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翻閱眾多貪腐官員的懺悔錄,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他們貪腐的缺口往往是從第一次未能拒絕發(fā)端的。對領(lǐng)導(dǎo)干部來說,深諳“拒絕”的辯證法,并將之運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就很難被“圍獵”,也不會走向貪腐之路。
什么是“拒絕”的辯證法?陳云同志有過深入解讀。一次在浙江杭州,地方上的同志想給已退休的陳云增加點營養(yǎng),他們清楚陳云不會同意,于是決定來個先斬后奏。中午,在原來一葷一素之外加了一小碗“魚翅”。吃飯時,陳云發(fā)現(xiàn)多了一個小碗,就問那是什么?工作人員回答是魚翅,老人家擺擺手,平和而堅定地說:“不需要,我吃的營養(yǎng)足夠了。”秘書和地方的同志一起做他的工作,但都失敗了。飯后,陳云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說:“太貴了,吃不起呀!”稍后他又說:“今天吃了,哪怕是一點點兒,以后他們就會找借口給我做;這次浪費了,他們就不會給我做第二次了?!本瓦@樣,陳云給工作人員上了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哲學課。
拒絕一次就不會有第二次,一次不拒絕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就是“拒絕”的辯證法?,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人說“下不為例”,這些所謂的“下不為例”,已經(jīng)為“下次為例”打開了突破口。事實證明,只要堅決拒絕,就不會有下例,即使有下例也難以得逞。古代廉吏羊續(xù)懸魚、山濤懸絲、蘇瓊懸瓜、周新懸鵝等,都是對“拒絕”的很好運用。如此一來,既能保持住為官者的廉潔本色,又能防止被別人“圍獵”。
很多人會講,拒絕就是不給別人面子,做到很難。的確如此,那些“圍獵者”極盡吹捧諂媚之語,有的還設(shè)計出一套合理的“包裝”,就等著你“笑納”。一旦抹不開面子接受了,或者搞“下不為例”那一套,自己的防線就會被突破。到頭來,只能是喪失自我,被“圍獵者”步步進逼,乃至走向不歸路。相反,倘若果斷拒絕,看似駁回了一些人的面子,但保持了自己的名節(jié)、黨性和操守,善莫大焉!
拒絕,是自衛(wèi),也是自尊。懂得拒絕之人,以不貪為寶,以氣節(jié)為尚,以清廉為名,那些送禮者、圍獵者之流,往往相形見絀、自感矮小,乃至從靈魂生畏、從內(nèi)心生愧。《唐國史補》載:尚書左丞李廙,有清德,律己嚴,不受賄。一次,戶部侍郎劉晏到李廙家做客,“見其門簾甚敝”,遂找人織了一塊新簾子。然而,劉晏畏懼李廙清名,“三攜至門,不敢發(fā)言而去”,簾子竟未送成。李廙讓送禮者不敢言,正因其有一股凜然正氣。
“拒絕”的辯證法好懂,但關(guān)鍵在于實際運用。面對送禮者,楊震心中有畏,“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面對贈禮者,葉存仁心中有戒,“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他們都是善于拒絕、敢于拒絕的一面鏡子。我們黨的優(yōu)秀干部中,鄭培民“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理由,不讓自己有半點貪腐的念頭”,楊業(yè)功“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陣地不能在一張宣紙上失守”……他們的拒絕,堅守的是初心、保持的是初衷,不變的是理想、信念、信仰、宗旨和黨性。
用好“拒絕”的辯證法,靠紀律規(guī)矩,更靠政治覺悟、文化修養(yǎng)。有了覺悟,分清是非,才能管住自己,保持高尚。梁漱溟曾將文化分成兩大類,“一個向外用力,例如把人類送入太空;一個向內(nèi)用力,是吾日三醒吾身”。今天,我們向外用力成果顯著,少數(shù)人卻忘記了向內(nèi)用力,忽視了吾日三省。廣大黨員干部注重向內(nèi)用力,敢于無情地“解剖自己”,勇于在抵制誘惑中滌蕩心靈,善于以涵養(yǎng)省察實現(xiàn)“內(nèi)在超越”,就一定不會被利益的迷霧模糊雙眼,真正以覺悟的燦爛星辰照亮前行之路,成就一個崇高的自我、大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