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蓮
官場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2000年過去了,官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場依然健在。古代官員離任,曾上演了一幕幕五花八門的悲喜劇,有的依依不舍、哭聲震天,有的鞭炮歡送、歡呼雀躍,還有詛咒謾罵,送貪官石碑,簡直什么趣事都有,且很有創(chuàng)意,值得玩味。
過去百姓對官員的腐敗貪婪極為不齒,但又無能為力,怒氣和怨恨只有在他們離任的時候才得以發(fā)泄,于是“遺臭匾”、“遺臭對聯(lián)”、“遺臭碑”等各色表達百姓不滿的東東便“粉墨登場”。
唐朝大歷年間,有一縣太爺離任,當?shù)丶澝袼拓乙粔K,上書“天高三尺”??h官不解其意,還以為是鄉(xiāng)紳對自己的頌揚,便滿心歡喜地接受下來。后來,還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詛咒之語,“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一一地皮被那貪官刮去了“三尺”,豈不等于“天”高了“三尺”?此等諷刺,可謂入木三分。
另有一個送匾的故事,可惜年代不詳。說的是某縣官在任期間對老百姓敲骨吸髓,把財物搜刮得一干二凈。到離任之時,再沒什么可搜刮的了??伤圆桓市模阏襾硪话颜凵?,把當?shù)貎?yōu)美的山水畫到了扇子上,恨不能帶走。就在貪官離任之時,百姓編了四句詩送給他。詩日:“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幣民財一掃空;好山好水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貪官的形象躍然詩中,真是惟妙惟肖。
五代后晉的宋州節(jié)度使趙在禮,在任上弄權(quán)牟利、強征苛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當他離任時,鄉(xiāng)民在衙門上貼了一副對聯(lián),以示“歡送”。對聯(lián)云:“早去一天天有眼,遲去此地地無皮?!笨梢姡傩諏ω澒僖呀?jīng)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更為有趣的當屬“貪官遺臭碑”。碑主許良安雖不是古人,但他填補了我國古代貪官離任被立碑的空白。一九四三年三月,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許良安被任命為云南省路南縣縣長。_上任,許良安便鯨吞抗戰(zhàn)田賦,巧立名目征收酒稅、巡查費,短短幾個月里就搜刮民財數(shù)百萬元之多,從而激起民憤。在民眾的情緒和輿論的壓力下,云南省政府撤銷了許良安的縣長職務。貪官離任,民眾并不止恨,紛紛要求為他立碑。此碑定名為《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碑文寫道:“路南縣長許良安者,實我邑空前絕后之貪官。去不有跡,何以懲前,臭既永遺,允堪毖后……然其在縣一切卑污陰險劣跡,實有足以遺臭萬年者,若不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眾憤而戒后人也。爰為之記?!?/p>
“遺臭匾”、“遺臭對聯(lián)”、“遺臭碑”的發(fā)明,是對那些為政不廉的貪官污吏維妙維肖的刻畫。當然,歷史上有貪官,當然也有清官,對清官離任,老百姓也充分發(fā)揮聰明智慧,于是“德政碑”、“萬民傘”、“遺愛靴”、“廉池”、“門口擺清酒”等各種表達敬意的方式閃亮登場。
秦漢時期,清官離任時,鄉(xiāng)紳們就向草民攤派若干的錢糧,請人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字,刻在石頭上,立在顯要的地方,時間一長就變成了一種儀式,老百姓沒想到,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卻遇到了新問題一一到后來即使是貪官,要走時也要看到德政碑立起來,不然就賴著不走,無法交接,后任就無法上班,影響官場運行。于是到唐朝,政府下令不許立德政碑,否則立的碑不僅要拆毀,責任人還要挨一百板子。如果實在愛民如子,老百姓哭天喊地要立,那么還有一個救濟措施,地方可逐級上報給禮部(相當于中央文明辦),由文明辦同意再立碑。
到后來,百姓覺得申請立碑程序復雜,有時中央批復下來,官員已離任多時,但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面對困境,“萬民傘”應運而生?!叭f民傘”其意是說這個離任官員,平時就像把巨傘一樣佑護著老百姓,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送的傘越多,表示這個官員越有面子,“萬民傘“既能表達對清官的敬意,又無需繁瑣的審批手續(xù),于是很快就流行開來。清官離任自然有人送傘,但那些貪官離任時為了面子,也要設法弄把萬民傘裝點—下門面。
由鄭板橋離任“走得一身輕”,想到了米芾“臨行一身清”。北宋時期,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主政于漣水(今屬江蘇漣水縣)。臨行時,特將筆端殘墨置于池水洗盡,以示“來清去白”。離任時,不僅百姓送的“萬民傘”就有上千把,而且后人還將他洗筆墨的水池整修一新,命名為“廉池”,引來無數(shù)游客景仰。一位詩人觸景生情:“米公洗墨凈心靈,留得清氣滿乾坤”。
所謂“遺愛靴”,準確地說,非老百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是在送清官時意外的收獲。
唐代崔戎任華州刺史時,做了許多好事,在他離任時候,老百姓舍不得讓他走,攔在路上,沒想到了可能用力過猛,竟拉脫掉了他的官靴,老百姓如獲至寶,稱此靴為“遺愛靴“。于是,“脫官靴”后來成為官員離任時的一種儀式,官員離任臨走時,如紳民攔路,官員就伸出臭腳丫子,主動讓紳民脫掉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紳民再弄一個“靴匣”裝起來,油漆好后釘在城門上供著,讓人瞻仰參觀??滴跄觊g上海人民送別離任某知縣,百姓居民簇擁脫靴,把酒號慟,官亦大哭,無法成行,靴子被脫去四十余只,滿縣人如失父母云云。由此可見,當官的真的為百姓辦了事,老百姓還是很記情的。
明代清官海瑞,歷官無數(shù),祛私戒貪,剛正不阿,被百姓譽為“包青天”。海瑞離任淳安縣縣令時,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的供桌上擺放一碗碗清水和一面面明鏡,以此頌揚
這位清官“清如水,明如鏡”的官德??赏诵莺蟮暮H鹨矝]把自己當外人,每天還外出視察民情,跟“人大代表”一樣主動監(jiān)督當?shù)毓賳T工作,十六年如一日,還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對這個只認死理的人,地方官當然不會理他,但也不敢得罪他。
有道是:“功過是非,蓋棺定論”。其實,“定論”何須到“蓋棺”?“離任”猶如一面鏡。一個為官者的政績?nèi)绾?、名聲好壞,當他離任后,百姓看得最清,“論定”最真。正可謂:“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