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琳汾
西扎與他的大海
撰文|陳琳汾
阿爾瓦羅·西扎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葡萄牙建筑師。他于1 9 3 3年6月2 5日出生在馬托西諾斯(Matosinhos),一座坐落于葡萄牙北部的海岸城鎮(zhèn)。1949—1955年,西扎在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建筑學院學習,1955年進入費爾南多·塔歐拉事務所工作,1958年開設自己的建筑事務所并開始進行獨立的建筑實踐。在數十年的時間里,西扎完成了百余件建筑作品,這些作品為他帶來了眾多榮譽,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被稱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此外,他的建筑最令人加以稱道的,便是他在建筑設計中對環(huán)境無微不至的思索與利用。
在波爾圖以北的萊薩·達·帕爾梅拉教區(qū)面向大西洋的岸邊,波·諾瓦茶室餐廳位于波·諾瓦海岬一片礁石嶙峋的海灘上。這座建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茶室餐廳,對建筑界來說有著不菲的價值。它既是建筑師西扎“地域建筑”哲學的體現,也是“建筑弱質化”的經典作品。
茶室餐廳是市政當局委托興建的,西扎的老師費爾南多·塔歐拉在1958年贏得這個設計的招標后,將其轉交給剛剛成立自己事務所的西扎,西扎最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設計。建筑被精心地嵌入地形,它的平面經過細致的調整,通過墻體的偏移和彎折,規(guī)避場地上原有的礁石土丘,使建筑以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屹立于此。
從海岸公路望去,建筑白墻紅頂,體量簡單,線條干凈。這些純凈的白墻,既勾勒出建筑的輪廓,使之作為海岸線上的風景,又襯托出礁石和緩坡的多姿,同時成為它們的幕布。彎折的擋土墻引導著通往建筑的道路,隨著地勢的緩緩上升,將來訪者引至建筑的入口。入口上方覆蓋著一片低矮的紅色屋檐,使其顯得含蓄而隱秘。這樣的設計,于人來說,創(chuàng)造了一條有明確導向性的進入序列,將人引導至建筑內部;于自然來說,將建筑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返還給場地,宣告這里仍然是自然的主導。
進入建筑的大門,是一間不大的門廳。門廳空間包括一個過廳、一個衣帽間和兩個衛(wèi)生間。之后的流線由此前向上的態(tài)勢轉變?yōu)橄蛳?,然后到達比入口處標高低一層的主要空間——茶室和餐廳。茶室和餐廳被樓梯間所隔開,這樣的分設比較符合歐洲人的餐飲習慣,同時便于管理。
餐廳內裝修精細講究,木制的天花板綴以流蘇形式的拼花木條,配上材質裸露的混凝土柱?;炷恋拇忠芭c實木的柔美,不同性格材料的碰撞融合,既避免了單一材料帶來的某種感官體驗被無意放大所帶來的不舒適感,又豐富了使用者自身的感官體驗。餐廳窗口面向大海,有長長的出檐遮擋刺眼的陽光,同時檐口微微上翹,又對迎面而來的海風吹拂加以考慮。
茶室大小為餐廳的2/3,經由橫梁的出挑,也形成檐部的遮護。在這里大面積的開窗同樣面向大海。為了更好地享受大海,西扎專門為茶室和餐廳設計了沉降式玻璃窗。大家可以通過手搖的方式,將這幾扇大窗降至窗臺以下的標高甚至是直至地面,來獲得最大的視野觀望大海。建筑的屋頂交錯組合,不同方向的屋面落差被充分利用,建筑師在此開設室內的通風口和采光口。另外,這里所有的家具都由建筑師本人親自設計完成,西扎對建筑的用心可見一斑。
萊薩·達·帕爾梅拉游泳池位于馬托西諾斯的海灘上。這座小城面對著大西洋,城市中的一切都以海洋為坐標,無論是道路還是房屋。在這里,去面朝大海和擁抱大海是那么理所應當,西扎也不例外,他想讓這座泳池與大海密不可分。因此面對著基地,西扎說道:“站在博阿維斯塔(Boa Vista)會發(fā)現很多形態(tài)各異的礁石,從這些碎片中去形成一種整體性十分必要?!?/p>
