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兩河流域千年圣城尼普爾

      2016-12-27 12:54:44魯良快
      大眾考古 2016年5期
      關鍵詞:蘇美爾泥板兩河

      文 圖/魯良快

      兩河流域千年圣城尼普爾

      文 圖/魯良快

      尼普爾(Nippur)是兩河流域的圣城,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處于兩河流域宗教中心的位置,并且隨著統(tǒng)治群體的變更,相繼成為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宗教祭祀場所。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及擴張,尼普爾城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于地下達一千多年。

      尼普爾古城位置

      工業(yè)革命以后,西方國家在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下,走出既有地域,開始在西亞、北非、中亞等地擴張勢力。進入埃及、兩河流域的西方人,在不斷的接觸探索中發(fā)現,這些地區(qū)居然存在著他們從未想象到的遠古文明,在漫漫黃沙之下埋藏著無以計數的古代遺跡和文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文明和西方基督文明的源頭存在著巨大聯系,甚至西方文明可能是從兩河文明延續(xù)下來的,《圣經》可能深深地受到了兩河流域早期文學作品的影響。為了追尋自身文明的根源,探究這些文明的奧秘,為了搶奪地下寶物,西亞北非考古從無到有,從少數業(yè)余愛好者探索到各國派出眾多專業(yè)考古隊。數十年間,考古活動便已經遍布整個地區(qū)。19世紀末,沉睡千年的尼普爾城亦重見天日,向世人述說那段輝煌的歷史。毫無疑問,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美國考古學家們孜孜不倦的努力。

      長盛不衰的圣城

      “尼普爾”在蘇美爾語中被稱為EN.LIL2ki,意為“恩利勒神的土地”,由此亦可看出這座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尼普爾城位于兩河流域下游,靠近底格里斯河,是兩河流域南部蘇美爾地區(qū)與阿卡德地區(qū)的分界線。其具體位置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100多公里處、巴格達與巴士拉之間。這一重要的古代遺址,因為數千年的不斷變遷及風沙的掩埋,到今日形成了一個高約18米,長約1000米的巨大沙丘。

      尼普爾是古代兩河流域延續(xù)時間最長久的城市,它并沒有像烏爾、烏魯克、拉爾薩等其他重要城市那樣曇花一現,隨著王朝的更替而衰落,相反它長盛不衰,一直延續(xù)。其歷史開始于史前的歐貝德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300年),結束于伊斯蘭時期(約公元800年),持續(xù)近60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尼普爾只有在古巴比倫和加喜特巴比倫兩個王朝滅亡后的幾百年里被統(tǒng)治階級暫時拋棄,自生自滅。

      從最早的文獻記載來看,尼普爾自建城后其宗教地位便高于政治地位。尼普爾一直是蘇美爾人的宗教中心,即使在阿卡德人統(tǒng)治下也是極少數的整個兩河流域的宗教中心之一。在政治方面,它從來都沒有成為過政治首都,頂多是地區(qū)性政治中心。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尼普爾逃脫了別的地區(qū)戰(zhàn)爭不斷、興衰無常的命運,在無數的大小戰(zhàn)爭中幸免于難。盡管不是政治中心,尼普爾在兩河流域的政治中卻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每當新的霸主在戰(zhàn)爭或者政治斗爭中為取得勝利時,都要前往尼普爾的主神廟——兩河流域最主要的神恩利勒(Enlil)的神廟——埃庫爾廟(Ekur),尋求認可,從而取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作為交換,霸主們向恩利勒神供奉祭祀,將在戰(zhàn)爭中獲取的土地、寶石、金屬等作為禮物贈送給城市和神廟。戰(zhàn)爭勝利后,他們還將戰(zhàn)利品,例如戰(zhàn)俘等送到尼普爾,作為給予恩利勒神和城市中別的神的禮物。最重要的是,國王們會精心為城市修建或者重建神廟、公共行政建筑、防御性城墻、運河等。在古巴比倫王朝時期(公元前1894~前1595年)及其之后,古巴比倫王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們極大地抬高了民族神——馬爾杜克神的地位,使其成為了兩河流域南部最重要的神。盡管如此,在這個時期,國王們仍然前往尼普爾,以獲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

