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與鄉(xiāng)愁

      2016-12-17 17:34劉臺平
      中外文摘 2016年23期
      關(guān)鍵詞:眷村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后的去處。包括60萬軍隊在內(nèi)的國民黨官員、公務(wù)員和軍眷等合計約120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dāng)局為此陸續(xù)建起了近800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1956年出生于臺灣新竹的作家劉臺平,會講一口地道的四川話,因為他的父親是四川人,曾是宋希濂部隊的軍醫(yī),部隊駐扎在山東時,認(rèn)識了劉臺平的母親。于是1949年,懷有身孕的山東姑娘隨著這位軍醫(yī)倉促登上了赴臺的貨輪。

      原本以為只是暫住眷村一隅,沒想到60年轉(zhuǎn)瞬即逝。劉臺平說:眷村里有著對故土、對遠(yuǎn)方親人深深的眷戀,對于建立眷村的父母親這一代,還有在眷村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來說,眷村不只是個社區(qū),不只是一塊地皮,而是整段人生記憶——

      說起“眷村”,就不得不回溯到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當(dāng)時有100多萬國民黨的軍政人員及其家眷,隨著蔣介石政權(quán)飄洋過海,來到臺灣。

      最初,沒有人認(rèn)為會久留,絕大多數(shù)隨軍的家眷就只聚居在所屬單位、營房附近的廟宇、學(xué)校、農(nóng)舍、牛欄或自己臨時搭建的簡易住所里:有的甚至還露宿街頭,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入臺以后,國府就高喊“一年準(zhǔn)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所以,從祖國大陸去臺的人們都準(zhǔn)備著隨時打回去,根本沒有長住的打算,一切都是在將就湊合。

      從1955年年初起,為了安置軍政人員和他們的眷屬,解決其住房問題,各單位便陸陸續(xù)續(xù)地開始興建房屋。于是乎,大大小小的眷村便遍布了臺灣各個地區(qū)。據(jù)統(tǒng)計,當(dāng)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因為需要安置的人員太多,而經(jīng)費又有限,就因地制宜,在駐地周圍的田間、荒地上,陸續(xù)用竹片、茅草搭建了一排排戶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的連幢簡易平房。

      住戶也是幾十、幾百、上千不等。每戶人家的住房面積不過30平方米左右;戶與戶之間的隔墻上面都是相通的,每排房子里,只要有一個人咳嗽,整排的住戶都能聽到;一家炒菜,整排住戶都能聞到菜香。不過,每個村子里都設(shè)有小商店、水井、公廁等公共設(shè)施,住戶們?nèi)粘I顜缀醪挥米叱龃遄?,所以成了一個與外面社會隔絕的獨立小區(qū)。這些分布在臺灣各地的特殊小區(qū)被統(tǒng)稱為眷村。

      鄉(xiāng)愁的滋味

      我曾經(jīng)住過的眷村叫“中興新村”,位于新竹市光復(fù)路,原本是一家磚瓦場。我們住進(jìn)去的時候,村子是兩條大片瓦房子,面對光復(fù)路,村后的土路邊是幾排破舊不堪的老房子,可以看出當(dāng)時附近農(nóng)民、一般老百姓生活也很苦?!爸信d新村”跟臺灣省府的一個地點同名,條件卻差得十萬八千里,是個只有七十戶的小眷村,村里沒有小商店、郵局、醫(yī)務(wù)所等公共設(shè)施,是一個丙級都不到的小眷村。

      住在這里,我從小就聽著老一輩的人述說著故鄉(xiāng)的好,長大后發(fā)覺許多老人紛紛回到老家,有的竟然不回來了。那一剎那,我才驚覺,許多眷村老伯伯、老媽媽,他們根本拒絕當(dāng)臺灣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的父母,他們從未承認(rèn)自己是臺灣人。父親在臺灣生活了近四十年,母親更長,早超過一甲子了,但是父親在死前最后的一句話:“有沒有可能把我葬在四川老家?!”母親至今還是開口:“俺是山東人!”

