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暉
?
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探討
魏 暉
在對語言資源觀進行初步梳理的基礎上,從語言資源觀角度討論國家語言實力的內涵、構成與評價,比較國家語言能力與國家語言實力的異同,結合文化強國基本特征分析,提出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設想:夯實國家語言能力基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
文化強國 語言戰(zhàn)略 國家語言能力 國家語言實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了“增強國家語言實力”的目標,劉延東副總理對語言文字事業(yè)提出了“建設與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家語言能力”的要求,那么,文化強國、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實力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語言文字事業(yè)如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近年來,學界對語言資源研究較多,初步形成了“語言資源觀”。*王輝:《語言規(guī)劃的資源觀》,《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王鐵昆:《基于語言資源理念的語言規(guī)劃——以“語言資源監(jiān)測研究”和“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建設”為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本文建立在語言資源觀基礎上,有必要對語言資源觀做總結、梳理。
(一)語言資源的內涵
通常將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jīng)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財富。學界普遍認可語言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就其本質來說,語言資源首先是最基礎的社會資源。人類創(chuàng)造了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又是人類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語言文字素質和應用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素質和能力,是人力資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語言資源是負載非物質形態(tài)社會資源的資源。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信息的載體,其他非物質形態(tài)的科技、教育、管理、信息、文化等社會資源,離開了語言和文字就無從談起。有學者認為,語言是語言的資源、文化的資源、經(jīng)濟的資源。*李宇明:《當今人類三大語言話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還有學者認為,語言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生態(tài)資源、文化資源、社會經(jīng)濟資源、政治與外交資源*林有苗:《新時期我國語言學者的語言資源觀》,《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是一種可以開發(fā)利用的重要旅游資源*陳麗君、胡范鑄:《語言資源:一種可以開發(fā)利用的旅游資源》,《旅游科學》2010年第6期。。再次,語言資源是一種有價值、可利用、出效益、多變化、能發(fā)展的特殊的社會資源。語言資源的價值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其隱性價值是語言本體的價值,包括語言地位,規(guī)范程度,語言歷史,承載的文化、信息,記錄的文獻資料等;顯性價值是語言本體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包括語言社會交際作用、使用人口、使用領域、應用效益等,語言資源的隱性價值要通過顯性價值加以體現(xiàn)。*陳章太:《論語言資源》,《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第1期。語言資源最主要的隱性價值是經(jīng)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還有政治、外交、旅游等價值。
語言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言資源是指語言本體及其社會、文化等價值;狹義的語言資源是指語言信息處理用的各種語料庫和語言數(shù)據(jù)庫,以及各種語言詞典等。本文討論的是廣義的語言資源。
(二)語言資源構成
關于語言資源構成,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之分。二分法的觀點有:語言資源主要由語言本體和語言社會應用兩部分構成*陳章太:《論語言資源》,《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第1期。;語言資源由詞匯和規(guī)則構成,詞匯包括語音、語形(文字)、語義,規(guī)則包括語法、邏輯和修辭*李德鵬:《論語言資源的內涵與外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年第2期。。三分法的觀點有:語言資源包括本體資源、派生資源、以公民的語言能力為衡量標志的國民語文素質資源*王鐵昆:《基于語言資源理念的語言規(guī)劃——以“語言資源監(jiān)測研究”和“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建設”為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語言資源包括自然語言資源、衍生語言資源、公民的語言能力*李宇明:《語言也是“硬實力”》,《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語言資源包括要素資源、規(guī)則資源和范疇資源*王世凱、代麗新:《語言資源觀與語言理論研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四分法的觀點有:語言資源包括語音資源、 詞匯資源、 語法資源和語義資源等。*王世凱、李海宏:《語言資源觀再議——語言資源的結構、開發(fā)和語言資源觀的價值》,《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筆者提出了另一種四分法:語言資源的構成分為語言本體(知識)資源、語言應用資源、語言學習資源和人力資源四大類。*魏暉:《國家語言能力有關問題探討》,《語言文字應用》2015年第4期。語言本體(知識)資源主要由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義等構成;這些資源可以是系統(tǒng)的、也可以是零碎的,可以是傳統(tǒng)介質的、也可以是數(shù)字的。語言應用資源包括各種通用的、專用的、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多語的、多模態(tài)的語料庫,也包括各種語言及語言文化資源知識庫、數(shù)據(jù)庫等。語言文化資源是語言資源的衍生物,如書法、詩詞、成語等是語言文化資源。語言學習資源包括語言學習資源和語言文化學習資源,如各種案例庫、教學資源庫、教學平臺等。筆者之所以區(qū)分語言應用資源和語言學習資源,一方面是應用資源和學習資源有所不同,語言學習資源的大眾性較強,為廣大民眾所使用,語言應用資源更多為專業(yè)人士所使用;另一方面,從資源整合角度,細分可以有更多的資源組合。人力資源指掌握不同語種(包括外語)的人才。人力資源是最核心的語言資源,也是最具能動性的語言資源。
