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清晨,一陣涼風吹開窗戶,灌進屋內(nèi)。
城口縣高望初級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何宜剛打了個激靈,從床上坐了起來。
時針指向2016年9月8日6點30分。
何宜剛伸出雙手,取過褲子往腳上一套,一個翻身就站了起來。
穿戴完畢,何宜剛轉(zhuǎn)身出了門。
守·望
清晨7點,濃濃霧色籠罩著校園。
濃霧間,何宜剛疾步如飛,徑直奔向新操場工地。
為孩子們修建一塊不積水的新操場,一直是何宜剛的夢想。
為此,何宜剛東奔西跑,好不容易爭取到了政策和資金。
如今,新操場終于動工了,卻也給何宜剛增加了一大堆工作——監(jiān)督工程質(zhì)量、排除安全隱患、督促施工進度……
8點剛過,操場工地旁一處堡坎下,何宜剛停住了腳步。
“這個基樁挖得這么深,萬一造成堡坎垮塌,傷著學生怎么辦?”何宜剛越想越擔心,急忙摸出手機,通知施工隊,“請你們立即加固基樁……”
放下電話,何宜剛還不放心:“萬一堡坎在加固前就垮了,怎么辦?”
眼看上學時間就要到了,何宜剛身子一縮,索性蹲在工地旁,提醒靠近堡坎的學生。
整個夏天,何宜剛就這樣在工地和辦公室之間奔忙。
為此,何宜剛欠了一大筆“債”。
“說好今年暑假陪父母和孩子出去旅游,可是整個暑假,他都在工地上忙?!焙我藙偟钠拮永钤魄逭f。
為這事,李云清曾到學校找丈夫“算賬”。
那天,李云清來到校長室,沒看到丈夫,于是搜遍整個校園,終于在工地上找到了他。
彼時,工地上灰塵彌漫。何宜剛滿臉灰塵,褲管一高一低,腳上沾滿稀泥,汗珠順著脖頸流入衣襟……眼前這個看來有些滑稽的男人,竟讓李云清淚眼婆娑。
看到妻子,何宜剛快步迎上來。
“工地才是你的寶——我們家又算什么!明明知道自己心臟有問題,還這么拼命,你要有個三長兩短,我們孤兒寡母怎么活?”李云清怒喝道,語氣里卻充滿愛憐。
“老婆,沒事兒,我身體棒著呢!”何宜剛伸手摟住妻子肩頭。
有那么一兩秒鐘,夫妻倆就這樣依偎著,一同守望著灑滿陽光的校園。
那一刻,李云清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工地,并不是丈夫的寶——學校和校園里的孩子,才是。
師·父
上午8點20分,工程隊到了。
站了近一個小時的“崗”,何宜剛終于松了一口氣。
何宜剛站起身,向辦公室邁開步子。
一路上,何宜剛不斷和孩子們擦肩而過。
“校長好”“何老師好”“何校長早”……清脆響亮的童音,隨著何宜剛的腳步一路響起。
“好、好,同學們好……”何宜剛笑著一一回應(yīng),碰到一兩個熟悉的孩子,還會伸手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
熟悉何宜剛的人都說,何宜剛跟學生在一起時,比陪自己兒子的時候更像一個父親。
對此,王井平深有體會。
2014年至2016年,王井平就讀于高望中學。
和學校里大部分學生一樣,王井平來自農(nóng)村。而和其他同學不同的是,她的家境異常貧寒。
得知王井平的困難后,何宜剛開始頻繁上門“家訪”。
說是“家訪”,何宜剛卻常借機塞錢給王家人;他還找來電工師傅,將王家老化的電線換成了新的。
兩三年下來,何宜剛?cè)o王井平的錢有好幾千元。
正是靠著這些錢,王井平初中三年的生活費有了著落,今年考上了縣職高。
給貧困生塞錢的同時,何宜剛的日子卻過得很緊巴。
何宜剛的妻子李云清下過崗,再就業(yè)后月工資僅1200余元;兒子又正念高三,家里開銷很大。
以前,何宜剛和妻兒長期租房住。直到2014年,他們才貸款30萬元買了套商品房,月供就要1900元,首付還是靠妹妹接濟才湊齊的。
即便如此,何宜剛依然在堅持幫助貧困學生。
在何宜剛的日記本上,記錄了一些他幫助過的人名——王井平、田秋、田瓊……這些人,大部分是學生,也有些是當?shù)刎毨簟?/p>
“何校長到底資助過多少人?”李云清曾不止一次面對這個問題。
