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秋天,浮塵沉淀,池水變得清澈下來,一碧如透,藍如秋空。風涼了,空氣變得異常通透。人,站立池塘邊,會感受到吹拂的寒意。
紅蓼花開,一串串的,遠望之,恰似一簇簇燃燒的火苗。蘆葦,躥出了它的葦絮,輕飄飄的白,刺人眼目;不過,用手捋一捋,感覺柔滑入骨,也著實讓人喜歡。
池塘中多了一種水鳥,鄉(xiāng)人叫“水燕子”,但個頭遠比普通的家燕大,肚腹是雪白的;飛翔過程中,白白的肚腹,就變成了一個閃光的亮點,點亮秋日的晴空,賦予池塘一份靈動之美。
不過,在我看來,秋日池塘,美在“秋月”,那份美的感受,只能用一個“醉”字來形容。
氣溫下降,及至黃昏,水面就會浮漾起一層薄薄的霧氣,旖旎蕩漾。如紗,如夢,如相思的情緒,纏綿悱惻著人的心。向晚,天黑,隨著氣溫下降,霧氣便漸漸散去;池塘被清冷的涼意籠罩著,連水邊的青草,仿佛也沁著一種冰涼的意蘊。
這時,月亮款步而來。
若是上弦月,早已高高地掛在中天。但月光微弱、稀薄,水面依舊暗著,朦朦朧朧的,并沒有明亮的景象;岸邊的水草,也在依稀之中。那如鉤的鐮月,倒映水中,亦是依稀的。水波微興,池水浮漾,鐮月便碎了,扯扯拉拉的,碎得也蒼茫。不過,那半彎鐮月,也足能引發(fā)人的想象:想到“殘缺”,想到由“殘缺”到圓滿的那個行走的過程。生命里,有許多這樣的“過程”,需要“行走”,慢慢走來,風景,就在路上;希望,就在前面。自然之路,為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池塘很靜,只有秋蟲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只有池塘秋水的寒意,一陣陣地散溢開來,生發(fā)出一份蕭瑟的意緒。
月圓的日子,池塘景象就大為不同了。月亮,升起得遲,猶如琵琶遮面的美人,總喜歡讓她的美,一絲一寸地緩緩展現(xiàn)出來。
初升的月亮,月光是橘黃色的。照在池塘的西岸,西岸的水草,便籠上了一層淺淺的乳黃的暈。微風乍起,水草搖動,乳黃色的月光閃爍、跳躍,水草上,即如綴滿了數(shù)不盡的翅翼閃動的黃色蜻蜓,妙不可言。
月亮漸漸升高,水面,自西向東,明亮的面積越來越大。那個緩緩的過程,真如美人漸次揭開她的面紗,把自己秀美、皓潔的容顏,羞答答地展露。
待到月上中天,銀輝傾灑,池塘水面,便是一派明亮。月光瑩瑩,水光澈澈,連岸邊的水草都映出亮澤的光,水天渾然一白。月光的明亮,仿佛也使草叢中的鳴蟲激動,它們的叫聲,亦是格外歡快、暢亮。有時,一只秋蟬,會在草叢中驀然鳴響;一只水鳥,會在驟然間,銳鳴一聲,然后鉆入月色之中……
滿月的夜晚,鄉(xiāng)人也喜歡。我的母親,或者其他的鄉(xiāng)鄰村婦,會挎上一籃衣服,到池塘邊浣衣。笑語聲喧,寒砧聲聲?!皵嗬m(xù)寒砧斷續(xù)風”,那詩意,從南唐的秋晚走來,在村婦的手中,演繹、蕩漾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