      村子里老一輩見了面,問候語是:“吃飽飯啦?”開放探親后,變成了:“是回老家啦?”我很好奇,為何中國人的共同問候語“吃飯了嗎”會被另一句話“回老家了嗎”給取代,這個現(xiàn)象在祖國大陸并未發(fā)生,在東南亞華僑圈也甚少聽到。

      我從小就熟悉母親那口濃重的山東話與父親的四川話,更是熟悉左鄰右舍叔叔伯伯、嬸嬸阿姨的方言,南腔北調(diào)對我而言從來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恰好相反,我繞遍了臺灣島,聽到看到許多的外省人,都有各省鄉(xiāng)音,我覺得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眷村曾經(jīng)是外省人最大的家,但卻不是最后的家,因為在眷村里沒有真正的鄉(xiāng)音。這句話怎么說?難道村里南腔北調(diào)、五花八門的鄉(xiāng)音不是鄉(xiāng)音?多年后,我懂了!老一輩逐漸凋零,鄉(xiāng)音就逐漸沒了,小輩普通話說得最多,但只是我們小輩的鄉(xiāng)音,不是我父母他們的鄉(xiāng)音。

      臺灣有些政客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把語言當(dāng)作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操縱語言為政治斗爭工具,我從大學(xué)畢業(yè)入了社會,才赫然驚覺到,我也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外省人。

      記得是20世紀(jì)90年代初,我在媒體服務(wù),采訪一些政客必須用“臺語”才顯得親切,但我不會,采訪起來倍感艱辛,也備受奚落。政客在“議會殿堂上”,以嚴(yán)厲的口吻質(zhì)詢一些不會說閩南話的外省公務(wù)員:“你喝臺灣水、吃臺灣米、卻不會講‘臺灣話,你有什么資格做臺灣公務(wù)人員?”天啊!這是什么歪理,母親邊看電視邊罵:“這些xx養(yǎng)的,俺就是山東人,你敢趕老娘走嗎?”

      父親沒有母親沖動,默不作聲地坐在一旁,嘴上不說,但是眼睛里放射出憤怒的目光,只交待小弟:“轉(zhuǎn)個臺,不看這臺!”老父親的晚年目睹了臺灣社會的亂象,對示威游行造成的社會對立十分不安,但他無可奈何,只能提醒我們:“選舉一定要選國民黨!”但有一次小弟選了別的黨,父親氣得幾天沒跟小弟講話!

      眷村伯伯們更是義憤填膺,干脆在村子門口高懸布條謝絕某些候選人入村拜票。語言上的問題,讓老一輩的外省人猛然驚覺,他們的生存權(quán)受到了挑戰(zhàn),身份受到了質(zhì)疑,都是老兵出身的伯伯,有著軍人重視榮譽為第二生命的傳統(tǒng),對不實的流言、抹黑,不知采取法律途徑,只有罵大街,各種省罵紛紛出籠,罵的只有一句話:“我對得起臺灣!”

      從那時起,眷村就不再安靜,內(nèi)部也發(fā)生變化,有人說“眷村鐵票(投國民黨的票)銹了!”在我看來,因語言的認(rèn)同,老家的鄉(xiāng)音再次呼喚著老人,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愁”又被勾引出來,“落葉歸根??!”人本來在臺灣,但別人不認(rèn)同??!不歡迎啊!鄉(xiāng)愁又將原來的異鄉(xiāng)與故鄉(xiāng)倒過來,顛沛流離的悲傷再次刺傷著老人的心。

      父親有時候會用另外一種方式提醒我們不要忘本。他經(jīng)常要看我們的身份證,指著籍貫欄說:“什么是籍貫呀?”看我們不吱聲,他總是耐心地解釋:“那就是我們的老家呀!”他到死墓碑上都寫著四川人氏,但他死去不久,陳水扁就把這籍貫欄取消了,改以出生地代替,如果父親地下有知,一定誓不兩立,抗?fàn)幍降住?

      對父親而言,“籍貫”太重要了。我的許多好友、長輩,為了不想繳回舊身份證,不惜報遺失以保住這張有籍貫欄的報廢身份證,我為此十分感動,這就是眷村的戀鄉(xiāng)情結(jié)呀!