      早王朝第三階段(約公元前2600~2340年),一名商人為伊南娜女神制作的圖文泥板,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

      尼普爾的長壽得益于兩河流域宗教傳統(tǒng)的經久不衰,這一結論通過發(fā)掘研究城市中另一處重要神廟——戰(zhàn)爭與生育女神伊南娜(Inanna)的神廟可以得到充分論證。早在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時期(約公元前3100年),尼普爾城中的伊南娜神廟便開始存在,其繁榮一直延續(xù)到了巴比倫文明滅亡之后的幾百年、公元1世紀的波斯統(tǒng)治時期。并且在最后發(fā)展時期與新的文明(波斯王朝、塞琉西王朝、帕提亞王朝)的宗教相互融合,獲得新的生命?;浇坍a生之后,這里又成為了其早期宗教場所之一。在薩珊波斯時期(約公元4~7世紀),兩河流域宗教的種種特征逐漸褪去,但是部分建筑、醫(yī)學、肖像、巫術,甚至口頭傳統(tǒng)得到了間接保存。在地理范圍上也突破了現在的伊拉克地區(qū),到達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地域。

      關于尼普爾特殊地位的緣起,我們今人已無從得知。但是通過對古語言、地貌等的研究,我們猜測可能和尼普爾的特殊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它剛好位于兩河流域不同民族和語言的交界地帶。南部為蘇美爾人,北部為阿卡德人。當南北雙方出現沖突和矛盾時,尼普爾可能充當中間人、仲裁者的角色。通過分析蘇美爾早王朝第三階段(約公元前2600~前2340年)的資料,我們發(fā)現位于尼普爾西南45公里的重要城市舒如帕克(Shuruppak),有超過95%的書吏擁有蘇美爾語名字,剩下的為阿卡德語名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于尼普爾西北12公里的阿布薩拉比卡(Abu Salabikh),出土于此的各種文獻的語言,在數量上,基本是阿卡德語與蘇美爾語等同,分別占到一半。但是在那些直接為政治服務,準備政治性文檔的書吏中,蘇美爾語名字卻高達80%。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斷,在兩河流域進入統(tǒng)一文明之前的尼普爾北部地區(qū),盡管阿卡德語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但是在行政方面蘇美爾語仍然占據著絕對性的支配地位?;蛟S因為尼普爾與蘇美爾文明的密切聯系性,它的情況應該與舒如帕克差不多,蘇美爾語占絕對的數量。

      中巴比倫時期的醫(yī)學泥板,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尼普爾的整個社會牢牢掌控在少數家族勢力手中。這種家族在當地的經濟、政治、宗教等領域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不會隨著國家的滅亡而勢力衰退,影響減弱,更不容易滅亡。相反,他們能夠將在戰(zhàn)爭與政治斗爭中打得支離破碎的城市重新組織起來,延續(xù)它的生命。在兩河流域歷史上,這種家族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12年)。到目前為止,兩河流域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泥板文獻資料最多的當屬這一時期,通過大量行政文檔的分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Ur-me-me家族成員是伊南娜神廟的管理者,有的成員是尼普爾的恩西(ensi,古代兩河流域城市最高統(tǒng)治者),還有人在恩利勒的埃庫爾神廟中擔任重要職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卡德王朝晚期和伊新王朝早期都有文獻顯示,這個家族成員管理著伊南娜神廟。也就是說,隨著王朝的更替和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的興替,這個家族依然控制著伊南娜神廟。

      神廟有時候也受到王室或者國王派來的監(jiān)督人員的監(jiān)察。例如在阿卡德帝國(約公元前2334年)的時候,王室代表密切控制著伊南娜神廟和寧努爾塔神廟。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伊南娜神廟的管理者還要向王室監(jiān)督人員匯報神廟的財政等情況。

