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旭
我們一直都以為,劉禪亡國,是因為他沒有按照諸葛亮“近賢臣,遠小人”的忠告去做,而是反其道而行,“近小人,遠賢臣”。結果導致國破家亡,以至“此間樂,不思蜀”,成為寄人籬下的“安樂公”。
然而,這是我們的看法,劉禪自己肯定不會這樣認為。在“不思蜀”的背后,劉禪于夜深人靜之時,還是會反思一下亡國的教訓的。他怎么也不會想明白,自己嚴格按照諸葛亮“近賢臣,遠小人”的教誨去做,怎么最后還是亡國了呢?
當年劉備白帝托孤,又招來劉禪兄弟,讓他們一定好好對待諸葛亮。在后來的歲月里,劉禪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看在眼里、愛在心中的,他決不會對不住諸葛亮。尤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告訴他要“親賢臣,遠小人”,他更是身體力行。在諸葛亮死了以后,他更是嚴格區(qū)分什么是賢臣,什么是小人。是賢臣,他言聽計從,放心使用;是小人,他堅決防范,絕不重用。但是,為什么國家不僅沒有興盛發(fā)達,沒有實現(xiàn)先帝的遺志,反倒被人家給消滅了呢?
其實,問題恰恰就出在“親賢臣,遠小人”上。在中國,賢人與小人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尤其在一個專制的制度下,賢人和小人常常是要混淆的。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皇帝會說我一定要親小人遠賢人??墒菫槭裁丛趯嶋H操作當中就不一樣了呢?是賢人還是小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那么皇帝當然也有自己的標準了。那就是凡對我忠心耿耿、對我言聽計從、千方百計讓我高興讓我舒服的就是賢人,反之就是小人。為什么中國歷史上很多諍臣都被殺頭呢?因為在皇帝看來,你不是賢臣,你對我不忠心,你老是批評我,讓我不高興,所以殺之何惜!
劉禪身邊有個宦官叫黃皓,這個人很會討劉禪高興,所以取得劉禪的信任,漸掌蜀國大權。其實劉禪寵信黃皓,眾臣是頗有微詞的??墒?,沒有人敢說。有一次,大將姜維對劉禪說黃皓是個小人,奸巧專恣,如果還繼續(xù)重用,肯定將危害國家,請劉禪殺了他。誰知劉禪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對姜維說:“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意思是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在我面前供我驅使的小人物,過去董允討厭他,我就很不滿?,F(xiàn)在你為什么對黃皓也這么介意呢?
姜維明白了,對黃皓不但說不得,說了皇上還要嫉恨你。有皇上撐腰,黃皓能不為所欲為?黃皓如果知道自己在皇帝面前告了他的御狀,將來肯定要找機會陷害你。所以,姜維害怕了,返回洮陽,再也不敢回成都了。
國破家亡之后,劉禪也許會反思自己的,但無論如何他也不會想明白。其實道理非常簡單,諸葛亮告訴他的,只是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其實是一筆糊涂賬。怎樣才算小人?怎樣才算是賢臣?讓我舒服的就是賢臣,讓我不舒服的就是小人。那位大家都反對的黃皓,就讓我舒服,那他就是賢臣。如果對皇帝都不忠心,不為皇帝服務,那算什么東西,要你干什么?
史書中說,當鄧艾聽說黃皓是小人時,就把他抓了起來,要殺了他。但是,“皓賂艾左右,卒以得免。”小人的本事就是大,你不服行嗎?
(摘自《歷史如此這般》中央編譯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