      “戒嚴(yán)時期”(1949年5月19日,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yán)令》,是穩(wěn)固統(tǒng)治的重要法律。1987年7月15日,蔣經(jīng)國宣布解嚴(yán))與大陸通信是要殺頭的,父親謹(jǐn)守著紀(jì)律,母親更是在村里不談?wù)?。老實說,老蔣在眷村里還是有著無限威望的,大家對他是絕對地服從,但對小蔣就不一定了,膽子大一點的,或是倚老賣老的,就敢說幾句了。

      老蔣掌權(quán)時大家不是不想家,只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唄!但越盼越?jīng)]奔頭,鄉(xiāng)愁卻因時間的累積越來越濃。軍中老兵想家鬧事的事件時有耳聞,民間表面一片欣欣向榮,但內(nèi)心里鄉(xiāng)愁的煎熬卻都寫在臉上、長在嘴邊,怎么也遮掩不住。

      偷偷通信一直是村里的公開秘密,村前的張家跟老家聯(lián)絡(luò)上啦!后排的李家接到老家的信啦!這些小道消息靜悄悄地在村里流傳著,這股撞擊力也洶涌澎湃地撞擊著每個村里的老鄉(xiāng)。

      父親有一個貼身的勤務(wù)兵,也姓劉,是山東人,是父親的同宗、母親的同鄉(xiāng),雖然行伍出身,但是有四川人的勤勉,山東人的憨厚,父母親都很喜歡他,沒把他當(dāng)外人。父親常勸他成個家,但他總是說老家已有一個,再熬幾年老蔣先生就帶大家回去了。他不抽煙不賭博,對父親盡忠,對朋友盡義,對我更是好。我曾在父親的軍醫(yī)院開刀,十幾天都是他把我背進(jìn)背出的,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的恩情。

      我有次見到他喝高了,堂堂八尺之軀,竟然號啕大哭像個小孩。那是過年,他來家拜年,酒過三巡,父親跟他談到娶媳婦的事,人性本能終于擊潰了臉面的尊嚴(yán)。

      他說他太想家了,每次只有借酒消愁,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其實他也經(jīng)朋友介紹了本省對象,但他還是掛念著家鄉(xiāng)的那位糟糠之妻,兩人說不到一塊,那位本省姑娘終于離去。于是他更加傷心,說到傷心處又是號啕大哭,父親只能拼命拍著他的肩膀,不住地勸:“別慌!沒啥子問題!”

      我上高中時很調(diào)皮,在軍訓(xùn)教官的名單上是掛了號的。同學(xué)們在一次聚會時,我又拿一件事?lián)p教官,跟教官很好的一個僑生(指回到祖國就學(xué)的華僑學(xué)生)跟我說:“你不要笑教官,其實教官很可憐!”他透露,教官平時不茍言笑,很難親近,但他其實內(nèi)心非常脆弱,非常想老家的母親與妻子。我被他的話震撼了!

      僑生說,三年來他一直幫教官帶信到香港投寄,開學(xué)時再從香港帶回老家的回信。僑生說:“每次教官把信交到我的手中,表情是那么的嚴(yán)肅與痛苦!”他忘不了每次的情景,教官趁四下無人,向僑生苦笑一下,雙手慎重地交出一沓信。“我看到教官眼角依稀的淚水!”他的眼神失去了昔日的光輝,不再如雷電般地投射在學(xué)生的臉上,他忽然變得蒼老許多,像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在向一個年輕人低聲下氣地求情,深恐后者不答應(yīng)他的哀求似的。

      “對教官而言這無異于犯罪?!眱S生說,“他是軍人,說嚴(yán)格點,這是嚴(yán)重地違背了軍法,他掂得出分量的?!钡墙坦龠€是做了。

      南米北面一家親

      眷村里,老人們思鄉(xiāng)情結(jié)表現(xiàn)在各方面,從老蔣開始,吃家鄉(xiāng)菜、喝家鄉(xiāng)酒、說家鄉(xiāng)話,把吃喝玩樂都安上家鄉(xiāng)名,連地名街道名都將老家的給帶上,尤其是他的老家浙江,用在臺北市街道名的最多,大到杭州、寧波、紹興不計,連小到像泰順、江山、舟山等街名都用上,大大小小三四十條街。

      “我警告你湖南佬,如果你炒辣子再不關(guān)門窗,我就讓你撲街(廣東話去死的意思)。

      我家對門的廣東葉伯伯,站在我家隔壁方伯伯家門口,淚流滿面地沖著里面罵大街,連粵式三字經(jīng)都出口了。

      隔壁方排長也不示弱,剛把一大盤鮮紅的炒辣椒放上桌,掌上還握著家伙(鏟子),也扯著喉嚨,嚷著叫人聽不懂、像牛叫的“福蘭話”(湖南人的發(fā)聲都念成這樣)大聲回?fù)簦骸瓣P(guān)上門窗怎么炒?你要把我給悶死?”

