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培
編者按:萬里(1916年—2015年),山東省東平縣人,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青少年時代接受進步思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根據(jù)中共山東省委指示,萬里組織籌建中共東平縣工委,后任冀魯豫邊區(qū)運西地委副書記、書記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冀魯豫區(qū)委委員、秘書長,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城市建設總局局長,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市委書記,市革委會副主任,鐵道部部長,輕工業(yè)部第一副部長等職。1977年6月,萬里赴安徽任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省革委會主任。在安徽期間,他以非凡的政治膽識,大力支持、推廣肥西縣“包產到戶”和鳳陽縣小崗村“包干到戶”的做法,積極推動全省農業(yè)管理體制變革,為開辟中國農村改革的新道路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起,調中央先后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2015年7月15日,萬里在北京逝世。2016年12月恰逢萬里百年誕辰,本刊特發(fā)文章以示緬懷。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安徽省的廣大干部群眾同全國人民一樣,人心大快,奮起揭批“四人幫”。但是,在安徽揭批“四人幫”、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卻遇到嚴重的障礙。當時,省委主要領導人堅持錯誤立場,繼續(xù)執(zhí)行“左”的錯誤理論和政策,散布“安徽特殊”“局勢穩(wěn)定”“一貫正確”等觀點,聲稱揭批“四人幫”“不需要大搞,也不好大搞”。省委繼續(xù)舉辦馬鞍山市委、蕪湖市委、阜陽地委、省水利局、省電力局、臨泉縣委等領導班子學習班,整老干部,揪“走資派”。直到1977年1月,還在銅陵市召開“全省城市基本路線教育經驗交流會”,推廣所謂揪“走資派”的“經驗”,繼續(xù)布置在城市基層單位基本路線教育中揪“走資派”。廣大干部群眾聯(lián)系實際揭批“四人幫”的要求,被視為“階級斗爭新動向”。這些做法,使全省干部群眾揭批“四人幫”的革命積極性一再受到壓制,運動搞得冷冷清清。這一狀況持續(xù)了8個月,廣大干部群眾十分焦急、憤慨,不斷向中央反映安徽省委主要領導人在揭批“四人幫”問題上的錯誤。中央對安徽情況十分關切,專門派人到安徽作了調查。1977年6月16日至20日,中央政治局4次開會聽取關于安徽省揭批“四人幫”運動和省委領導情況的匯報。會議指出省委主要領導人“不放手發(fā)動群眾揭批‘四人幫,而是捂蓋子”的錯誤,一再指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四人幫對安徽是插了手的,他們對安徽革命和生產的干擾、破壞,同樣是嚴重的。因此,那種所謂安徽‘特殊的論點,是非常錯誤的,是極其有害的?!敝醒胝J為,必須迅速而又穩(wěn)妥地解決好安徽的問題,遂決定派萬里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qū)第一政委。
當時的安徽,經過十年浩劫,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狀況極其嚴重。百廢待興,舉步維艱。萬里受命于危難之時,可謂身負艱巨重任。
放手發(fā)動群眾揭批“四人幫”,肅清流毒和影響
萬里來安徽后,迅速傳達中央的決定,要求各級黨組織不斷加強宣傳力度,使中央指示家喻戶曉。他帶領省委放手發(fā)動群眾,排除各種干擾,堅定而有步驟地緊密聯(lián)系安徽實際揭批“四人幫”,肅清流毒和影響。7月3日至8日,省委召開地市委書記會議,布置揭批“四人幫”;8日,省委成立清查辦公室;8月9日,省委成立揭批“四人幫”辦公室。經過廣泛深入發(fā)動,全省干部群眾揭批“四人幫”反革命罪行的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隨后,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措施,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在部署清查與“四人幫”篡黨奪權陰謀活動有牽連的人和事的同時,省委著重抓了省和地市兩級領導班子的清查工作,并對清理出的對象進行認真的審查。到10月,省委已基本查明省委常委班子中部分成員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事實。11月,經中央批準,省委撤銷了他們原任的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他們的黨籍。隨后,還解決了一些重點單位的問題。
到11月,群眾性的揭批“四人幫”的運動已經形成高潮,清查工作全面展開。經過清查,基本上查清了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和事,解決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造成的領導班子嚴重不純的問題,同時也教育和挽救了一批犯了錯誤的干部。這次全省范圍的揭批查工作,到1979年5月結束。