李云清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一部分人的名字。至于他到底幫助過多少人、給過多少錢,我真不清楚?!?/p>
9月8日上午9點,悠揚的上課鈴聲,在高望中學久久回蕩。
校長室里,何宜剛一頭扎進文件堆里,繼續(xù)忙活起來。
勵·心
接下來兩個小時,何宜剛填寫了當天的校園巡查日志,完善了新任教師培訓會材料,統(tǒng)計了秋季新生入學情況……
這些事忙完,已經(jīng)11點過。
何宜剛站起身來,來到窗口前,伸了一個懶腰。
窗外,不遠處的綜合教學樓前,一抹亮紅吸引了他的視線。
那是一條藍底紅字的橫幅。
“時時力求上進,事事做到極致,處處追求卓越!”何宜剛默念著橫幅上的文字,轉(zhuǎn)身坐回辦公桌旁,繼續(xù)工作。
環(huán)顧整個高望中學,從教學樓外墻到教學區(qū)走廊,隨處可見這樣的勵志標語、橫幅或是木刻墻飾。
“這是何校長踐行勵志教育的一大舉措?!备咄袑W語文教學組組長李世洪說。
在偏遠山區(qū)長期執(zhí)教,讓何宜剛生出了一個“心結(jié)”。
“偏遠山區(qū)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對未來感到迷茫——而這個問題,傳統(tǒng)課堂教學觸及不到?!焙我藙傉f。
如何解開“心結(jié)”?
何宜剛想到了自己。
何宜剛同樣出身農(nóng)村。但和喜歡上樹下河的小伙伴不同,他從小就愛讀書。
每當眼神在字里行間馳騁時,何宜剛的心靈就成了飽張風帆的航船,在文字之洋里一路航向精神的殿堂;當他面對生活的無奈時,那些從書上看來的名人名言和勵志故事,賦予了何宜剛深邃的精神力量。
正是這種影響,在潛移默化之間磨礪出何宜剛堅韌、自信而熱忱的品質(zhì),最終改寫了他的人生。
而現(xiàn)在,何宜剛希望,能讓孩子們也經(jīng)歷這樣的磨礪。
“我們需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014年寒假前,何宜剛向同事們道出一個計劃——開展勵志教育,通過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引導學生們形成積極、健康、自信的價值取向。
說干就干。很快,一批橫幅就在校園里張掛出來——每一條橫幅上的文字,都是何宜剛精心挑選的勵志名言。
何宜剛又乘勢而上,提出編撰以名人名言、勵志故事和生活技能為主要內(nèi)容的勵志教材。
2014年春季學期開學,來報到的孩子們收到了“開學大禮”——老師們利用寒假編撰的勵志教材。
從此,勵志教材成為高望中學最熱門的學生讀物。
何宜剛還計劃打造一座“心愿屋”和“望遠臺”,讓學生們記錄和展示自己的夢想以及圓夢的心路。
如今,何宜剛親手繪制的“心愿屋”和“望遠臺”規(guī)劃圖已經(jīng)完成。
可是,何宜剛卻沒能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現(xiàn)實。
去·留
為準備教師節(jié)表彰活動和畢業(yè)班工作會,何宜剛忙活了整整一個下午。
傍晚6點放學后,何宜剛到食堂盛了些飯菜,三兩口就吞下了肚。
晚上,住校生還要上晚自習——這意味著,何宜剛還不能下班。
吃過飯,何宜剛回到了辦公室。
其間,他再次和一些師生擦肩而過。
細心者發(fā)現(xiàn),在這個滿面疲憊的男人的嘴唇上,那抹陰冷的紫色更加明顯。
何宜剛患有心臟病,在高望中學早已不是秘密。
然而,何宜剛最近的一次發(fā)病,卻給家人和同事留下了一個揪心的“秘密”。
6天前,何宜剛心臟忽感不適,于是到鎮(zhèn)衛(wèi)生院就診。
“心臟有問題,立即到重慶主城大醫(yī)院檢查?!贬t(yī)生建議。
“現(xiàn)在學校事情一大堆——等到周末,我到縣醫(yī)院看看。”何宜剛回答。
那個周末,何宜剛到縣人民醫(yī)院做了檢查。9月5日,他回到學校,向同事們宣布檢查結(jié)果:一切指標正常。
同事們懸著的心這才算放下。
當時沒人知道,這個“一切正?!钡臋z查結(jié)果,會成為何宜剛生命中最后的秘密。
時針指向晚上9點。
