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溫暖的港灣?!笆弧逼陂g,南京中山陵景區(qū)的一張照片讓不少人直呼“眼睛濕潤”。照片里,一位身穿灰白上衣的中年男子,緊緊抱起“感到累了”的白發(fā)父親。定格的瞬間竟引發(fā)如此多的觸動。子女想照顧父母卻苦于沒時間,兩難困境,如何破解?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提高居家養(yǎng)老的服務水平,讓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機構的專業(yè)服務和社會的溫馨照顧。比如,子女上班時,能否及時了解家里老人身體狀態(tài)有無異常?發(fā)生緊急狀況,有沒有可能第一時間遠程報警?老人患病臥床,需要日常換藥、康復輔助,是否有專業(yè)人士上門進行幫助?在這個意義上,用“互聯網+”打通養(yǎng)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正當其時。正如一位專家所言,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連接一切的特性,為居家養(yǎng)老引入社會“活水”,實現“不離家的社會養(yǎng)老”,打造“沒有圍墻的養(yǎng)老院”。
事實上,老人與互聯網,并非沒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相反,他們填平“互聯網鴻溝”的心情比任何人都更迫切。
有人說,面對鄰居家冰冷的防盜門,互聯網卻可以穿墻越壁。的確,互聯網連接的不僅僅是人與物,更是人與人。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家的老人“觸”網之后,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興趣相同、愛好相近、習慣相似的小組,有的還因此更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梢哉f,互聯網不僅讓老人享受到了服務的便利,更極大擴展了老人的精神空間,讓他們遠離“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精神孤島。
當然,“互聯網+養(yǎng)老”是一個新事物,怎樣更加精準、及時、便利地為老人提供養(yǎng)老服務?如何保障老人在“云”上的信息安全?能否讓老人們遠離花樣翻新的網絡騙局?這些同樣是讓老人更好“+”入互聯網大潮、享受居家養(yǎng)老便利必須面對的課題。惟有打好“補丁”,才能讓“互聯網+”真正有益于養(yǎng)老。(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