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毛澤東的詩,雄渾壯麗,大氣磅礴,柳亞子先生曾以“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的詩句贊之。古人說:“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泵珴蓶|的詩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相連,特別是對紅軍長征這件重大歷史事件,毛澤東以詩詠之,以詞頌之,讀完后猶如重溫了那段艱苦卓絕、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歷史,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lián)翩。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毛澤東最早的一首長征詩是《十六字令三首》,這三首小令都是詠山,是1934年至1935年間,毛澤東于長征途中在崇山峻嶺中行軍時寫成的,并非一次寫成,也是毛澤東的長征詩中唯一一首跨年度的詩作。
由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10月下旬,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第三道封鎖線。然而面對敵軍重兵逼近,博古、李德等一籌莫展,只是命令部隊硬打硬攻。當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已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1934年12月5日,中央紅軍翻越長征中的第一座大山,位于廣西和湖南交界的老山界。毛澤東登上山頂,放眼望去,群山連綿,主峰直插云海。于是,他詠道:“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主張部隊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第六軍團會合的計劃,繼續(xù)西進,進入貴州。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qū)前進。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央在遵義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確定了紅軍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高山,是紅軍長征中所遇到的困難自然環(huán)境之一,也是紅軍躲避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藏身場所。紅軍翻越了許多大山,例如五嶺山脈的越城嶺,云貴高原的苗嶺、婁山,橫斷山脈中的夾金山、夢筆山、倉德山、打鼓山等,這些山都以奇險著稱。除在第一首原注引用的民謠中提到“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外,其余都沒有注明具體地點。因此,毛澤東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沒有指哪一座具體的山,而是自長征開始后一路上翻山越嶺的整體印象。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把紅軍征戰(zhàn)激烈的場面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蓖ㄟ^詠山,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展露了出來?!吧?,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贝耸自姳扔髦袊伯a黨和紅軍就是天崩地裂后的擎天玉柱。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離開遵義北上。1月29日,紅軍勝利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長江沿線敵情嚴重,不利紅軍渡江,中革軍委電令各軍團轉移到敵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蔣介石令川軍、滇軍向紅軍側擊,并在川南部署兵力合圍紅軍。2月10日,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離開扎西,揮戈東進。2月19日,左縱隊和右縱隊分別在二郎灘和太平渡渡過赤水河。2月14日,紅一軍團前鋒一師一團消滅黔軍王家烈第四團一部,攻占了桐梓縣城。紅軍回師迅速,打亂了蔣介石在黔北的軍事部署。
2月25日凌晨,中革軍委下達作戰(zhàn)命令:沖過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并由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負責指揮一、三軍團及干部團進攻婁山關。彭德懷接受任務后立即命三軍團第十三、第十二團主攻婁山關,采取正面攻擊和兩翼包圍的迂回戰(zhàn)術,再度向婁山關挺進,與敵軍為爭奪關口展開激戰(zhàn)。婁山關一戰(zhàn),是紅軍自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紅三軍團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qū)全殲紅軍的夢想。
28日傍晚時分,毛澤東隨著中央縱隊通過了云海蒼茫的婁山關。此時正值農歷的早春季節(jié),婁山關上寒風呼嘯,松濤陣陣,戰(zhàn)場上硝煙尚未散盡,血跡未干,馬蹄聲急促而凌亂,軍號聲低沉而悲壯。此情此景,毛澤東感慨萬端,吟出了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篇《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上闕寫凌晨的景象,下闕寫傍晚的景象。在霜天殘月的意象描寫中,詩人抒發(fā)了征途寒苦、戰(zhàn)斗曲折的凝重心情。通過殘陽余暉灑滿群山萬壑的壯美景色的描寫,表現(xiàn)了紅軍跨越一切雄關險隘的豪情壯志。又喻遵義會議后,中國革命步入正確軌道,重新邁步向前。
