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輝 王洪興
在足球和籃球運動中,有一種戰(zhàn)術叫“無球跑動”。不持球的球員持續(xù)跑位,看似無用,卻往往能達到“創(chuàng)造進攻空間”的目的。隨著改革強軍向縱深推進,種種“無球”矛盾日益凸顯:有的官兵感到有心無位難作為,有的領導慨嘆有責無人難擔當,有的單位埋怨有編無裝難組訓……當此階段性困難之時,最需要發(fā)揚積極主動的“無球跑動”精神。
“文革”期間,鄧小平被打成“黨內第二號走資派”,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即使在被踢出“球場”之際,他仍矢志不渝,除了參加工廠勞動外,還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名著,并堅持每天散步思考中國的發(fā)展問題。在鄧小平女兒毛毛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江西,父親散步時,沉思不語,步伐很快,就這樣一圈一圈地走著??粗肋h那樣認真、永遠那樣沉靜的神情,看著他向前邁出的快速而穩(wěn)健的步伐,我想,就在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隨著前進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確,更加堅定起來。
改革目標越是宏偉,越呼喚“真的猛士”;改革任務越是艱巨,越需要“無球跑動”。對“無球”狀態(tài)最好的回應不是等靠依賴、斥責埋怨,而是要遵循改革的精神、按照改革的方向,創(chuàng)造性、前瞻性、先導性、儲備性地開展工作。像積極搶位的球員一樣,人人爭當改革強軍“主動輪”,堅持沒有位置更要有為、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人才爭先成才,就是最好的“攻防”、最好的“跑位”,就是最大的作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