      眷村里最大的特色有兩個,一是南腔北調(diào)好像聯(lián)合國;一是南米北面、涇渭分明。但也因為逃難把這些幾輩子也不可能兜在一起的各色人等擠在狹隘的小破村里,這個景象本身就很奇特,也很令人發(fā)噱,但我們笑不出來,我們眷村人都深深體會,這次逃難,比打鬼子、逃解放軍都要走得更遠(yuǎn)更久,大家如果不彼此遷就,這日子肯定沒辦法過。

      我們這排眷村第一家姓白,父親管他叫白連長,河南人,全家吃面。到他家你只管出題目,想吃什么面食,他都能做,但因為窮買不起材料,只能說給你聽,光聽就夠你流口水的!

      我的記憶里,他永遠(yuǎn)吃面條。晚飯時自己端把藤椅,手上端碗面,一腳蹺起來撐著拿碗的手,一手拿著筷子,旁若無人、稀里呼嚕地大口吃面。他家在路口,南來北往的鄉(xiāng)里看到都朝他打招呼:“又在吃面呀!”他翻眼看了看,笑著點個頭,隨即又埋頭吃面。

      我真羨慕死了,是什么好東西讓他忘情一切?我往碗里一瞧,不過是碗打鹵面,媽媽說那是窮人家才吃,也叫雜菜面,上不了臺面的。的確,打鹵面在北方人居多的眷村,幾乎家家會做,簡單的勾點芡粉打個蛋就是了,較好一點的切些肉片,弄點筍絲,已屬無上珍品。我長大后最喜歡在餐館點打鹵面,因為我難忘白伯伯吃打鹵面的幸福樣子。

      我父親非常隨和,對吃不講究,只要有大米飯及豬肉就心滿意足了。他參加任何應(yīng)酬,像生日嫁娶等喜宴,大魚大肉吃過后,不管飽不飽(其實哪會不飽),最后他總是要碗白飯,就著桌上的殘羹剩菜,嘩啦啦地扒完這碗飯,才說:“吃飽了!”

      臺灣的大米與美國的大白面,讓逃到臺灣的外省人,不論吃米的南方人、吃面的北方人都找到了主食,三餐沒得話說,這也是臺灣眷村里各省市人能夠和諧相處、互不侵犯的根本原因,因為逃難在外,有什么比喂飽肚子更重要?

      話說回眷村的吃,平常都是稀松簡單的吃食,雖然各有特色,但食材簡陋,想做佳肴也常嘆無米之炊,唯有過年,那才是一年中最大快朵頤、吃得最好的幾天。

      過年在眷村可是件大事,過年前一個月就能聞到過年的味道。老人家忙著添年貨、準(zhǔn)備祭祖約訪親友的各式各樣的雜事,小孩子早就開始嚷著爸媽買玩具、添新衣,上上下下都在籌劃過節(jié)。寬裕一點的較從容,按部就班地辦年貨,像我家就不免捉襟見肘,因此每到過年前夕的那月,吃的用的都最差,媽說:“過年肯定保管吃得好,先忍一忍?!边B想看場電影,都說:“過年連看三天讓你看個夠!”所以年前的日子簡直不是人過的,跟難民沒兩樣。

      這么多的外省人集中在眷村生活,因為想家,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新年中一次把鄉(xiāng)愁傾瀉個夠。因此,春節(jié)最重要的是祭祖。每年祭祖心情復(fù)雜,與其說祭祖還不如說思親。父親率領(lǐng)全家祭拜祖先時,口中念念有詞,眼角閃現(xiàn)著淚珠,有時自撰祭文,念著念著就哽咽得念不下去。

      母親也向劉家列祖列宗磕頭,外省媽媽絕大部分沒見過公婆,平時在小輩眼前就是大人模樣,但是在祖宗牌位前,謙卑恭順得讓我不敢相信那是我剽悍的媽媽。

      父親則顯得更為慈祥,他擦完了淚,把香敬上磕過頭,就破涕為笑,然后從老大開始發(fā)紅包,嘴里還說著恭喜新年好。父親去世后就由大哥代表,他比父親更虔誠,把父親牌位放在祖宗牌位旁邊,祭拜磕頭、上香禱祝念得比父親還長。

      眷村非常重男輕女,祭祖時女生或不參加,或站在后面,或是最后上香。每家祭祖都要燃放鞭炮,所以在眷村過年真正開始是祭祖,不是吃年夜飯,更不是拿壓歲錢的時候。我問父親什么時候開始過年,他說:“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在老家祭祖儀式很長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嗆(川音,像的意思)從前了!”

