脂肪變且彌散分布于全肝時,即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慢性肝病最常見的原因,近二十年來在亞洲國家也快速增長且呈低齡化發(fā)病趨勢,成為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認為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及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環(huán)境、遺傳因素、免疫反應等可能對其發(fā)生起一定作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物治療目前尚不理想,大多降脂藥物本身具有的肝損傷作用極大限制了其在脂肪肝治療中的應用。因此,充分挖掘、整理并開發(fā)傳統(tǒng)醫(yī)學中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物成為中醫(yī)藥領域研究的熱點。
中醫(yī)學對本病的記載最早見于《難經》,后世醫(yī)家把它列入“脅痛”“痰濕”“積聚”等范疇,1997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診斷專業(yè)委員會制定“肝癖(痞)”一名并沿用至今。中醫(yī)學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機為多種原因導致中運失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邪氣留經,日久則正衰邪結,形成以肝脾腎虧虛、痰濁瘀血留著的標實本虛之證,其中尤以脾虛痰濁不化為核心病機。據(jù)此,本研究采用健脾消痰法為主組方的中藥健脾抑脂方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進行臨床治療觀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健脾抑脂方根據(jù)非酒精性脂肪肝核心病機而設,方中陳皮、茯苓健脾化濕祛痰;丹參、虎杖、澤瀉活血逐瘀降脂;配生山楂、炒萊菔子以加強消油膩肉食之功;草決明等清肝降火。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痰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中基礎方二陳湯不僅能夠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高脂血癥狀態(tài),同時能有效降低CYP2E1活性,防止由其介導的脂質過氧化過程,從而保護肝細胞的損傷[1]。澤瀉乙醇提取浸膏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不溶于乙酸的殘留物都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2];虎杖水提液可以顯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組織的TNF-αmRNA水平,能有效調節(jié)肝脂肪、肝糖代謝并改善肝細胞脂肪變性[3]。
本研究證實,健脾抑脂方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血脂及影像學變化,是臨床治療脾虛痰濁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藥。
[1]劉樹軍,黃靜娟,車念聰.二陳湯及桃紅四物湯對非酒精性脂肪肝CYP2E1活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8,23(8):729-731.
[2]郁相云,鐘建華,張旭.澤瀉降血脂藥理作用及物質基礎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1):250.
[3]江慶瀾,李瑜元,潘錦瑤,等.虎杖提取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藥材,2005,28(10):58-61.
山西省科技廳科技攻關項目(20140313008-7)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