(三)語言資源特性
有學者對語言資源特性做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范俊軍、肖自輝:《語言資源論綱》,《語言學研究》2008年第4期。*王世凱、付海波:《語言資源觀芻議》,《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馮廣藝:《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語言資源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筆者在總結學者觀點的基礎上,認為語言資源具有社會性、繼承性、多樣性、價值差異性、稀缺性、共享性、可開發(fā)性等主要特性,這些特性有的是一般社會資源的特性,有的是語言資源的獨有特性。
社會性指語言資源是社會活動的產(chǎn)物,存在于社會中,離開社會,就沒有語言和語言資源。繼承性指語言資源通過信息載體可以長期保存、繼承。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資源的語種數(shù)量,也表現(xiàn)在資源類型方面。價值差異性指語言資源是有價值的,但不同語種的價值是不同的,同一語種的不同資源形態(tài),其價值也是不同的,人力資源是最核心的資源。稀缺性指有些語言使用人群少甚至面臨瀕危,有關該語言的本體(知識)資源、應用資源、學習資源少,掌握該語言資源的人才更是稀缺。共享性指不同族群的人學習掌握了其他族群的語言,該族群就擁有了其他族群的語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學會不同語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客觀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轉引自王曉玉:《掌握一種語言就掌握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中國青年報》2014年3月30日第2版。語言資源的共享性很重要,既增加語言資源,也促進世界、社會和諧??砷_發(fā)性指語言資源的可利用性,并且越利用價值越大。人力資源本身是可開發(fā)的,不同語言資源的整合,可以發(fā)揮更大的效益。整合就是把相關部分組合為新的有機整體,以實現(xiàn)優(yōu)化配置、增強功能、提高效益。既可對某一種語言資源進行整合,如改變人才部門所有制實施人才資源整合,將分散的語言學習平臺整合為統(tǒng)一的學習平臺等;也可對多種資源進行整合,如人力資源和語言本體(知識)資源、應用資源、學習資源的組合。
(四)語言資源的配置與管理
和其他資源一樣,語言資源有兩種配置方式,一種是市場,另一種是政府。市場在語言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語言資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兩種配置方式缺一不可。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語言資源中要防止越位和缺位。越位指忽視市場在語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多干預市場行為。比如,高校、中小學在外語語種的設置方面,政府不應過多地干預,強調統(tǒng)一設置為英語,而應允許有更多的選擇,這對于優(yōu)化外語人才結構有好處。缺位指市場不起作用的方面,政府應有所作為。比如,高校設置一些使用人數(shù)很少的小語種專業(yè),政府應給予經(jīng)濟、政策等支持。也就是說,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語言資源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政府配置和管理語言資源的活動即為語言資源管理。對于語言資源,不僅有愛護和保護、防止破壞和流失的問題,還有一個掌握、配置、利用和發(fā)展的問題。新加坡的語言管理模式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確認資源、利用資源、發(fā)展資源。*徐大明:《語言資源管理規(guī)劃及語言資源議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新加坡的語言管理適應了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筆者認為,我國語言資源管理的核心觀點是:了解資源、使用資源、開發(fā)資源。必須加強對語言資源狀況的調查并常態(tài)化,使之成為語言國情調查的重要方面;語言資源的價值在于使用,在于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語言資源用之不竭,要加強語言資源的整合、開發(fā),充分挖掘語言資源的價值。
上述四個方面是對國內語言資源研究的初步總結、簡單梳理,梳理尚不全面、系統(tǒng),有待深化,但為下面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實力是指對他人的行為施加影響,并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影響他人行為的方法有多種:可以威脅強迫,也可以施以利益誘惑,或者通過吸引和拉攏使對方與自己的目標一致。就達到目標而言,將資源轉化為真正的實力需要精巧的策略和高超的領導藝術。*約瑟夫·奈:《軟實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4~6頁。
從“實力”概念可以衍生出國家語言實力概念,國家語言實力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語言和語言文化資源成為影響他國(也包括機構、群體和個人)行為,并達到本國目的能力。
本文的國家語言實力概念,是從語言資源觀角度提出的,國家語言實力可以看成是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組合、運用的結果。這種組合、運用如果是有效的,是能影響他國(也包括機構、群體和個人)行為的。因此,國家語言實力是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有時也通過交換、報償?shù)仁侄蝸韺崿F(xiàn);在殖民地時期,宗主國還通過強迫、威脅等手段實現(xiàn),經(jīng)常強制被殖民地區(qū)的人們學習使用宗主國的語言,禁止他們學習使用自己的母語、歷史、文化等。在當今時代,國際化、全球化發(fā)展的同時,民族化、本土化也在蓬勃發(fā)展。世界各國都逐漸認識到,發(fā)展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的文化是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是避免被國際化浪潮所沖垮或被民族化鎖國所誤導的根本。因此,要實現(xiàn)這種影響力并不容易,主要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強迫、威脅等手段已經(jīng)難以實施,但有時也需要通過交換、報償?shù)仁侄螌崿F(xiàn)。比如,我國在國外開展“漢語年”之后,也相應被要求在我國開展其他國家的語言年,說明實現(xiàn)這種影響力有時也需要交換甚至報償,需要一定的策略、方法和藝術。語言資源的共享性決定了這種交換甚至報償是有益的,既增加語言資源,也促進和諧。
