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鋼琴曲目中的“新約全書”,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同時也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相繼出版了數(shù)十種的樂譜版本。在其出版歷史中有幾個權威版本在不同時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有19世紀末的漢斯·馮·比洛(Hans von Bulow)版和20世紀上半葉的阿圖爾·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版。大師們獨到的樂句處理及細致的演奏建議,對于啟發(fā)后世的鋼琴演奏者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們站在歷史演奏的角度,通過對這兩個版本在運音法、指法、力度、踏板等方面的比較,發(fā)掘大師不同個性對作品精神與內(nèi)涵的獨特理解。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施納貝爾;比洛;版本
[中圖分類號]J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1-0047-04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就像一本傳記小說,描述了貝多芬迭遭社會的不平、愛情的打擊、疾病的折磨,仍然奮斗不屈的生命歷程。從1783年十二歲時最初三首的問世至1822年最終c小調(diào)奏鳴曲的出版,命運的多舛未能使貝多芬倒下,反而激發(fā)出與命運搏斗的堅強意志,從痛徹心扉的苦痛中,凝練出一部部傳世不朽的音樂杰作。作為鋼琴曲目中的“新約全書”,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同時也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相繼出版了數(shù)十種的樂譜版本。這些版本中,有以作曲家手稿及第一次出版作為依據(jù),對每個細節(jié)做出詳細而殷實的考證,對多種有據(jù)可查的最初來源進行比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圖為其追求目標的“凈版”;有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加入演奏家個人對作品意圖的理解與處理意見,并補充標記在樂譜上的“演奏版”;也有對手稿及其他版本進行反復分析、研究、比較,找出最符合作曲家原意的文本,并通過詳細的評注來闡明編輯者選用此樂譜文本理由的“評論版”。
在其出版歷史中有幾個權威版本在不同時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有19世紀末的漢斯·馮·比洛(Hans von Bulow)版和20世紀上半葉的阿圖爾·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版。在19世紀的幾十年間,比洛作為鋼琴家公開演出,他將敏銳的音樂感、炙熱的感情、細膩的技巧和內(nèi)省式的演奏融為一體,自從李斯特隱退之后,便與安東·魯賓斯坦在鋼琴演奏上共享最高榮譽。彪羅說:“解釋一個作品,要像盜墓人一樣將埋藏地下的東西挖掘出來,使它重見天日?!盵1]他分析注解的貝多芬奏鳴曲,以其細膩的分句,深刻的理解,被作為光輝的典范和最具權威的詮釋。而阿圖爾·施納貝爾被尊稱為20 世紀最受尊敬和最重要的鋼琴演奏家之一,在貝多芬逝世100周年之際,施納貝爾在柏林演奏了全部32首貝多芬奏鳴曲,引起轟動。他演奏的音階走句發(fā)音清晰,特別是演奏抒情旋律異常生動,伴奏和織體的各個線條以及力度的支配都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之后,他完成了貝多芬的整套奏鳴曲的錄音。這套已經(jīng)絕版的錄音被給予很高的評價,在當時被公認為是對這套奏鳴曲的標準解釋。在他編訂的貝多芬奏鳴曲中,準確的分句和對速度與指法的細致要求,體現(xiàn)了他對于作品的深刻理解。正如他的出版人所說:“尊重每一處細節(jié),原則是演奏者要彈奏出作曲家所希望聽到的聲音。”[2]
20世紀下半葉音樂表演藝術的主要思潮是要求探尋作曲家的原意,因此這兩個版本也時常被學者詬病為過多地加入了個人的理解和詮釋,在音符時值、運音法和句法方面做了較多毫無根據(jù)的改動,但大師們獨到的樂句處理及細致的演奏建議,對于啟發(fā)后世的鋼琴演奏者來說,絲毫沒有降低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況且,由于手稿的缺失,編輯者所根據(jù)的原始資料的多寡、異同和選擇理由的不同,哪怕“凈版”也不意味著是唯一正確的詮釋。所以,我們站在歷史演奏的角度,通過對這兩個版本在運音法、指法、力度、踏板等方面的比較,發(fā)掘大師不同個性對作品精神與內(nèi)涵的獨特理解。
一、引子
引子部分實質(zhì)上是矛盾因素的沖突和交替,是陰沉的發(fā)號施令的壓力和強烈苦惱之間的對比。前四小節(jié)命運陰沉的壓力,伴隨著的是痛苦的嘆息,之后的六小節(jié)有時暗示的是一種明亮的希望,有時卻是一種絕望,這種力量逐漸龐大起來。引子開頭幾小節(jié)已經(jīng)展示了整個形象范圍的概括,成為樂章整個內(nèi)容的重心。兩個版本通過保留音和重音記號的標注,試圖告訴我們引子的音樂是悲劇性質(zhì)的,莊重緩慢的和弦在彈奏時需要沉著而厚重,具有內(nèi)在緊張度,不能表現(xiàn)為松散或是任意,而是極其嚴肅的處理,要表現(xiàn)出內(nèi)心世界的動蕩不安。如圖1所示,不同的是,在施納貝爾版中,弱起的三個和弦采用了斷連奏的彈奏方式,同時在每個樂句的尾音上添加了保留線,清晰地告訴我們樂句的意境應該隨之延續(xù)下去,痛苦是隱隱的、是深刻的。而比洛版在主干音上方添加了重音標記,讓樂句的情緒更為凝練,讓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激憤與悲壯情緒彌漫于整個引子中。這種意境上的區(qū)別也恰恰反映在兩個版本在引子開頭給出的速度標記,施納貝爾標注的速度為48-52,而比洛標注的速度為66。