      其次重頭戲上場啦!年夜飯上桌了,家里有張大圓桌,平常將桌面斜立在一旁,這晚它要大展身手了,至少要放上十幾道菜,我們?nèi)揖蛧谝黄鸪阅暌癸垺脑瓉碇挥袃纱?,有錢的家庭才有三代,像我的好友武大哥爸爸是師長,就把爺爺奶奶都接出來了,年夜飯輩分最大的是主角,爺在爺最大,爺不在了爹最大,爹不在了娘最大,爹娘都不在了,就到叔伯舅姨親戚家過。

      過年是南北美食大車拼(閩南語,大比拼的意思)的時候,每年只此一次,論規(guī)模最大,參賽者最多,食材最精,連老饕也最敬業(yè),評比結(jié)果常讓食家難以定奪,因為各有千秋,實在無法用數(shù)據(jù)可算出來的。

      光說我家吧!鹵牛腱子讓你高粱酒可喝上一斤;大白菜豬肉水餃,大哥可以吃三十個,他岳母的素十錦,能讓你整盤吞到肚子里,老爸拜把的于伯伯的東坡肉,至今我還未發(fā)現(xiàn)好過他的,對面葉伯伯的廣式燒臘真是把米飯的香發(fā)揮到極致;而隔壁方伯伯的湖南臘肉,做起菜來,燉起湯來,能把勺子都舔干凈;連對門鄧媽媽拜祖用的粿(閩南語,指桂),有紅色的,綠色的,成甜俱備,冷熱皆宜,米飯能做出那么好吃的棵,也證明閩南人食的巧思。

      過年還有一特例,放開來吃,吃了也不用謝。你到我家吃,我到你家拿,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絕對給多于拿,我們小孩開心啦!大人交換得越勤,我們好吃的東西越多,今天到你家做客,明天我做東小酌。

      過年吃與喝,溝通了腸胃也溝通了心與肺,平常被母親罵成狼心狗肺的壞女人,一過年都成了如膠似漆的姐妹淘,手帕交,稱呼也改了,疏的變親了,遠(yuǎn)的變近了。我見到斜對面被人背后罵“破鞋”的李媽媽,母親竟拉著我叫她“李媽媽”,對打牌老被懷疑作弊的梁媽媽,母親也拉著配合她作弊的女兒贊美道:“阿英長得這么漂亮,差點認(rèn)不出來了!”

      男人也是一樣,幾杯黃湯下肚,舌頭就不聽使喚了,不是拍桌子罵人,就是捶胸脯痛哭,有家室的大都談公事,部隊不同不怕傳話,又是街坊,罵得一聲比一聲高,你方唱罷我登場,接力賽似的批評長官,罵部屬,甚至對“今上”“最高領(lǐng)袖”也有怨忿。不過這場大鳴大放百家爭鳴的聚餐過后又像沒事似的都人模人樣,見到長官立正敬禮,對下耍耍威風(fēng),又回到老樣。

      總之,逃難到臺灣,這些三山五岳的南北諸路,你說他英雄好漢也好,狗熊賊寇也罷。他們有北伐抗戰(zhàn)的英勇事跡,也有潰不成軍、一路南逃的心病。提抗戰(zhàn)問題不大,但要談“剿匪”,這問題就復(fù)雜了,但我感激我被生在這里,也并不會看不起他們,包括我的父親。

      天災(zāi)人禍向前行

      臺風(fēng)與地震是我小時候一懂事就有的深刻記憶。早期的眷村都是竹籬笆圍的墻、蓋的屋,像紙糊般的脆弱,隨便使個勁一推就倒,這種房子遇到臺風(fēng)哪還有活路?因此每次防臺風(fēng),不是防屋瓦被掀、屋頂漏水,而是防著整間茅屋隨風(fēng)而去,那時不是被風(fēng)卷走,就是被雷雨劈死,至少也會讓雨水淋個半死。

