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
上弦月,又謂之“新月”;下弦月,則謂之“缺月”或者“殘月”。
張潮在其《幽夢影》中,有“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遲上”之語。他認(rèn)為,“新月易沉,缺月遲上”,都難以讓人盡賞“弦月”之美,故而,都是叫人遺憾的事情。
足見,張潮對“弦月”之喜歡。
確然,單是弦月的形狀,就叫人喜歡。
弦月,月如弦,仿佛隨手一撥,輕攏慢捻,一彎月亮,就能彈撥出美妙的樂音;特別是夏日里,那樂音,清涼如水,會在溽熱中,平人之矜,釋人之燥。說“月如鉤,月如鐮”也好。月如鉤,那“鉤”,一定曾鉤起過閨門的珠簾,于是,一女子,“無言獨上高樓”,對月,吹響了手中的長簫;簫聲幽咽,聲聲都生情。月如鐮,锃亮的鐮刀,讓人想到廣闊的田野,讓人想到五月的金黃,嗅到遙遠的麥香,霍霍然,就想拿起那把“鐮刀”,去收割豐收和希望。
“弦月”之美,美在何處?美在其意境之朦朧,其意趣之幽微。
一彎弦月,掛在天上,彎月的邊緣,鑲嵌著暈黃的光,不很明亮,卻柔和如蛋糕,仿佛正散發(fā)著甜絲絲的香味。天上布滿星星,弦月,成為了行走在星海中的一葉扁舟,搖搖曳曳,有一份婉約、飄逸之美。地面上,只是暈了一層昏黃的光,一切,都是淡淡的,淺淺的;萬物,蕭疏如素描,幽微似夢境。
這樣的弦月之夜,宜閑步,宜清談,更宜約會。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想來,那“月”,一定就是上弦月。這樣的“月”,也才能在黃昏時,爬上柳梢頭。清淡的月光,在柳梢上浮躍、閃爍,一些月光,透過柳枝間的縫隙,稀稀疏疏地灑到地面上,地面,便勾勒出一幅米家章法的風(fēng)景。一對青年男女,就行走在這樣的畫面中,話語款款,情意綿綿,溫軟如夏日的風(fēng)。月朦朧,鳥朦朧,人亦朦朧,男女之愛、之情,便在這朦朧中,徐徐地展開,最終,走向生命的幽深。
此景,甚美;此情,更美。
有一首歌,就叫《上弦月》:“你是否已經(jīng)看見上弦月,看它慢慢圓慢慢缺,缺成愛情里的不完美,圓在心里變成了感謝……”
愛情,如月,從來就存在著不完美與完美;由不完美到完美,就意味著愛情的成熟;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恩,有了感謝??赡莻€“過程”,又該是存在著多少“幽微”之情啊,慢慢地享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份愛的享受。
“缺月掛疏桐”,那意境也美。桐葉搖搖,下弦月,已經(jīng)很低了,仿佛,就掛在了桐葉上。缺月,變成了一枚桐葉,有了一份蕭疏的風(fēng)致。一葉知秋,這樣的“缺月”,應(yīng)該是屬于秋天;當(dāng)那片桐葉落地的時候,地上,就落下了一枚月亮。
曾國藩認(rèn)為,“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曾國藩賦予了“弦月”一份生命的哲理。蕓蕓眾生,大多喜歡追求生命的圓滿,而曾國藩偏偏在追求“月未圓”的生命狀態(tài);或許,他更明白“盈則虧”的道理,更懂得如何去“持盈保泰”。
而“月未圓”,則意味著一種向往,一種追求。
在不斷地追求中,生命,方能彰顯出它更偉大的意義。
于此看來,“弦月”之美,就不僅美在朦朧,美在幽微,還美在“缺失”,美在生命中的那一份意義。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