何宜剛摸出電話,叫來教導主任陳昌品,一起到學生宿舍查寢。
30分鐘后,何宜剛讓陳昌品回去休息。
“你不走?”陳昌品問。
“我再和學生們聊聊天?!焙我藙傉f。
陳昌品點點頭,向何宜剛揮了揮手,走出了學生宿舍。
在宿舍明亮的燈光下,何宜剛也笑著揮手作別。
這一別,竟成永訣。
9點45分,何宜剛回到教師宿舍。
此刻,何宜剛接到了妻子電話。
“你周末回家,我做你最喜歡吃的老黃瓜炒青辣子……”李云清溫柔的聲音響起。
10點過,何宜剛給副校長李文才打了電話,又給校辦公室主任鄒興平發(fā)了短信,說的都是工作上的事。
隨后11個小時,何宜剛從人們視線里消失了。
直到9月9日上午,人們發(fā)現(xiàn)何宜剛沒來上班。
一位老師來到教師宿舍,發(fā)現(xiàn)何宜剛已經(jīng)沒有了呼吸。
經(jīng)法醫(yī)檢驗,何宜剛于9日凌晨0點至2點之間去世,死因系勞累過度誘發(fā)心臟病,時年41歲。
9月9日,教師節(jié)前一天,悲慟的哭聲回蕩在高望中學——數(shù)百名群眾涌進校園,送別何宜剛。他們中,有學生家長、高望中學歷屆畢業(yè)生以及何宜剛幫助過的貧困戶……
9月12日,何宜剛的家人和同事,得知了一個讓他們心碎的秘密——
9月5日,何宜剛到縣人民醫(yī)院拿檢查結(jié)果時,醫(yī)生就明確告訴他:“心臟有嚴重問題,必須馬上去重慶主城大醫(yī)院作進一步檢查!”
然而,何宜剛卻向家人和同事隱瞞了病情。
“他為什么這么傻,這么拼命干什么?”消息傳來,人們捶胸頓足。
何宜剛生前的一頁日記,也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日記上,何宜剛留下了這樣的諾言:“曾經(jīng)在黨旗下舉手宣誓,就必須信守承諾。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樂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p>
【記者手記】
最耀目的光華,源自信念
何宜剛僅僅41年的生命,短暫而平凡。
然而,卻沒人能夠否認,這個平凡生命煥發(fā)出了璀璨的光芒。
而“光源”,就是何宜剛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信念。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
這話,我深表贊同。
何宜剛扎根偏遠山區(qū)23年,在農(nóng)村教育第一線戰(zhàn)斗了23年。在這樣一個平淡、艱苦甚至枯燥的崗位上,何宜剛也默默在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堅守了23年——
學校的操場舊了,他怕孩子們碰著磕著,于是想方設(shè)法爭取政策資金修新操場;教師節(jié)表彰的老規(guī)則老辦法不公平,他就頂住壓力破舊立新;看到一些山區(qū)學生家境貧寒、缺乏改變命運的信心,他“軟硬兼施”,既自掏腰包資助貧困生,又通過營造校園文化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在走上學校領(lǐng)導崗位之后,何宜剛還這樣提醒自己:“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樂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正是因為23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何宜剛才能在全校師生和家長們心中留下閃光的印記,也才能在年華遠走、生命消逝后,讓人們長時間為了他而歡喜、為了他而哭泣。
這,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一個合格共產(chǎn)黨員的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