      后來臺灣當(dāng)局看著不忍,就讓部隊搞些磚瓦,找小兵出公差,眷村才陸陸續(xù)續(xù)改善。直到我上高一,才有水泥地客廳,及磚瓦的籬笆。

      1963年的葛樂禮臺風(fēng)來時我剛懂事,消息來源是聽廣播。當(dāng)時科技落后,知道臺風(fēng)要來都是兩三天前的事,這叫我們怎么防?唯一關(guān)心的是學(xué)校有沒有開放給避難,大人大呼小叫的,還夾雜著各種省罵,如“媽拉個把子”、“娘希匹”、“丟那媽”等紛紛出籠。女人家則只聽到哀聲嘆氣,本省媽媽操著閩南話:“夭壽呀!天公還保不保庇啦?”我媽媽直嘆氣說:“老天沒睜開眼,年頭不好?!薄霸旎脚搜?!”

      大人到處去打聽是強(qiáng)度還是輕度臺風(fēng),如果是來得猛,就要合計著帶哪些值錢重要的東西去學(xué)校。如果是輕的,那就要考慮安排誰留守小破屋,大部分是大人或大哥擔(dān)當(dāng)。

      臺風(fēng)夜是最恐怖的時刻,不用電力公司通告,小小瘦瘦的電線桿早就被風(fēng)扯爛了,家家戶戶都是點著一支蠟燭,像一盞熒熒鬼火,照著每個人陰晴不定蠟黃的苦臉。收音機(jī)也壞了,整個外面的世界跟我們?nèi)幌嚓P(guān),窗外排山倒海的風(fēng)雨,凄厲的風(fēng)聲、怒浪濤天的洪流,我們守在燭光下,雞跟鴨都放進(jìn)來了,我們養(yǎng)不起狗,只能聽見遠(yuǎn)方依稀的狗的哀鳴。

      大家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句話震垮了小破屋,遠(yuǎn)處不時傳來磚瓦的飛落碎裂聲,一聲大過一聲,還有家禽家畜的哀啼聲,小孩被嚇哭的聲音,這是人間悲愴的哀樂,它幾乎伴隨著我整個童年,要說我最怕的不是別的,就是臺風(fēng)。

      臺風(fēng)什么時候過去的,我通常不知道,因為半夜熬不住驚嚇早就昏睡過去了。父母親則很少睡得著,到了第二天一早,更是打起精神到外面看災(zāi)后創(chuàng)傷。橋被沖斷了,路基被沖毀了,水電沒了,市場沒開,買菜沒地方去了,附近農(nóng)家還有些蔬果雞蛋,母親常拿面粉面條跟他們換。她年輕的時候閩南語說得很溜,講價尤其厲害,常讓對方拉長了臉被她連拿帶搶的換走東西,臨了還拿人家一兩棵蔥,我都覺得有點過分,但母親一點也沒有不好意思。更絕的是,他們的買賣還從來沒斷過。

      另外,地震也讓我印象深刻,雖然不那么怕。我們村中央有兩根大煙囪,原來是燒窯用的,廢棄后四周就蓋上了違章建筑。我家沒在大煙囪腳下,因此地震不怕落下來砸死人,但是仍有很多人在腳下違建房屋,因為可省很多材料。政府多次勸導(dǎo)危險,居民反譏“過馬路都會被車撞死,喝水都會嗆死,我們不住這,你讓我住哪呀!”

      說也奇怪,直到我出去讀大學(xué),眷村整個打掉,才把大煙囪一并推倒了,我頓時有種失落感,因為每次人家問我住哪?我都會說“大煙囪”那個村。

      由于眷村家家孩子多,男人大都是低級軍官或士官兵,薪水根本無法養(yǎng)家糊口,做太太的只有絞盡腦汁去弄些外快。就拿我們家為例,父親一個月六百塊臺幣,豬肉一斤就二十塊,每天買了豬肉就沒錢買其他任何東西了??蛇€有教育費、服裝費等等一大堆要花錢的尚無著落。怎么辦呢?只有找外快!