結合揭批“四人幫”的斗爭,省委于1977年9月部署進行整黨整風。20日,萬里親自作動員,他要求“一定要搞好整黨整風,加強黨的建設”,強調“一定要把黨的各級領導班子整頓好,建設好”。整黨整風中,在著重進行思想整頓的基礎上,搞好組織整頓和建設,重點是加強各級領導班子的整頓和建設,切實解決由于“四人幫”破壞而造成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和作風不純的問題。經過整黨整風和領導班子整頓,到1982年,全省清理出縣以上各級領導班子中犯有嚴重錯誤的干部540人,對“文化大革命”中突擊提拔、工作不稱職的678名干部調整了工作。省直廳局以上77個單位中,有55個單位調整了第一把手,16個地市的領導班子都進行了整頓、調整和充實。
省委還根據(jù)中央徹底清理、不留隱患的要求,抓緊清理核查“三種人”(即追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全省經縣以上黨委討論確定的核查對象4653人,經過核查,定為“三種人”的共80人,定為犯嚴重錯誤的480人、一般性錯誤的2131人、一般問題的1842人。通過清理核查“三種人”的工作,全省“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基本查清,進一步純潔了組織、消除了隱患,為正確使用干部創(chuàng)造了條件。
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進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從1977年底開始,在省委帶領下,全省各級黨組織花大氣力開展了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的工作。遵循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各級黨組織全面復查了歷次政治運動中處理的案件,平反假案、糾正錯案、昭雪冤案。到1981年7月,已復查“文化大革命”案件21.89萬件,復查反右派、反右傾案件4.5萬多件,復查建國以來其他歷史老案11萬多件。經過復查,依照政策規(guī)定,全錯全平、部分錯部分平、不錯不平,對這些案件分別作出處理。全省共平反冤假錯案23.3萬多件(其中包括因劉少奇冤案被株連的1700多件),并對有關人員作了妥善安置。
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重大問題,安徽省委進行了認真妥善的處理。在1979年1月召開的省委工作會議上,萬里強調指出:“文化大革命”前安徽省委的工作,成績是主要的。全省絕大多數(shù)黨員和干部是好的和比較好的,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宣布:省委報經中央同意,撤銷“文化大革命”中對原省委15名常委和5名省級領導干部的專案審查報告,推倒強加給李葆華等省委領導人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錯誤結論和一切誣蔑不實之詞,恢復他們的名譽。
在平反冤假錯案的同時,省委抓緊落實干部政策的工作。對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由于冤假錯案失去工作或工作安排不當?shù)娜藛T,分別依照政策給予安排或調整工作;已到退休年齡的,按規(guī)定辦理離退休手續(xù);已經去世的,按政策進行撫恤。同時,對干部使用不當?shù)模惨勒照?,根?jù)實際情況,進行工作調整。到1978年10月,省委將省委管理的1681名干部調整充實到縣以上黨委領導班子中,并對長期未安排工作或安排不當?shù)?12名老干部重新分配工作。之后,又陸續(xù)進行了多次調整。
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加強黨員教育和干部培訓,促進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及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市、自治區(qū)的報紙予以轉載。由此引發(fā)一場全國性的大討論。
安徽省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在省委領導下,首先從宣傳理論界開始,然后逐步擴大到社會各界、深入基層。對此,在6月召開的安徽省革委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萬里指示要進行深入討論。7月,省哲學學會首次召開真理標準問題理論討論會。8月,省哲學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舉行擴大會議,展開討論。10月,省委宣傳部召開地市委宣傳部長會議,強調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重大意義,明確要求各地要把這場大討論同總結經驗教訓、清理“左”的影響和全面撥亂反正結合起來。省出版局將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文章匯集起來,出版20萬冊向全國發(fā)行。