      美國對尼普爾一個世紀的考古

      尼普爾城成為考古學家的焦點始于1889年。眼望著英法德等國家在西亞挖掘出珍貴的文物,新崛起的美國急切渴望加入到西亞的考古活動中,在這一新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首次發(fā)掘現大量楔形文字泥板

      1884年,一個由沃德(W.H.Ward)、斯蒂雷特(J.R.S.Sterrett)和海涅斯(J.H.Haynes)組成的考察團對兩河流域古代遺址進行詳細考察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決定將發(fā)掘重點放在南方地區(qū)(因為北方亞述地區(qū),英法兩國有著長期的考古活動)。賓夕法尼亞大學根據這次考察結果,決定將努法爾(Nuffar)(即古代的尼普爾)作為首個西亞考古的對象。事實證明,自從選擇尼普爾那天起,美國人就抱了一塊大金磚。1888年考古隊成立,6月23日從紐約出發(fā),這標志著美國參與西亞考古的開始。這支考古隊由彼德斯(J.P.Peters)擔任隊長,賓夕法尼亞大學亞述學家希普萊希特(H.V.Hilprecht)教授任碑銘學家,成員有海涅斯等。發(fā)掘經費由銀行家克拉克(E.W.Clark)贊助。

      此次發(fā)掘雖然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最終還是首戰(zhàn)大捷,發(fā)現了恩利勒神廟及塔廟基座,出土超過5萬塊楔形文字泥板。這批泥板記載了非常重要的文學、歷史、蘇美爾語語法和經濟事務。到目前為止,兩河流域考古發(fā)現的文學作品中,超過80%的作品都出土于尼普爾,這其中包括早期版本的洪水故事、《吉爾伽美什》部分殘篇和許多別的作品。這些蘇美爾語作品,加上無價的詞典性質的文獻和雙語(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文檔,讓后世學者能夠破譯并且理解蘇美爾語及其使用者蘇美爾人。在歷史文獻方面,大量的來自各個歷史時期的王室銘文對于我們構建歷史框架,豐富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大約存在于公元前1600~前1225年間的加喜特王朝,目前我們對這個王朝的知識有超過80%都是源自尼普爾文獻。此外,阿黑門尼德王朝數王統(tǒng)治下有一個重要商人家族——穆拉舒(Murashu),從文獻看這個家族控制著廣大的商業(yè)和農業(yè)利益。這些豐富的考古成果,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古代文明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19世紀末,西亞地區(qū)的考古處于現代科學考古黎明前的黑暗階段,不可避免地打上一些野蠻挖掘的痕跡。例如海涅斯在1893年4月至1896年2月,獨自一人在這里挖掘。但他本人不是亞述學家,也不是職業(yè)考古學家。他唯一的目的便是“挖寶”,因此不惜破壞地層,丟棄小型物件等,對遺址的破壞極為嚴重,受到后世考古學家們的猛烈批評。

      恩利勒神的宗教祭祀場所——埃庫爾神廟的塔廟基座廢墟(上面的建筑物是19世紀末賓夕法尼亞大學大學考古隊為保障安全而修建的駐地)

      用雪花石膏制作的刻有楔形文字證言的石碗,蘇美爾早王朝時期,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古巴比倫時期的文學泥板,收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古巴比倫時期的圓形詞典泥板,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博物館

      古巴比倫時期的詞典六棱柱,收藏于黎巴嫩貝魯特國家博物館

      歷時四十余年的再發(fā)掘

      1900年,尼普爾考古活動暫時停止,進入對過去十多年成果的整理階段。之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相繼爆發(fā),對于中東的考古活動,美國人雖然希望能夠再次啟動,但是一直不能成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政治經濟強國,國內國際各種條件相當完備。1948年,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再次前往尼普爾。盡管20世紀20年代以來,因為沙丘不斷累積已經徹底掩蓋了遺址,導致發(fā)掘的成本和困難都大大增加,但最后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次既定目標是確定上一次考古發(fā)掘出來的各種器物的考古學背景,尤其是楔形文字泥板的文字、內容、時代背景。