紅旗漫卷西風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边@首《七律·長征》寫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遵義會議后,鑒于川軍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jù)地為戰(zhàn)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9月初,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qū)后,拒絕執(zhí)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并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繼續(xù)北上。中央紅軍翻越岷山,穿過草地,走完了長征最艱苦的行程,即將到達陜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遙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俯視祖國大地,展望中國革命的前景,豪情滿懷,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的宏偉氣魄,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詩的上半闋寫昆侖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昆侖象征祖國,并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國歷史的功過是非。下半闋,詩人倚天長劍,橫裁昆侖,表達了詩人的偉大思想,把改造昆侖的目的化成一幅無限美好的圖景,一個涼熱適宜的太平世界最終會實現(xiàn)。
毛澤東粉碎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企圖后,率紅一方面軍繼續(xù)向陜北根據(jù)地挺進。9月中旬,紅軍進入甘肅南部。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陜北革命根據(jù)地,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中的紅軍。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于東,然后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jīng)?、固原大道?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
面對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澤東一抒胸中情懷,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詠懷之作: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詞既抒發(fā)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此詩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上、下闋均是第一、第二句寫景,第三、第四句言志,情景交織,渾然一體。上下兩闋相對獨立又緊緊相連。上闋寫眼前長征的勝利,抒發(fā)紅軍將士的英勇斗志;下闋進一步聯(lián)想,放眼將來,抒發(fā)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詩人的視角由近及遠,情感由喜悅到高亢、激昂,結構緊密,又不顯擁擠,語言淺近清新,卻又耐人尋味。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寧夏軍閥馬鴻逵、馬鴻賓的騎兵跟了上來,企圖在吳起鎮(zhèn)地區(qū)殲滅中央紅軍。
10月20日,毛澤東和彭德懷等商議,決定給馬家騎兵一個打擊,以防把敵人帶進根據(jù)地。做出的部署是,利用吳起鎮(zhèn)一帶有利地形,深溝設伏,以第三縱隊干部團節(jié)節(jié)阻擊,誘敵深入,以第二縱隊在左翼,第一縱隊在正面,首先消滅馬鴻賓部騎兵團,然后突擊其余敵軍部隊。10月21日早晨,紅軍各部秘密進入?yún)瞧疰?zhèn)以西五里溝口的設伏陣地。當國民黨軍騎兵團進入伏擊圈后,紅軍各部奮勇沖鋒,經(jīng)過激戰(zhàn),擊潰國民黨軍騎兵團。
毛澤東親自在吳起鎮(zhèn)西山督戰(zhàn),但部署好戰(zhàn)斗后,卻把具體指揮事宜全部交給了彭德懷和各縱隊首長處理。毛澤東見彭德懷提槍勒馬,指揮部隊沖殺,威武的英姿猶如一尊戰(zhàn)神,于是詩興大發(fā)。戰(zhàn)斗結束后,毛澤東作《方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吳起鎮(zhèn)戰(zhàn)后,彭德懷與將士們騎著戰(zhàn)馬巡視戰(zhàn)場。當彭德懷看到毛澤東給他的詩作時,當即拿起筆來,把末一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唯我英勇紅軍”,居功而不自傲,心懷將士,展示了一位無產階級大將軍的博大胸懷!
中央紅軍完成了偉大的長征,勝利到達抗日前線的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給全國人民極大的鼓舞。1935年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12月27日,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深刻的分析。會上決定渡過黃河東征。
1936年2月,毛澤東率軍從陜北瓦窯堡出發(fā),渡過黃河進行東征,到華北抗日前線對日作戰(zhàn)。途經(jīng)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時,適逢大雪。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皚皚的塬地展現(xiàn)在毛澤東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fā),欣然提筆,寫下了氣勢磅礴、雄輝豪放的詩篇《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xiàn)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描繪了一幅無比雄偉的江山多嬌圖,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氣象萬千,意境開闊。下闋由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借詠雪抒寫情懷,并引出秦皇漢武等風流人物,縱論歷代英雄志士,抒發(fā)詩人偉大的抱負及胸懷,憧憬祖國的未來。
1945年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贈給柳亞子先生。柳亞子看后,將它稱為“毛潤之沁園春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1945年10月14日,《沁園春·雪》公開發(fā)表于重慶《新民報晚刊》上,引起轟動。蔣介石對陳布雷說:“我看毛澤東野心勃勃,想當?shù)弁?,稱王稱霸,想復古,想倒退。你要趕快組織一批人,寫文章批判他?!标惒祭鬃x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后,感嘆說:“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可稱蓋世之精品?!币粫r間,重慶的騷人墨客紛紛填詞唱和。然而那段時間國內報刊所有發(fā)表的唱和詞,無一出其右者。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真可謂千古絕唱。
題圖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
責任編輯 / 陳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