1979年1月和5月,在兩次省委工作會議上,萬里都強調,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進一步發(fā)揚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新長征的道路上,盡量減少盲目性,提高主動性。6月,在地市委宣傳部長會議上,強調要把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推廣到基層。隨后,省委發(fā)出《關于繼續(xù)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切實抓好。8月底至9月初,省委在滁縣地區(qū)召開繼續(xù)深入討論真理標準問題座談會,指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重大的思想路線之爭,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此后,全省的討論進一步廣泛、深入地進行。這場大討論,是思想領域進行的撥亂反正,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提高了對真理標準的認識,增強了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自覺性,端正了思想路線,解放了思想,為更好地執(zhí)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安徽省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與實際工作的撥亂反正緊密結合、同步進行的,既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又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1978年秋種時,肥西縣山南公社有的生產隊悄悄地搞了包產到戶,周圍一些生產隊競相仿效。肥西縣緊靠省城合肥,這很快成了省直機關紛紛議論的熱點問題,有人質問省委要把群眾引導到哪里去。省委常委為此開會專門進行研究,萬里說:“對包產到戶,過去批了十幾年,許多干部批怕了,一講包產到戶就心有余悸,談‘包色變。但是,過去批判過的東西,有的可能是正確的,有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我主張應當讓山南公社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驗。”結果,實踐證明包產到戶比“大呼隆”好,生產發(fā)展、糧食增產、群眾擁護。在省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各種形式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安徽農村像雨后春筍一樣涌現(xiàn)出來,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面貌。
在開展真理標準討論的同時,省委抓緊黨員教育和干部培訓工作。1978年8月,省委轉發(fā)了省委黨校黨委關于黨校第一期工作的總結報告,強調要圍繞新時期的總任務辦學,學習理論,實行整風。到1980年,全省各級黨校已有97%相繼恢復開學,輪訓各級干部11.5萬多人。
從1979年初開始,全省各級黨組織通過舉辦短期輪訓班和小集中等形式,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四項基本原則,學習《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黨的十二大黨章草案等。從1979年到1982年,全省平均每年輪訓黨員122萬多人次,占黨員總數(shù)的80%左右。不少基層黨組織建立了“三會一課”、黨員聯(lián)系群眾、黨員匯報思想等制度,加強了對黨員的經常性教育。
提出以生產為中心,實行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推動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黨在極“左”思想影響下,將“階級斗爭為綱”、路線斗爭為綱作為指導思想,在實際工作中以政治為中心,用政治決定一切、沖擊一切。誰要主張抓生產,就會被扣上“唯生產力論”“以生產壓革命”之類的政治帽子。導致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粉碎“四人幫”后,全國還在繼續(xù)搞“以階級斗爭為綱”“抓綱治國”“農業(yè)學大寨”“大批促大干”等老一套,以致出現(xiàn)兩年的徘徊。
安徽是農業(yè)大省,也是“左”傾錯誤的重災區(qū),農村問題特別嚴重,農民生活特別困難。新到任的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從1977年6月開始,用三四個月時間跑農村、看農民、看農業(yè),把全省大部分地區(qū)都跑到了。當年,“全省28萬多個生產隊,只有10%的生產隊能維持溫飽,67%的生產隊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約占25%”。萬里看到農民的生活水平這么低,吃不飽、穿不暖,住的破破爛爛,感到震驚和痛心。他說:“我這個第一書記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么窮!我不能不問自己,這是什么原因?這能算是社會主義嗎?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問題?為什么農民的積極性都沒有了?”