      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考古現場

      尼普爾城重要機構位置

      巴比倫時期的數學泥板,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巴比倫時期的泥板文書,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蘇美爾早王朝時期的泥板文書臨摹,內容尚未破譯,收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博物館

      1952年,賓夕法尼亞大學退出聯合考古隊,美國東方研究學會(ASOR)接替了相關工作,直到1962年。之后,芝加哥大學一直堅持,直到1991年冬天因為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被迫中止,返回美國。

      發(fā)掘泥板丘

      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整個考古活動分為19季。第一季是1948~1952年,主要發(fā)掘區(qū)域在塔廟基座及其附近的泥板丘(Tablet Hill)。泥板丘,又叫書吏區(qū)(The Scribal Quarter),因前期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考古發(fā)現,有可能所有的書吏都居住在這個區(qū)域而得名。盡管許多重要的泥板都出土于這個區(qū)域,但是賓大考古報告顯示整個尼普爾的文獻大部分出土于遺址的最南邊。最新的挖掘也顯示在尼普爾分布著大大小小超過一百個神廟和政府部門、私人商業(yè)機構,因此楔形文字泥板在整個遺址區(qū)域內都有所發(fā)現。但是,到目前為止,包括早期洪水故事等在內的蘇美爾文學作品基本上全部出自泥板丘。在這一區(qū)域發(fā)掘出土的陶器,時間跨度上從阿卡德時期到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約從公元前2334年至公元前331年)從未斷絕,其時間上的連貫性,使其成為了兩河流域陶器與時代發(fā)展的參照標尺。

      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文學泥板,收藏于耶魯大學巴比倫收藏館

      在伊南娜神廟地基中發(fā)現的微型銅像,高30厘米。有學者推測銅像可能是烏爾第三王朝的創(chuàng)始者烏爾納穆或者他的兒子、繼承人舒勒吉。

      阿卡德時期的泥板印章,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博物館

      阿卡德時期的泥板印章

      發(fā)掘神廟建筑群

      在泥板丘發(fā)掘的同時,考古隊在遺址的東部也開始了工作。在這里發(fā)現了一個尚不能確定主神身份的神廟,命名為“北廟”(North Temple)。同時還發(fā)現了兩河流域戰(zhàn)爭與性愛女神伊南娜的神廟。在1953年到1962年這十年間,考古隊集中全力在這一區(qū)域工作,發(fā)現了17座神廟建筑,時間跨度從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時期(約公元前3100年)到波斯時期(約公元100年)。考古顯示,當別的神廟仍然用未經烘烤的泥磚修建的時候,伊南娜神廟卻被推翻,然后修建全新的、更大的、更加精致的神廟建筑。在這里,發(fā)現了大量的器物,包括雕像、石碗、浮雕、印章和陶器,其中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200年的器物序列完整。

      收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的中巴比倫時期的王室物品

      長石寶石

      象牙按鈕狀物

      瑪瑙寶石

      天青石王室證物

      埃庫爾神廟基座的再發(fā)掘

      1964年,在取得伊拉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芝加哥大學獨自在尼普爾堅持工作。他們認為,塔廟基座是尼普爾最為重要的獨立建筑,因此應當作為重點研究。1964年至1967年他們重新發(fā)掘了19世紀9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發(fā)掘過的波斯時期的要塞。本來想接著拆除這部分,從而使塔廟基座周圍蘇美爾時期的地層能夠完全暴露出來。但是當要塞的考古工作完成后,因為伊拉克政府當局認為擁有極大的旅游開發(fā)價值,便阻止了進一步的發(fā)掘工作。此后五年,尼普爾的考古活動完全中斷,直到1972年才再次開始。