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的實現(xiàn)既取決于語言或語言文化本身的魅力、價值,更取決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提高,促進語言和語言文化的經(jīng)濟價值的提高。此外,還取決于語言和語言文化資源的整合、開發(fā)情況,“韓劇”流行是韓國語言和語言文化資源整合、開發(fā)的典型例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家語言實力是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包括語言吸引力和語言傳播力。語言吸引力指語言和語言文化吸引他人學習、使用或關注的能力,主要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語言傳播力指語言、語言文化以及以語言文化為載體的產(chǎn)品實現(xiàn)有效傳播的能力,這種傳播能力不僅包括傳播的廣度,也包括傳播的深度和精度。傳播力既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也通過交換、報償?shù)仁侄螌崿F(xiàn)。
綜上所述,國家語言實力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語言和語言文化資源成為影響他國(也包括機構、群體和個人)行為,并達到本國目的能力,這是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運用、組合的結果,是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有時也通過交換、報償?shù)仁侄蝸韺崿F(xiàn),國家語言實力主要由語言吸引力和語言傳播力構成。
國家語言實力因為涉及語言和語言文化傳播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問題,進行國家間的比較有一定困難,但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對我國國家語言實力進行分析、評價還是很有價值的。具體到我們國家,筆者認為,語言吸引力主要包括中文吸引力和語言文化吸引力,語言傳播力主要包括中文傳播力、精英人物語言魅力、機構話語能力和語言文化產(chǎn)品傳播能力。下面作具體分析。
(一)語言吸引力
1.中文吸引力
語言吸引力包括我國各種語言的吸引力,但中文的吸引力是最主要的(有的學者喜歡用“漢語”,筆者以為,在國際事務中用“中文”為好,中文已經(jīng)是聯(lián)合國的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特別是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力的不斷增強,中文的經(jīng)濟價值越來越大,越來越具有吸引力,此外,中文本身的魅力、文化價值也是產(chǎn)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2.語言文化吸引力
語言文化吸引力指語言文化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我國語言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書法、吟誦、古文、楹聯(lián)、典故、文學、成語、諺語、歇后語等,不僅包括漢語文化,也包括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這些語言文化的吸引力是不一樣的,除了書法、文學作品有一定吸引力外,我國語言文化的吸引力總體還較弱,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開發(fā)。
(二)語言傳播力
1.中文傳播力
中文傳播力主要包括漢語(中文)在各國教育領域的學習、使用情況,中文作為聯(lián)合國相關組織的官方語言或工作語言使用情況,中文在國際經(jīng)貿、國際學術等領域的使用情況等。
近年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在漢語和中華語言文化傳播方面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但是,漢語(中文)傳播的關鍵還是漢語(中文)在各國中小學、高校的開設及教學情況。一方面,隨著中國經(jīng)濟及其國際貿易的快速發(fā)展,不少國家學習漢語(中文)的需求大增,有些國家的中小學、高校已將漢語(中文)列為第二語言必修或選修課;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外交方面做出努力,使?jié)h語(中文)成為更多國家中小學、高校的必修或選修課。目前尚未見到各國高校、中小學開設漢語(中文)課程的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早在聯(lián)合國成立之初,中文就被確認為聯(lián)合國大會的官方語言,但直到1973年才成為聯(lián)合國大會的工作語言。目前,中文的法定地位并沒有在聯(lián)合國的5個主要機關完全確立,在聯(lián)合國下屬的15個專門機構中,中文法定地位完全確立的只有6個。*文秋芳:《中文在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中影響力的分析及其思考》,《語言文字應用》2015年第3期。因此,提高中文傳播力就要確立中文在聯(lián)合國相關組織的法定地位,要被相關組織廣泛使用,這需要政府、任職于聯(lián)合國機構的我國代表及相關組織進一步做出努力。
在國際經(jīng)貿領域,存在中文地位偏低、合理使用遭到忽視、主體地位被侵占等問題,張黎先生提出了提升國際經(jīng)貿領域漢語地位的建議。*張黎:《提升國際經(jīng)貿領域漢語地位的建議》,內部報告,2015年。
在科學領域,漢語面臨兩種前景:或者是逐漸被擠出科學,只保留在初等教育和低檔科普中繼續(xù)使用;或者是將先進科學融入漢語,使?jié)h語成為英文之外,世界科學交流的第二平臺。*汪品先:《漢語被擠出科學,還是科學融入漢語》,《文匯報》2015年2月27日第6版。為實現(xiàn)第二種前景,需要政府、科學家們和相關組織共同謀劃,實施對策。
2.精英人物語言魅力
語言魅力表現(xiàn)為智慧和話語表達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機智、幽默、激情、感染、啟智等,有時需要平實,有時需要溫文儒雅;有時甚至需要不說,說,是一種能力,不說,卻是一種智慧;有時還需要肢體語言的配合。精英人物特別是國家領導人、外交官、企業(yè)家、學術領袖、影視體育明星等,其語言魅力對傳播的有效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周恩來總理超強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藝術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為中國聲音在世界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做出了經(jīng)典示范。