在1977年11月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萬里即提出:“我們是一個方針——以生產為中心;一個規(guī)定——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guī)定?!痹?978年2月25日召開的全省地市委書記會議上,萬里又明確提出:“農村在農業(yè)生產大忙季節(jié),要以農業(yè)生產為中心。”他指出,“‘四人幫批什么‘唯生產力論,把思想搞亂了”,“農村不以生產為中心,沒有糧食,或者糧食不夠,沒有棉花,或者棉花不夠,大家吃什么?穿什么?這本來是普通的道理,就是被‘四人幫搞亂了”,“一定要以生產為中心,把生產搞上去”。接著,在4月3日召開的全省各地市生產電話會議上,又對“以生產為中心”進行了強調。
對安徽省委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村在農業(yè)生產大忙季節(jié),要以農業(yè)生產為中心”,《人民日報》給予報道,指出:“省委這個正確提法,本來是我們黨歷來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口號?!不帐∥谵r村及時地重提這個口號,是撥亂反正的一個果斷的行動,對搞好春耕生產和加速今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必將起重要的作用?!?/p>
“以生產為中心”,是對“以階級斗爭為綱”“抓綱治國”的公開否定。這一口號一提出,立即就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10個月后,萬里參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作《農業(yè)上需要研究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發(fā)言時,鄭重向中央提出了“在今后若干年內,在農村不搞政治運動,把主要注意力轉到生產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的建議。這對黨中央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無疑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7年10月10日,萬里在回顧這段經歷時說,提出和堅持以生產為中心,“是最重要的撥亂反正”。
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各條戰(zhàn)線實際工作的撥亂反正
鄧小平說過:“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萬里是立了功的?!卑不罩暂^早進行農村改革,是因為萬里來安徽后帶領省委對農村管理體制和農業(yè)政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撥亂反正。
安徽農村的撥亂反正,大體上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突破“農業(yè)學大寨”“普及大寨縣”的框框,從安徽農村實際出發(fā),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經濟政策。1977年11月,省委在深入調查研究、反復征求意見之后召開農村工作會議,制定了《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guī)定》(簡稱“六條規(guī)定”)。“六條規(guī)定”沖破“農業(yè)學大寨”“大批促大干”“普及大寨縣”“向大隊核算過渡”等不切實際的“左”的提法,強調保護和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減輕生產隊和社員的負擔、分配要兌現(xiàn)、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正當?shù)募彝ジ睒I(yè);提出根據(jù)不同的農活,生產隊可以組織臨時的或固定的作業(yè)組,并定任務、定質量、定時間、定工分,只需個別人去做的農活,也可以責任到人等。這些規(guī)定,盡管從現(xiàn)在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但在當時,不僅是對農村迫切需要解決、卻又長期難以解決的經濟政策進行的撥亂反正,而且也是政治思想的解放。
第二階段,突破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不許包產到戶”的框框,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夏秋,安徽遇到特大旱災,省委決定借地度荒,搞好秋種,結果誘發(fā)了“包產到戶”。在萬里主持下,省委決定把自發(fā)地搞了包產到戶的肥西縣山南公社確定為包產到戶的試點。萬里兩次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萬里去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考察時,對他們悄悄搞起來的“瞞上不瞞下”的包干到戶加以鼓勵。當時,“包產到戶”已被批判十幾年,人們心有余悸、顧慮重重;中央紅頭文件上依然清楚地寫著:“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許包產到戶?!?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張浩來信”和編者按,在按語中聲稱,“已經出現(xiàn)‘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當“正確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在這樣巨大的壓力面前,萬里帶領省委堅定不移地進行撥亂反正、堅決支持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等責任制,不僅向全省各地發(fā)出了穩(wěn)定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八條緊急《代電》,還親自趕往各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穩(wěn)定情緒的工作。包產到戶和大包干等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實行,使糧食大幅增產,大批貧窮的生產隊一年翻身,有不少一季就翻身。長期使人們焦慮的農業(yè)生產,在很短時間里蓬勃發(fā)展起來。1980年1月,省委召開全省農業(yè)會議,及時總結推行各種形式生產責任制的經驗,對肥西縣實行農業(yè)包產到戶、鳳陽縣實行農業(yè)大包干的經驗作了充分肯定。萬里指出: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的前提下,不論哪種形式的責任制,只要有利于充分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發(fā)展生產、符合群眾的意愿、得到群眾擁護,就應當允許試行,鼓勵和支持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大膽探索。