      這一次,在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吉布松(M.Gibson)教授主持下開啟了新的項目,他們不僅僅重視這座城市的宗教職能,而且關注它的政府行政與私人相關內容。為了弄清楚尼普爾的建城史、城市各部分功能及城市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考古隊擴大了發(fā)掘面積,進入了之前從未涉及到的地域。并且希望能夠借助新的考古成果,理清兩河流域歷史發(fā)展脈絡,探究薩珊波斯和伊斯蘭時期的歷史。在方法上,這次考古活動將考古學與碑銘學相結合,力圖在古代尼普爾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方面有所作為。同時,引進最新考古技術和理論方法,記錄、分析各種數據和材料。時至今日,這些方法和理論已經在整個中東地區(qū)全面施用,不僅僅局限于伊拉克地區(qū)。

      伊拉克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直處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控制之下,后來受到英國的實際控制,到1932年才得以完全獨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時期,漢姆迪·貝伊(Hamby Bey)留學西方回到帝國之后任國家博物館館長,進行改革,于1884年主持修訂了帝國首部文物管理法,此后逐漸完善落實,從而使整個帝國范圍內的考古活動得以在政府知情、認可的情況下開展進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盜墓對文物的破壞。因為兩河流域地區(qū)政治和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所以此時進行的考古活動必須征得伊拉克政府同意,并且接受政府派遣人員的監(jiān)督。

      西部發(fā)掘——神廟與面包房

      為了實施新的項目計劃,吉布松教授放棄了富有宗教色彩的東部土丘,轉而在從未被開墾過的西部展開工作。工作開始不久,便發(fā)現了一座規(guī)模巨大而又極為重要的神廟(祭祀主神尚無法確定)。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因為風沙不斷地移動、覆蓋,發(fā)掘工作進行得極為艱難,每次僅能發(fā)掘暴露出極少部分。這座神廟最早可能追溯到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其重要性估計能夠與伊南娜神廟相匹敵。在西部土丘的最南端,又意外地發(fā)現了大批加喜特時期的行政管理泥板和一個破壞嚴重的宮殿。從出土于宮殿中的泥板文獻來看,這個宮殿是位于巴格達附近的加喜特王朝王室宮殿的一部分。通過對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次在尼普爾考古時所得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確切的知道這個行省和城市的行政中心從阿卡德時期到亞述帝國時期(約公元前2334~前625年)一直都位于這里。部分王室行政中心在這里的事實完美地解釋了為什么賓夕法尼亞大學在第一次考古發(fā)掘時能夠發(fā)現那么多的泥板文獻。

      公元前16世紀繪制的尼普爾地圖,與現代考古發(fā)掘呈現的細節(jié)基本一致

      在加喜特宮殿之下,是古巴比倫時期一個面包烘焙師的房子,房子的前半部分作為工作室和銷售店鋪,外面用于烘烤面包和肉類。從房子里面出土的文獻來看,這家面包師主要是為政府、神廟服務,偶爾為重要個人服務。在房屋內部,發(fā)現了許多與烘焙相關的工具放在原本的位置,例如陶器、烤爐、磨制工具等,當然也包括楔形文字泥板。從地面上的碎片分析,居住者應該是在匆忙之下離開的,并且期望很快就能回來,但是事與愿違,他們再也沒有回到過這里。隨著歲月的流逝,黃沙淹沒了這些手工工具,雨水侵蝕了墻壁,直至最后倒塌。但是,這富有戲劇性的突然放棄卻給了后人清晰而又完整的證據去填補完善同時期類似受到破壞的遺址的信息。古巴比倫王朝第七任國王薩姆蘇伊魯納(Samsuiluna,公元前1749~前1712年)統(tǒng)治期間,巴比倫地區(qū)別的遺址(例如烏爾、拉伽什、伊新)都存在著相似的文獻記載突然中斷的情況,只有那些靠近河流西岸的城市(例如巴比倫、基什、西帕爾等)持續(xù)使用著自身的年表。結合考古證據,考古學家分析或許在當時出現了普遍性的環(huán)境危機,從而導致城市的破壞和遺棄,致使這些城市的年表徹底中斷。有可能是幼發(fā)拉底河主河道的改變造成的。

