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
習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年年搞,但打下的烙印不是很多。主要問題是有的教育接地氣不夠,聯(lián)系實際不緊,說不到官兵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鳴,沒有找準穴位,打鼓沒有打到點子上?!边@一論述切中了時弊、掐住了“七寸”,為新形勢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參考鏡鑒。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質效,關鍵要在“活、深、融”三個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多活,教育的效果就有多火。反觀當前,一些政治干部“一塊黑板一支筆,一份教案講到底”,我講你聽,我打你通,臺上九級臺風,臺下紋絲不動,官兵不叫好,群眾不叫座,一些官兵“身在課堂內,神游千萬里”,問卷調查中有官兵甚至坦言“寧愿在風雨里站崗,不愿在空調房聽講”,教育成了“手雷”,捂起耳朵來能躲多遠躲多遠。為此,要做到“三活”:一是語言要活潑。語言是溝通的符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觸角。要把有意義的事講得有意思,多講通俗易懂的“大實話”“大白話”,讓官兵一聽就懂,照著就能做;要多說“接地氣”“泥土味”的兵言兵語,讓官兵聽著親切、學著真切;要多說風趣幽默的“俏皮話”“流行語”,讓官兵聽著開心、學著舒心;要多講官兵身邊的“好故事”“好樣子”,讓官兵可學可信;要多用聲情并茂的語氣講,少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灌”,讓官兵樂在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得啟發(fā)。二是形式要活躍。形式是內容的載體?!端枷胝谓逃缶V》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13種形式,要堅持“形式服從內容,內容服從效果”,靈活選擇教育的形式載體,做到靈活而不拘泥,既不死板教條,墨守成規(guī),也不盲目追求形式,多了花色少了營養(yǎng)。實踐操作中,既可結合實際任選其一,打開“突破口”,展開“主攻”,也可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實施“圍攻”;既可一人操刀主講,也可讓有體會的談體會,讓典型現身說法,也可道理大家講、是非大家辨、危害大家談、對策大家找。三是手段要活泛。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要在傳統(tǒng)手段的基礎上,廣泛借助“互聯(lián)網+”、自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等優(yōu)勢,積極建立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開設網上慕課平臺等,把思想政治教育搬上網絡、植入手機,打通“網路”,走通“心路”,切實讓官兵長知識、得見識、學才識,感覺參加一次教育境界就提升一層,變“要我教育”為“我要教育”。
現在,有些官兵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冒”,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假”,把抄筆記、應付檢查作為教育的全部,關鍵是教育沒有奔著官兵的“活思想”去、瞄著官兵的思想困惑走,沒有觸碰官兵心底的神經,未能在官兵頭腦中打下烙印。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思想調查要深入。習主席指出,調查研究多了,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我們的認識就會產生飛躍,我們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思想調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奏,如同醫(yī)生看病前的詢問,是能否對癥下藥的基礎,不能憑感覺、想當然。要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在制訂教育計劃之前,多去基層了解實情,通過“望、聞、問、切”掌握官兵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摸準官兵的“真脈搏”、抓住官兵的“活思想”,為思想政治教育立好“靶標”,避免脫綱離譜。二是備課示教要深透。備課示教猶如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能幫助施教者查漏補缺,把教育中的矛盾問題分析研究透。要堅持把官兵當主人,挖掘用好群眾這座知識的“富礦”,積極邀請不同層級官兵代表擔任評審,嚴格把好“四道關”:即教育的選題關,看一看教育題目是不是符合官兵需要;教育的設計關,看一看教育的方法手段符不符合大家口味;教育的內容關,看一看教育的事例是否典型、語言是否生動;教育的反饋關,看一看群眾的反響是否良好,切實讓官兵的好建議、金點子入課堂、進教育。三是解決問題要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的靈魂工程,來不得半點虛假。要堅持“有什么問題就搞什么教育,什么問題突出就集中開展什么教育”,不能無病呻吟,有事無事打三竿,更不能諱疾忌醫(yī),對官兵思想上的疑慮不聞不問,切實讓官兵聽得既解渴又解乏;要注重區(qū)分層次,對干部、士官、義務兵應各有側重,不能大水漫灌、平均用力,搞“一鍋煮”“一刀切”,切實讓每名官兵參加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一種獲得感。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質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比欢斍皞€別單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三個不緊”,即與形勢任務結合不緊、與官兵思想實際貼得不緊、與強軍實踐聯(lián)系不緊,各吹各調、各說各話的現象較為普遍。一些官兵戲稱:“拿了一沓子,念了一下子,抄了一本子,就那一陣子”。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三個緊貼”,把官兵的思想“攏”起來,關鍵是要做到“三融”:一是思維理念上要融通。堅持緊跟官兵成分的新變化、時代主題的新拓展、科技手段的新發(fā)展,及時調整視角、更新理念,確立網絡化、碎片化、即時化、精準化等教育理念,走活線上與線下、網上與網下、平時與動時結合等方法路子,打破定量定時、單向傳輸等固有思維和模式,形成多方位、立體式、全天候的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官兵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融入到官兵日常行為的一舉一動,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不下線的朋友、不關門的課堂。二是情感交流上要融入。以勢服人則淺,以情感人則深。動不動真情、用不用真心,是教育能否跟上官兵思想變化的關鍵。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說服別人先說服自己,讓別人做到自己率先垂范;要像良醫(yī)治病那樣“病在患身,如在己身”,主動與官兵打成一片,與受教者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用心聽取官兵的心聲期盼,打通教育與官兵期盼的“最后一公里”,把教育的種子播撒在官兵渴望成長的心田里。三是運行模式上要融合。破除“教育就是上大課、抄筆記,一人講、群眾聽”的慣性思維,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部隊建設的方方面面,貫穿于任務完成的始終,使教育與部隊工作無縫鏈接。要堅持伴著中心任務走,廣泛開展訓練前小動員、訓練中小比武、訓練后小講評,持續(xù)激發(fā)官兵訓練熱情;要堅持緊隨形勢任務搞,結合國內國際熱點敏感話題,組織官兵談認識、話危害、尋對策,在靈魂深處筑起思想“防火墻”;要堅持融入強軍文化育,發(fā)揮文化的特殊育人功效,通過一張圖片、一句格言、一個故事、一個文藝節(jié)目等形象化、藝術化載體,讓官兵在內心深處產生思想裂變,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