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圈里的官員,胡雪巖擁有其他商人所不具備的官方背景,這樣能帶來更多的商業(yè)機會,從而為其商業(yè)帝國奠定雄厚的財富基礎,成就迅速致富的神話。但同時,亦官亦商的身份也將胡雪巖置于利益沖突的漩渦之中。商人和官員的行事原則畢竟有很多不同:商人既然以牟利為己任,唯財是舉,唯利是圖,故其行事也就少有顧忌;而仰食國家俸祿的官員則要尊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圣訓,縱有“灰色收入”,卻也不敢公然從官款中取利。
在代政府向外貸款的過程中,胡雪巖也為自己取得了周轉(zhuǎn)資金并賺取了巨額利潤。加之官場中存在著派系,依附于某一政治派別的商人極可能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比如李鴻章和左宗棠本是對頭,胡雪巖投入左宗棠門下自然就站到了李鴻章的對立面。曾國藩死后,清廷為了遏制李鴻章淮軍集團的膨脹,又采取了“揚左抑李”、“用左制李”的政策。而李為了遏制左的勢力,拉攏或打壓左的財政支柱“胡財神”,也在預料之中。因此,胡雪巖的敗落首先是在政治方面,其次才是商業(yè)上的。究其原因則與過分接近官府(國家公權力),以及公權力的無限擴張有關。
胡雪巖暴富與驟敗的故事不僅提醒人們注意“紅頂商人”之不可取,更重要的,它揭示了現(xiàn)實中官、商關系中力量、地位的不對等或不均衡。在公權力過于強大的情況下,商人(以及其所代表的私人權利)雖然有時也能借助公權力謀得一些好處,但就整體而言,則始終處于從屬和被利用的地位。
摘自姜明:《從胡雪巖故事看官商關系與商法要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