3.機構話語能力
國際話語權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與國際環(huán)境密切相連,并體現(xiàn)知情、表達和參與權利的綜合運用。就其內涵而言,這一話語權就是對國際事務、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各種國際標準和游戲規(guī)則的制訂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裁判權。掌握國際話語權的一方盡可以利用話語權優(yōu)勢,按自己的利益和標準以及按自己的“話語”定義國際事務、事件,制訂國際游戲規(guī)則并對事務的是非曲直按自己的利益和邏輯作解釋、評議和裁決,從而獲得在國際關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和主動權。*梁凱音:《國際話語權: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中國教育報》2011年12月6日第11版。機構尤其是媒體(包括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智庫、企業(yè)等在國際上話語設置、話語表達的能力是獲取國際話語權、傳播中華語言文化的重要途徑。
4.語言文化產(chǎn)品的傳播能力
語言文化產(chǎn)品的傳播能力指電影、電視劇、京劇、文學等文化產(chǎn)品的傳播情況,包括傳播范圍的廣度以及傳播的深度和精度。影視產(chǎn)品具有可視性、互動性、傳播快、覆蓋面廣等特點,其豐富的視聽感受,易于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很多國家都重視影視產(chǎn)品的傳播,美國電影獨占鰲頭,印度電影、韓國“韓劇”等勢頭強勁,我國影視產(chǎn)品發(fā)展情況勢頭良好。在文學作品方面,我國發(fā)展前景也看好,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入圍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語言文化產(chǎn)品的傳播能力既需要對語言、語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打造好的產(chǎn)品,也需要政府的外交努力、精英人物和機構的推介、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綜上所述,我國國家語言實力包括語言吸引力、語言傳播力兩個方面,語言吸引力主要包括中文吸引力和語言文化吸引力,語言傳播力主要包括中文傳播力、精英人物語言魅力、機構話語能力和語言文化產(chǎn)品傳播能力。語言吸引力和語言傳播力是相輔相成的,語言吸引力強,傳播力一般也比較強;語言和語言文化傳播得好,反過來也會增強語言和語言文化吸引力。可考慮將語言吸引力、語言傳播力作為2個一級指標,以及相應的6個二級指標(見表1)作為評價指標,對我國國家語言實力進行評價。這只是一個初步框架,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表1 國家語言實力評價指標
筆者曾從語言資源觀角度,借用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資源學派理論,討論了國家語言能力的內涵、構成和評價問題,提出國家語言能力是指國家分配和管理語言資源的效率,國家語言能力可從語言普及力、生命力、開發(fā)力和管理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價*魏暉:《國家語言能力有關問題探討》,《語言文字應用》2015年第4期。,見表2。下面對國家語言能力與國家語言實力的異同做一些分析,以增強對其內涵的認識。
表2 國家語言能力評價指標
(一)國家語言能力與國家語言實力的相同之處
(1)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概念都是從語言資源觀角度提出的,以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為基礎。發(fā)揮語言資源的作用,既需要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需要更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在語言資源配置和管理中要防止越位和缺位。
(2)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有一定的相關性。國家語言能力是國家語言實力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說,國家語言能力強,國家語言實力也強,夯實國家語言能力基礎,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反過來,通過運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會推動國家語言能力的建設,或者對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3)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都是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組合、運用的結果。這種組合如果具有比較優(yōu)勢,國家就有競爭力;如果具有獨特的、難模仿的、難替代的競爭優(yōu)勢,就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劉剛:《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精要全書(戰(zhàn)略管理·資本運營卷)》,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頁。
(二)國家語言能力與國家語言實力的不同之處
(1)國家語言能力突出內部要素稟賦,是一種內生性能力。國家語言實力強調對外的影響力,主要通過語言和語言文化魅力、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實現(xiàn),有時也通過交換、報償?shù)仁侄蝸韺崿F(xiàn)。
(2)國家語言能力有一定的國際可比性,國家語言實力由于強調方法和策略的運用,國家間的比較相對來說較為困難,分析他國國家語言實力的強弱更多起借鑒作用。
(一)文化強國基本特征