      南部發(fā)掘——加喜特時期古地圖

      在巴比倫中心地帶遭遇災難后,風沙掩蓋了這個廢墟,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加喜特王朝將灌溉水源再次引入到這一地區(qū)。我們猜測在加喜特人重建尼普爾和別的城市之前,為了識別各個城市,肯定做過類似現代考古這樣的工作。只有這樣,加喜特人才有可能在廢棄一百多年之后的各個沙丘下確定伊南娜神廟、北廟和其他建筑的具體結構與樣式。加喜特人對這座至高無上的圣城的重建規(guī)模之大而又如此注重細節(jié),可以說是在刻意全面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包括已經死亡了的語言和文字。

      1975年,考古工作開始在城市的最南端展開。通過現代航拍技術,可以發(fā)現一條脊椎狀的沙丘,聯系之前賓夕法尼亞大學發(fā)現的加喜特時期的尼普爾地圖,基本可以斷定這條沙丘便是地圖上所標注出來的城墻。在古地圖上,除了標注出城市南部城墻的位置,還顯示了尺寸,同時也標注了塔廟基座(ziggurat)、恩利勒神廟、穿河而過的人工運河和眾多城門。通過對脊椎狀沙丘的橫向發(fā)掘,發(fā)現城墻超過14米厚,與地圖顯示基本吻合。但是,由于加喜特書吏在制作地圖時的錯誤,致使地圖與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誤差。例如,如果處于東部的恩利勒神廟與西南角落相連接,那么許多別的特征就錯誤了。如果幼發(fā)拉底河與考古發(fā)掘發(fā)現的穿過城市的運河重疊,那么別的特征又有錯誤了。盡管不能完全對應,但是在細節(jié)上還是非常相似的。通過考古發(fā)現了加喜特時期的運河,位置大概與古地圖上的一致。在西北的一條長探溝4米深的地方,發(fā)現了數千個裝有呈綠色狀泥土的加喜特時期陶質容器。經土壤專家分析,陶器中的泥土顏色是由于在水中浸泡的緣故。古地圖上,這一區(qū)域也是一個河溝,其作用應該是保護城市,類似護城河。同時,兼有供給城市用水的功能??傊Y合現代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和語言學方面的證據,可以得出結論,這份古地圖應該標注的是整個城市,而不僅僅是部分地域。

      ziggurat,是指古代兩河流域城市內部統(tǒng)治者為了顯示對神的尊敬而修建的神廟建筑。自亞述學開始進入中國以來,國內學術界將“ziggurat”翻譯為“塔廟”。但現代考古發(fā)現的基本都是塔廟基址,是仍然高出地面的部分。鑒于塔廟主要指的是在此基座之上的神廟建筑部分,因此稱之為“塔廟基座”。

      疑為古拉神廟遺址中發(fā)現的呈痛苦狀的人物小雕像

      杜爾·庫里加爾祖 現代名稱為阿卡爾·庫夫(Aqar Quf),屬于伊拉克共和國巴比倫行省的地方城市,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部約30千米,底格里斯河與迪亞拉河交界處。

      一座神廟的主神猜測

      1989年,考古工作再次回到了70年代發(fā)現的不知道祭祀主神的神廟區(qū),此時遺址已經被黃沙所深埋。這一次,首先是在神廟的西南部展開了相當大范圍的工作,發(fā)現了薩珊波斯和伊斯蘭時期的遺址。正是這一重大發(fā)現,使得對尼普爾最后兩個時期的系統(tǒng)性研究得以實現。同時這一次的工作也使得對蘇美爾早王朝時期到阿卡德時期過渡階段的認識得到了糾正和補充。