為了整合碎片,西扎創(chuàng)造出新的碎片,他結合礁石的位置設立大小和高低各不相同的平臺,使人們在行進的過程中,有更明晰的路徑體驗,從而弱化了礁石的突兀感和起伏感。除了基地原有的礁石和新設置的平臺,建筑中較為封閉的更衣室、淋浴間、大廳等一系列服務空間,又形成了新的碎片,于是西扎自然而然地選擇用流線來將這一切串聯起來。在平臺與平臺間,流線所形成的路徑清晰明了,但在建筑前部,封閉性的大空間削弱了路徑感。為了對路徑做出提示,西扎在這些單一、連續(xù)的大空間中采用了水平長窗。至此,建筑師完成了最初想要形成的整體性。
從城市走入這座建筑,然后來到露天泳池,最后是一望無垠的大海,建筑師在整合碎片的過程中,同時創(chuàng)造出一個從城市到海洋,即從人工到自然過渡的邊界。西扎曾說,他希望游泳池是一個人們進入海灘的大門,通過游泳池的厚度人們可以在內外間進行轉換。在這個“厚度”的處理上,同時出于解決海岸距離泳池過近而導致的深度不足的問題,西扎故意拉長了進入泳池至走出泳池到達海灘間的路徑——他設置了平行于海岸線以及建筑墻體的“之”字形道路。從主入口進入建筑,穿過更衣室到開敞的泳池平臺,至少需要經過三道平行的通路。
水平長窗,水平路徑以及水平的圍合墻體,這些層層疊疊的邊界和線條,讓人想起沙灘上的層層海浪,西扎總是使人工與天然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萊薩·達·帕爾梅拉游泳池被這樣評價道:“這是一個與環(huán)境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作品。遠處狂暴的海洋與近處游泳池的平靜的對比,游泳池建筑的幾何秩序與自然的崎嶇的巖石的對比,這一切得以和諧地共生。在這里我們得到一個‘被俘獲的大西洋’?!?/p>
1998年世博會葡萄牙館可以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北部的展覽空間和南部的慶典廣場。北部的展覽空間是一座規(guī)則的建筑。三層大樓圍繞天井建成,天井中有一棵大樹。建筑底層的房間高而大,在世博會期間被用來進行多媒體展示;上層是貴賓室,這里由西扎全權設計,其中的每一件家具,甚至是墻上的裝飾畫,都親出他手。
南部的慶典廣場是整座建筑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整個廣場覆以一片65米×58米大小的薄板,整體呈優(yōu)美的上開口拋物線弧形。薄板由懸拉鋼索外包混凝土構成,厚度僅有20厘米,其兩端依靠巨大的混凝土結構體拉接固定。西扎說他曾經考慮過做一個向上凸起的拱,并參考了阿斯普拉德的建筑以及尼邁耶的有頂空間,但是考慮到建成后的建筑過高, 破壞整體的水平走向而放棄了。慶典廣場在世博會期間,作為接待各國領導舉行歡迎儀式的地點,其覆頂的半封閉空間在對抗不佳天氣時顯得格外有利。在建筑材料上,西扎選擇了葡萄牙傳統(tǒng)的瓷磚作為飾面。懸拉住薄板的兩端結構體,被建筑師采用三種不同顏色的瓷磚進行裝飾,分別是翠綠色、紅棕色和灰綠色。這三種顏色瓷磚的選用,同時考慮到和光影的配合。比如在北端結構體的內凹墻面,選用色彩較淡但是卻比較明亮的灰綠色瓷磚,這使背光的墻面顯得不至于太過陰暗。
整座建筑經由廣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景框,不僅框住了近處的萬國旗幟,也框住了遠處波瀾起伏的海洋。此外,廣場的覆頂又像一葉潔白的橫帆,西扎說這讓人想起海洋。建筑雖然不同于上述作品位于天然的海灘上,建筑師卻通過巧妙的設計,讓它依然擁抱著海洋。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如此評價西扎的建筑:“他(西扎)以阿爾托為自己的出發(fā)點,把他的建筑奠基在每一個特殊地形輪廓和地方肌理的精細質感之中,因此他的作品都緊密地反映了當地的城市、土地和海景;另一方面,他對地方材料、手工藝品和當地陽光的微妙特征有著普遍偏愛,但是這種偏愛并沒有使他放棄理性形式和現代技術而感情用事?!蔽髟慕ㄖ_是這樣,雖被給予各種各樣的評價,卻總是讓人體會到“聆聽與對話”這一不變的主題。加之其生長和實踐的家鄉(xiāng)與祖國,這個與海洋密不可分的地方,使西扎的建筑在場地與環(huán)境方面的處理更加成為令人無法忽視的重點。大海,就是西扎隱隱的鄉(xiāng)愁;他的建筑,也總蘊含對塑造其成形的環(huán)境的思考,并致以溫情。他不以夸張的造型嘩眾取寵,在這些簡潔有力的體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里的建筑,是西扎的建筑;這里的大海,也是西扎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