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的時間,化廢墟為精品
每當有人問及有情懷的民宿和有盈利模式的民宿要怎么結合時,浮云牧場的主理人之一余勇都會堅定地說,兩者并不沖突,把情懷做到極致就是商業(yè)。
2015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余勇與宋強自駕來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通化鄉(xiāng)西山村的山下。西山村是典型的高山村,這里是當地的羌族聚落,和百年前一樣,仍是依賴農業(yè)耕種。從西山村出發(fā),過岷江與雜谷腦河,穿過重山與蜿蜒山路,車行39個回頭彎,再途經8個羌族古村落之后,一大片已荒廢多時的羌族村寨出現。眼前觸目即是川西特有的高山景致,還有從山谷間漸漸上升的陣陣云海,用“浸染心魂”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兩個人漫步于廢棄的羌寨碉樓與坍塌的墻面之間,在一股荒蕪中感知歷史。有著豐富行旅經驗又是旅游規(guī)劃師的余勇心想,曾經“風吹草低見牛羊”,更有縷縷云團飄浮而過的羌寨生活,不也是當下都市人尋求身心放松的一種所在?自有感而發(fā)的那一刻起,接下來迎接他們的,便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熱情,與考驗實操的沒日沒夜。
為了生計便利,曾經世代生活著爾瑪人的村落,如今他們已漸漸搬至山下生活,盡管受到現代社會的諸多影響,他們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山式”生活。將眼前的羌寨廢墟有機嫁接到民宿項目,從硬件設計到風貌保存,進而活化周邊羌寨,在這片羌寨廢墟上打造出一座小眾且獨特的小型度假目的地酒店,這些想法讓余勇和宋強興奮不已。很快他們二人將團隊擴充為六人,在成都的工作室籌備了3個月,從流轉土地、場地規(guī)劃到室內設計,一系列事無巨細的籌備工作需要忙活。其中與羌民打交道,了解當地羌民的生活方式與風土人情,甚至是羌族文化歷史,也成為融入在地引爆想法的必要功課。
浮云牧場于2016年3月破土動工,整個項目的建設,從成都、內江、自貢、汶川等地邀請42位外地工匠、18位當地石匠,還有25位當地村民,連續(xù)170天不間斷施工,終于2016年8月開始正式營業(yè)。此處距離成都170公里,盡管所在區(qū)域被認為是適合城市家庭群體周末自駕出游的近郊目的地,然而到達牧場需三個小時車程,中途還有一大段曲折盤山山路。關于如何化解交通上的不利因素,余勇坦言并不擔心,他的想法是把劣勢變優(yōu)勢,就好比安縵,它幾乎所有的店都選擇獨立而遠離景區(qū)的位置,而不便利的路途被稱為“安縵道”,成了體驗安縵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余勇看來,選址和產品定位、設計風格是一體的。路途不便也隔絕一部分人群,不會使之變成熱鬧的觀光景點,遺世獨立的存在感與精心打造的精品酒店,讓有心前來的人正好可以置身此情境中,體驗現代與傳統(tǒng)碰撞的星級旅行。
用設計飽覽云海與羌調
“浮云牧場”,顧名思義,“云”是最大看點,看過浮云牧場照片的人,很難不心生向往。隨著季節(jié)更迭與氣候變化,天地間的云變化莫測,在人品爆發(fā)時,還可親歷大片云海如瀑布般向你涌來,而每日晨昏的云海專場,更是霞光萬丈的視覺大片。
考慮到國內旅游消費越來越注重住宿體驗,同時出于投資成本的把控和市場試水考量,也為了讓出行來此的客人有兩種消費體驗與價位選擇,余勇和伙伴們在占地120畝的荒地上,營造出浮云度假酒店和西山營地兩大區(qū)域,提供6棟獨棟云景院落式酒店套房和12間景觀式的親子帳篷房,除此之外,云海西餐廳、恒溫游泳池、兒童娛樂水晶房等一系列設施的配套,完全符合現代中產對民宿的想象。
合伙人之一的宋強,曾留學新西蘭,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多年,負責在原廢棄的老羌寨基礎上設計、修建浮云牧場。酒店區(qū)的建筑外觀主色采用低調的咖啡色,搭配干木柴與灰石堆砌而成的院墻,與周遭荒廢的寨墻相映成趣。室內裝飾主要以木質為主,鑲嵌于墻面的墨綠色玻璃畫框,近看則是房間粗礪的石壁結構,整體風格細膩又不失在地羌族建筑的粗曠。山區(qū)早晚溫差大,房間更配備地暖與干濕分離衛(wèi)浴,氛圍溫馨。獨立的觀景院落,是遠眺山谷云海、曬曬太陽的最佳所在。室外,房間門口隔斷上擺放著從當地羌寨中收來的木樓梯,在一派現代風格的建筑體中,并不顯得突兀。不同于酒店區(qū),分布于山坡上的12間帳篷房,體量雖不大,卻有一室一廳的功能分區(qū),整體做到防風,防水,防潮,在這里足不出戶,就可以看日出日落,瞭望星河。
酒店目前還在完善各項硬件配套,而彰顯羌族特色的民俗表演、兩小時里程外的高山白空寺徒步游,這些與當地產生互動的產品研發(fā)也在一步步成形。余勇坦言,這些只是經營的一半,未來更是要在產品、服務和品牌上持續(xù)提升顧客滿意度,考慮到未來幾年大城市周邊度假一定會較快發(fā)展,我們希望并歡迎更多的民宿和精品酒店的經營者,可以參與進來。同時,融入更多的鄉(xiāng)村旅游要素,一起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