何謂“文化強國”?尚未見到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有學者提出過文化強國的氣質特征:一是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當代人文資源,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二是擁有旗幟鮮明的主流文化,這是文化強國的本質特征;三是國民整體具有較高素質,社會呈現(xiàn)良好的精神風貌,這是文化強國的根本標志;四是民族文化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對外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和吸引力,這是文化強國的內在動力;五是社會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新活力,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這是文化強國的顯著標志;六是民族具有豐富的情感世界,擁有善于創(chuàng)作優(yōu)秀精神產(chǎn)品的稟賦,這是文化強國的內在氣質。*李紅瓊:《試析文化強國的氣質特征》,《中國文化報》2011年12月21日第3版。也有學者提出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五個組成部分:一是激勵國家形成強大向心力的國家文化凝聚力;二是獲得外界仿效的國家文化吸引力;三是推動發(fā)展、 追求領先的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力;四是將文化要素組織成效能最大有機整體的國家文化整合力;五是向外界正確表達意圖的國家文化輻射力。*洪曉楠、邱金英、林丹:《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與提升戰(zhàn)略》,《江海學刊》2013年第1期。
綜合有關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文化強國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國民整體素質較高;二是有比較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chǎn)力;三是對內表現(xiàn)為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四是對外表現(xiàn)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二)文化強國與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實力的關系
從文化強國基本特征角度考察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實力,具體如下:
1.國民整體素質較高
國民語言素養(yǎng)和應用能力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民整體素質,需要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及水平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即提升“語言普及力”);需要培養(yǎng)更多掌握多語種的人才,并提高其語種水平,需要完善各語種人才的數(shù)量、水平和結構分布(即提升“語言生命力”);需要培養(yǎng)更多精英人才,提升其語言魅力(即提升“語言傳播力”)。
2.比較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chǎn)力
要形成比較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chǎn)力,需要提升語言資源庫的可開發(fā)性和開發(fā)效率,需要提升語言學習資源的可利用性及利用效率,需要提升語言信息處理能力(即提升“語言開發(fā)力”),新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chǎn)力更強調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的整合及創(chuàng)新,要強化人力資源和語言本體(知識)資源、語言應用資源和語言學習資源的組合、創(chuàng)新。
3.強大的文化凝聚力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認同是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基礎,是文化凝聚力的基礎。要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需要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及水平,提高國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即提升“語言普及力”);少數(shù)民族語言是我國重要的語言資源,培養(yǎng)同時掌握少數(shù)民族母語、國家通用語以及外語人才是文化凝聚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更多掌握多語種的人才,并提高其語種水平,完善各語種人才的數(shù)量、水平和結構分布(即提升“語言生命力”),也是增強文化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此外,需要提升管理社會語言生活的能力(即提升“語言管理力”),和諧語言生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4.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要形成強大的文化影響力,需要提升中文吸引力和語言文化吸引力(即提升“語言吸引力”);需要提升中文傳播力、精英人物語言魅力、機構話語能力、語言文化產(chǎn)品傳播力(即提升“語言傳播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語言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離不開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的提升?;蛘哒f,加強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建設,有助于文化強國建設。因此,語言文字事業(yè)可以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支撐,貢獻力量。
(三)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思考
語言文字事業(yè)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可以有不同的舉措:
(1)單一舉措,即分別從提升語言普及力、生命力、開發(fā)力、管理力、吸引力、傳播力的角度,采取措施。這些舉措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2)組合舉措,即對語言資源進行整合,對上述單一舉措實施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言資源的效益和價值。比如,在提升語言文化產(chǎn)品傳播力過程中,注意發(fā)揮精英人物語言魅力和機構話語能力,形成組合優(yōu)勢,同時注意發(fā)揮語言資源庫、語言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尤其是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形成互聯(lián)網(wǎng)+語言文化產(chǎn)品。這樣的舉措不是簡單的單一舉措的相加,而是語言資源、語言文化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是一種創(chuàng)新。