      在我印象里讓家里經(jīng)濟(jì)整個好轉(zhuǎn),雖稱不上致富,但可脫貧的,就是做人工塑料圣誕燈串,這種銷往美國的應(yīng)景燈飾品,前后做了十年,也是我們眷村、甚至全臺灣眷村最大最久的家庭副業(yè),它讓許多眷村家庭經(jīng)濟(jì)獲得改善,讓他們的子女完成了學(xué)業(yè)。

      臺灣第一個最大的家庭工場就是做圣誕燈的,貿(mào)易商接下洋單后,就層層發(fā)包下去,眷村媽媽就成了最后的“來料加工者”。工資極為微薄,但是村里全家動員,居然也賺得不少,我家有四個勞動力,能賺到不少外快。

      圣誕燈是電線加燈泡,媽媽從上游領(lǐng)來大批線頭,我們必須把它打成一串,其間要安上燈泡插頭,接了電才會一閃一閃的。電線與燈泡連在一起要用牙齒咬開電線的皮,扭進(jìn)鐵片接上燈泡,要很用力地將燈泡一個個插入燈座上,燈泡又有花樣、棱角,會刺傷手,在試探通電時也常被電到,牙齒咬壞、手掌刺傷,全身被電麻痛經(jīng)常發(fā)生,好幾次我哭著說不做了。那段做圣誕燈的歲月,我被剝奪玩的時間,看電視、打球的時間,因此我很恨圣誕節(jié),我曾在禱告時問天主:“為什么你過生日卻要我替你打工呢?”

      我曾恨過媽媽,但是當(dāng)我看到她為了增加收入,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還抽空去屠宰場刷豬毛,所有的恨都變成了心痛。刷豬毛就是豬被宰殺后,把毛燙下來交給母親們這些女工,她們將豬毛分類成長中短毛,并用鋼刷把毛刷的光亮勻順。我跟母親去刷豬毛,還沒進(jìn)場就差點被惡臭熏昏了,連在毛上的皮及碎肉腐爛發(fā)出的惡臭,讓我三天三夜也不敢看豬肉,鋼刷把母親的手刺得鮮血滴滴答答,我才后悔怪母親強(qiáng)迫我做圣誕燈,我禱告時也告訴天主:“我錯了!”

      后來長大,每次看到用豬毛做的各種用品,我都會在心里吶喊:“那是我母親用鮮血換來的呀!”

      眷村居民幾乎是以難民姿態(tài)來到臺灣,于是眷村成了陌生土地、陌生文化包圍下的安全避風(fēng)港,也造成近似隔離的小區(qū)特性。外省人,尤其是住在眷村里的外省人,要透過參與經(jīng)濟(jì)生產(chǎn)的過程打入臺灣社會,往往備極艱辛。

      轉(zhuǎn)眼一甲子過去,眷村人從一意期盼“反攻還鄉(xiāng)”與鄉(xiāng)愁想象,到終究自甘老死于異鄉(xiāng);從眷村兒女的愛戀心事、鄰里是非,到辯證國家歷史、反思戰(zhàn)爭,交織出半個世紀(jì)的社會變遷與家國滄桑。那一代又一代交織著苦悶與救贖的故事,將伴隨著所有人的記憶,歷久彌新。

      猜你喜歡
      眷村
      “眷村一代”和“眷村二代”身份認(rèn)同的矛盾與變遷
      ——以《臺北人》與《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為例
      “有情”的眷村生活史:個人記憶與時代經(jīng)驗
      介入的“外人”
      臺灣老兵一枝畫筆“救”眷村
      眷村形象的媒介表達(dá)
      臺灣女作家筆下的眷村書寫
      “眷村文化”逐步回暖
      衡阳市| 共和县| 四子王旗| 辽源市| 漳浦县| 大邑县| 阿克苏市| 郓城县| 文昌市| 湛江市| 施秉县| 通江县| 新余市| 天峻县| 保康县| 南漳县| 平泉县| 浠水县| 惠州市| 新平| 墨玉县| 清原| 南宫市| 布尔津县| 府谷县| 马龙县| 淳安县| 邵东县| 错那县| 高清| 两当县| 永仁县| 巫山县| 中阳县| 甘谷县| 固阳县| 淅川县| 灵川县| 平江县| 通许县|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