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爛老板容易辨認:沒愿景、沒擔當、亂發(fā)脾氣、決策反復、搶功勞、管太多……
但好老板長什么樣子?好認嗎?
老板的“好”,包含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他能“把自己該做的做好”。
老板該訂愿景、目標、機制、文化,找到對的人,讓組織自行運轉。
這幾件事,在業(yè)績好時,大家都做得到。業(yè)績不好時,才看得出老板能不能盡到本分。拍桌罵人、推卸責任,只有在這時才會發(fā)生。所以決定要不要跟一個老板,至少跟他度過一段逆境,看他在逆境中是怎樣的人。
第二個層次,是他能“幫助員工發(fā)揮潛力”。
老板不須事必躬親,而是把制度和環(huán)境搞定,然后別“擾民”。無謂的程序、報告、會議,都是擾民!整天開會,誰還有空做事?
這件事,在員工表現好的時候也不難,但當員工持續(xù)做不好時怎么辦?
這就說到好老板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難分辨好、壞老板的層次。
員工持續(xù)做不好,老板還是拍拍肩,給他鼓勵?和顏悅色,讓員工自己摸索?降低目標,讓員工找回自信?
回答這問題,得先想我們到底要從老板身上得到什么。
自然跟老媽、老婆不同。跟家人,我想得到情感的滋潤。跟老板,我想得到職場的成長。這樣想,就讓我在老板面前,要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我要的不是寬容我的朋友,而是幫我進步的教練。我要的不是好好先生,而是美國隊長。我要的不是“好人”,而是“好咖”。我希望當我搞砸時,他能迅速、明確地告訴我。當然,如果能心平氣和,而非歇斯底里,那是最好。
所以好老板的第三個層次,是他能冒著不受歡迎的風險,對員工真誠,特別是當員工做不好的時候,平心靜氣,立即而明確地告訴員工,他哪里做得不夠好,怎么改進,公司可以怎么幫忙。
說這些話當然氣氛會僵,員工會不爽,事后建一個沒有老板的群組抱怨。
但某些員工在抱怨后會反思,想辦法讓自己進步,連帶促成公司的進步。
我曾經碰過這樣的老板,所以也希望自己是這樣的老板。
我的同事都很年輕,但我把他們當大人。也就是,給予對待大人該有的尊重和要求。
我不低估,但也不討好他們。低估和討好的本質一樣,都是沒把他們當大人,假設他們需要另一套標準。
我不要他們影印、跑腿、當跟班、倒咖啡。這些事太簡單了,我可以自己來。我也不打卡、查勤、狂call。如果需要這樣管理,代表我找錯人了。
我給他們困難的工作、付合理的薪水、讀他們寫的每一個報告、回每一封email,然后問很多問題幫他們思考。
我訂出大人的目標。當他們做得好,我會立即、大聲地說。讓其他同事從實例中知道公司的標準。當他們做得不好,我會立即、小聲地說。然后看背后有沒有“結構性原因”,比如說他英文不好,讀不懂公司的英文文件。如果有,用實際的方法,必要時花一些錢,幫他們改善,比如說補助他們去學英文。
當我做得不好,我也希望他們告訴我。
這當然很難。但我平時創(chuàng)造一種氣氛,讓這樣的事比較容易發(fā)生。
真的發(fā)生時,我立即、大聲鼓勵,讓其他同事知道:老板也是人,老板都很累。人累了就會有盲點,適時點醒老板,對公司是有益的!
老板決定我們在辦公室的心情。我們都在找好老板。但其實,好老板也在找我們。所以找到好老板最好的方法,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員工。因為員工越好,老板就越好。而老板越好,員工也會更好。世界一流的公司,都有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但很多公司,仍在惡性循環(huán)中打轉。
也有公司,員工好而老板差。如果你的好,一直無法激發(fā)出老板的好,那就該走人了。我朋友離職,就是這樣。
人生苦短,別浪費時間糾纏。下班后,讓我們找個“好人”。但上班時,找個“好老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