(3)系統(tǒng)舉措,即實施戰(zhàn)略管理,包括戰(zhàn)略設計、戰(zhàn)略實施和戰(zhàn)略評估構成的完整的閉環(huán)式管理體系。戰(zhàn)略設計是首要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提出任務,確認來自外界的機遇和威脅,明確自身語言資源的優(yōu)勢和弱勢,確立一個長遠目標,形成可供選擇和實施的戰(zhàn)略方針和路線圖等,要清楚在哪些領域實施拓展,在哪些領域實施收縮,如何有效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采取什么方式拓展和收縮,并保證在實施過程中不被競爭對手吞并。戰(zhàn)略實施是第二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指所屬單位和業(yè)務部門按照總體戰(zhàn)略(目標)和相應的政策,有效調配資源,保證總體戰(zhàn)略的有效實施的活動。戰(zhàn)略評估是第三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評估戰(zhàn)略實施的成績和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未曾預料的各種問題。*劉繼賢:《軍事管理學》,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頁。轉引自張國君:《大國是怎樣崛起的》,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28~229頁。
戰(zhàn)略一詞起源于軍事領域?!皯?zhàn)”指戰(zhàn)爭,“略”指謀略。戰(zhàn)略一詞被引入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科技等諸領域后,派生出政治戰(zhàn)略、經(jīng)濟戰(zhàn)略、文化戰(zhàn)略、外交戰(zhàn)略、科技戰(zhàn)略等,其含義通常泛指“統(tǒng)領××全局的方針和策略”。*張國君:《大國是怎樣崛起的》,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25~226頁。語言資源除了顯性價值外,還有很多隱形價值如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等,這些價值通過依附于、服務于其他領域而得以體現(xiàn)。因此,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就是進行系統(tǒng)謀劃,使語言資源最大限度地為文化強國建設服務。通過上述文化強國與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實力的關系分析,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就是夯實國家語言能力基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
當然,這只是戰(zhàn)略設想,真正實施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還需要進行系統(tǒng)謀劃,按照戰(zhàn)略管理理論進行戰(zhàn)略設計、戰(zhàn)略實施和戰(zhàn)略評估。
國家語言能力指國家管理和配置語言資源的效率,國家語言實力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語言及語言文化資源成為影響他國(也包括機構、群體和個人)行為,并達到本國目的的能力,兩者都強調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文化資源)的組合、運用,既要發(fā)揮市場在語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種組合如果具有比較優(yōu)勢,國家就有競爭力;如果具有獨特的、難以模仿的、難以替代的競爭優(yōu)勢,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實力就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語言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離不開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的提升。加強國家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實力建設,有助于文化強國建設,語言文字事業(yè)可以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支撐,貢獻力量。文化強國視角的國家語言戰(zhàn)略就是要進行系統(tǒng)謀劃,使語言資源最大限度地為文化強國建設服務,可以設想為“夯實國家語言能力基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落實這一戰(zhàn)略,需要進行系統(tǒng)謀劃,按照戰(zhàn)略管理理論進行戰(zhàn)略設計、戰(zhàn)略實施和戰(zhàn)略評估。
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uperpower
WeiHui
(Institute of Applied Linguistic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anguage resources perspective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compos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wer from the language resources perspective. It also compares n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 with national language power,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uperpower. In the en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outlook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uperpower: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enhancing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wer.
Cultural Superpower;Language Strategy;N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National Language Power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3.004
魏暉,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語言政策、高教管理。
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guī)劃2014年重大項目“語言文字能力建設與文化強國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