副主題從一段優(yōu)美非凡的旋律開始,它激情滿懷,鮮明而機智,并與主要主題形成對比,富于輕快的流動感和裝飾性,以斷奏表示出“嘆氣感”,顯得有點陰暗,它是壓抑地對美好的追求。在貝多芬的原作手稿中幾乎沒有指法或者踏板的標記,連線、重音和力度的指示也是用一種令人困惑不解和很隨意的方式寫的。兩位大師在這里添加了更多細致的力度、指法和踏板記號,把聲部間的對比,樂句的層次、樂思的走向,都一并在譜面上通過最為直觀的方式淋漓精致地表現(xiàn)出來。要注意右手跨越左手時,不應有任何跳躍的感覺,右手應使人覺察不到地在鍵盤上滑過。顯然,兩個版本在此段落中標注如此多的指法,正說明右手做跨越動作時使音樂具有線條般連貫的重要性。
如圖4所示,值得注意的是,施納貝爾的版本還添加了小括號,以一種更為清晰的方式,展現(xiàn)了自己對樂句的劃分和理解,所有的這些記號都為鋼琴學習者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方向。施納貝爾的版本把樂句的層次安排得井井有條,陰暗的小調(diào)伴隨著斷奏聲不斷向前,安寧是一種假象,心臟的不安卻仍在跳動。比洛的版本似乎更強調(diào)高聲部與低聲部的對話式,它是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對話與自我抗爭,整個音樂幾乎在生理上產(chǎn)生呼吸緊迫的感覺。
此外,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演奏中,裝飾音記號的彈法具有很強的即興性質(zhì)。雖然從當時留存的文字資料中,可以獲得一些演奏建議,但也是各執(zhí)一詞,沒有絕對統(tǒng)一的結(jié)論,從而出現(xiàn)了有多種演奏建議的情況。如圖5所示,施納貝爾版給出了兩種彈奏建議,一種是以三連音的方式平均彈奏;另一種是前兩個音要比第三個音時值短。而比洛版的建議是第二種。最新的庫珀版指出,貝多芬在其他地方使用這個標記證實,應當平均地劃分成三連音,占據(jù)此音符該有的時值。
結(jié)束主題中,急速的跑動是一種產(chǎn)生呼吸緊迫的感覺,外聲部的二分音符應充分地保持其長度,節(jié)奏逐漸拉緊,不可遏制地趨向高潮,體現(xiàn)出一種悲痛、不安的心情。如圖6所示,兩個版本都強調(diào)了大切分節(jié)奏,第一個e需要更為強調(diào)的奏出。施納貝爾版也許是為了演奏更為靈活多變,在第二次同樣的結(jié)束主題出現(xiàn)時在重音上做了反向的處理,重音在第二個e上。結(jié)尾處取材于主要主題構(gòu)成的雙片段又掀起了風暴,每一小節(jié)踩一個踏板,進一步肯定了作品的基本思想。
三、展開部
展開部是簡練緊湊的,但又含有新的感情細節(jié),引子的動機與快板的動機相結(jié)合緊密地突進到快板的內(nèi)部,成為巨大的統(tǒng)一性的根源。比洛的版本顯得更為深沉,整個音響好像在遠離,減弱,我們可以從中聽到悲慘的呼吸,凄涼的哀訴。如圖7所示,尤其在連接部,比洛添加了如此多的強弱標記,試圖將隱藏動機表現(xiàn)出與黑暗抗爭的滾滾浪潮,在一陣陣壓抑憤怒的轟鳴聲中,迅速推向全曲最高點。施納貝爾的版本,將低聲部的句子劃分得極為細致,層層烘托而又一氣呵成,如旋風般襲擊著一切,表現(xiàn)出在壓迫下依然不屈,奮力挺進的戰(zhàn)斗畫面。
結(jié)語
比洛將“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演繹為一部悲壯激昂、熱情洋溢的戰(zhàn)斗宣言,其和聲豐富,色彩鮮明,音樂充滿了運動,貝多芬式的對話,更多的戲劇性。“通過斗爭,取得勝利”反映出那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貝多芬青年時期那種充滿青春活力的樂觀力量和英雄的性格。而施納貝爾版的則更顯得悲壯與深沉,像是內(nèi)心的獨白。其音調(diào)莊嚴、情緒激昂、感情崇高,用悲哀的、沉重的、陰暗的音調(diào)細細描繪著英雄的復雜內(nèi)心,時而沉思、時而困惑、時而矛盾,似乎真正的悲劇在敲門。雖然這是一部青年時期的作品,但其風格已偏向于成熟時期的情感表達。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以其無法超越的藝術價值和演奏技巧的超高要求,成為每位鋼琴演奏者在學習中的必彈作品。樂譜作為反映作曲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唯一載體,對于版本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誠然,擁有一套“凈版“是必需的,它是一切解讀作曲家意圖的原點,但并不能說我們認定它的權威而不必參考其他版本。特別對于演奏版,有些學者認為,許多鋼琴大師在他們的版本中添加了自己的主觀理解,是違背作曲家原意的,那么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是一票否決還是有所甄別的對待?對于糾結(jié)于選擇哪一套版本,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鋼琴學習者們能夠分清哪些是作曲家的原意,哪些是后世編訂者忠于原作意圖的詮釋,而哪些又是出于主觀意識的修改,以及為何如此修改的原因。只有在回答了這些問題后,演奏者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最符合作曲家原意的版本。
[參 考 文 獻]
[1]葉俊松.漢斯·馮·比洛[J].名家名曲,2014(04).
[2]張茵.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樂譜不同版本比較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15(01).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