第三階段,突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框框,堅決實行和進一步完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過去有一種長期困擾人們的錯誤觀念,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越大越好。實際上人民公社體制嚴重脫離農村實際,從一開始建立就暴露出諸多弊端,加上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造成了連續(xù)三年的嚴重困難,以致出現(xiàn)嚴重的“餓、病、逃、荒、死”情況。此后,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管理上瞎指揮、生產上“大呼隆”、分配上“大鍋飯”,把農民的積極性打擊完了,農業(yè)生產長期成為“老大難”。但是,正當安徽從實際出發(fā)、勇敢地進行撥亂反正時,責難反對聲音也不小。1980年春在國家農委召開的會議上,安徽省委推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問題引發(fā)了關于包產到戶是姓“社”還是姓“資”的激烈爭論。農委機關雜志《農村工作通訊》2月刊發(fā)表《分田單干必須糾正》一文,對安徽包產到戶大加抨擊,指責這是方向、道路問題。
正在這節(jié)骨眼上,3月,萬里被調離安徽到中央工作,安徽省內出現(xiàn)一次全省性的爭論,有的領導對包產到戶、大包干大加斥責,不許搞。這在全省引起了較大的混亂。有的干部本來就心有余悸,這時更加無所適從,干脆撒手不管。群眾十分不滿,說:“中央三句話,省里在打岔,縣里在打壩,公社干部害怕,大隊干部挨罵,群眾急得發(fā)炸?!本驮谶@關鍵時刻,5月31日,鄧小平講話了。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shù)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P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shù)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边@無疑是對安徽搞包產到戶、大包干、實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莫大支持和鼓舞。接著,9月中央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lián)系群眾,發(fā)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措施”,“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初步為包產到戶定了性。1982年1月,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1號文件形式發(fā)出的農村工作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yè)承包聯(lián)產計酬,聯(lián)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边@是中央以文件形式毫不含糊地給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正了名。
安徽省委對農村的撥亂反正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歷程,困難很大,成效也大,意義更大。后來,萬里總結說:“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不是個小變化,而是個大變化,體制的變化,時代的變化。”
農村的撥亂反正、進行改革沖破重重阻力,一步一步獲得成功。省委以此為突破口,對工業(yè)、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的實際工作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對經濟政策、知識分子政策、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落實。實際工作中的撥亂反正,為各項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萬里帶領下,安徽的撥亂反正,經歷了不尋常的歷程,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
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前奏和先導,為改革開放和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全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曾說過,有兩個省帶頭撥亂反正、進行改革,“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xiāng);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里主持。我們就是根據(jù)這兩個省積累的經驗,制定了關于改革的方針政策”。
1984年12月22日,在中共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上,黃璜代表第三屆省委向大會所作的題為《堅持改革,團結奮斗,加速安徽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的報告中指出:“1977年6月,中央解決了安徽省委領導問題。省委在萬里主持下,為肅清十年內亂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迅速扭轉了當時的混亂局面,使安徽的工作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如中央領導所說的,安徽的工作不存在兩年徘徊的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指引下,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勝利?!薄澳壳叭≌?、經濟形勢很好,是安徽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边@是對萬里帶領安徽黨組織進行的撥亂反正所作出的恰如其分的評價。
(責任編輯:吳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