      1990年冬天,在神廟上的工作正式開啟,并沒有對神廟各個階段的遺址都進行揭露,不過就在有限的發(fā)掘下,考古學家大膽猜測新巴比倫時期神廟規(guī)模大約長100米,寬40米。此外,雖然公元前7世紀和加喜特時期(公元前13世紀)的神廟只剩下了建筑的底部殘余,但卻發(fā)現了足夠的手工業(yè)制品,這對于確定神廟祭祀對象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地板上和墻體下面,發(fā)現了幾個狗型雕塑和痛苦狀的人類雕塑碎片,例如一個人把手放在胃上,另一人一只手捂著胃一只手抱著頭。狗是醫(yī)藥女神古拉的特殊代表,因此盡管在尼普爾出土的泥板中很少提到古拉神廟,但是我們有理由猜測這便是她的神廟。此外,在一個天青石小型圓盤的殘片上寫著“a-na dgu-la”(蘇美爾語,意為“給予古拉神”)。伊拉克學者穆什塔法(M.A. Mustafa)在杜爾·庫里加爾祖(Dur Kurigalzu)附近加喜特時期的土丘中發(fā)現過許多相似的雕像,而其中部分雕像是古拉的祈禱者。這兩個方面的證據進一步證實了這個猜測。

      自1973年開始在這個神廟發(fā)掘以來,鑒于它的面積之大,學者一直猜測它的主神是在尼普爾僅次于恩利勒的第二重要的神——寧努爾塔。事實上,自古巴比倫以來,古拉女神都是寧努爾塔的妻子。在伊新,主神古拉的神廟中有一部分為寧努爾塔所有。因此有可能在尼普爾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古拉神廟是寧努爾塔神廟的一部分。

      1991年冬天,本來打算一層一層地繼續(xù)挖掘,直到最早的地層。同時希望除了神廟建筑本身之外,還能夠探究周邊,甚至通過分析土壤、植物遺存、動物遺存,探究當時的歷史地理狀況。但是因為海灣戰(zhàn)爭的爆發(fā),致使古拉神廟的進一步挖掘工作被迫停止,其他所有工作也無法進行了。

      研究仍在繼續(xù)

      自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整個兩河流域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近年更有極端組織大肆殘害無辜人群,毀壞古城古物。因此世界各國在這一地區(qū)的考古工作不得不被迫停止,但是學者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探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家、亞述學家、碑銘學家們自撤出伊拉克,停止對尼普爾的考古發(fā)掘之后,一直進行著資料的整理研究工作,而且堅持發(fā)布考古報告,向學界介紹最新的工作進展,為以后繼續(xù)在尼普爾考古工作做著準備。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以后進一步的成果。同時,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亞述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始人林志純教授更是期待有朝一日我們中國的考古隊能夠進入兩河流域地區(qū),與國際同行一道,發(fā)掘探索人類最早的偉大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研究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蘇美爾泥板兩河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運河功能探析
      阿馬爾那泥板的涅槃重生之旅
      大眾考古(2021年7期)2021-01-16 01:06:50
      拍塊泥板做浮雕
      少兒美術(2020年3期)2020-12-06 07:32:48
      泥板的疊加、拼合、包裹與刻線
      少兒美術(2020年1期)2020-12-06 06:56:22
      淺談泥板成型工藝在陶藝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思考
      陶瓷研究(2019年4期)2019-06-24 05:55:58
      《拉格什王表》譯注
      古代文明(2017年3期)2017-07-07 07:59:04
      “一江兩河”區(qū)域青稞氮肥推薦指標體系研究
      西藏科技(2016年9期)2016-09-26 12:21:35
      蘇美爾文明的啟示
      兩河流域早王朝時期作為地理概念的“蘇美爾”
      蘇美爾神廟建筑儀式探析
      ——以古迪亞滾筒銘文A和B為例
      古代文明(2014年4期)2014-10-13 00:02:44
      平江县| 巴楚县| 大新县| 通化县| 高邮市| 凤冈县| 康保县| 淮阳县| 镇安县| 嘉荫县| 昆明市| 绥中县| 雷山县| 图木舒克市| 安溪县| 中卫市| 河北区| 和顺县| 浮山县| 承德县| 江北区| 鲜城| 安阳县| 盐源县| 乌什县| 泸水县| 耒阳市| 永城市| 缙云县| 班玛县| 同江市| 高尔夫| 庆安县| 清远市| 青州市| 鄱阳县| 名山县| 简阳市| 仁化县| 綦江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