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瑜
摘要:有效的數學課堂,應注重數學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展示交流能力,以便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材能力,從而提升課堂效應。
關鍵詞:課堂;展示與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活動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而,注重數學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展示交流能力,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化。教學中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嘗試,不斷探索,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視角從狹窄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在過程中尋求發(fā)展,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自由平等地進行數學交流,以改變他們認知方式的單一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加強數學交流,認識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1、有效的數學交流,能夠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數學的活力源于課堂交流,沒有交流的課堂,如同一潭死水。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放課堂,調動他們交流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真思考每一個數學問題。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思考,教師能給學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進行交流。自由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參與交流的興趣,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自由時間,讓學生充分利用這份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思考問題,或向老師提出一些問題。然而我們很多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只是象征性的幾秒鐘,由于思考時間不夠,多數學生在交流時說不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只好當作陪客、看客,或者偏離主題而漫無邊際地閑扯,拋開話題作淺層次的交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能舍得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能創(chuàng)設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有了一定的見解,再與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在全班學生面前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自身有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過程,學生個體對自身的學習經歷有一個回顧與反思的過程。
2、有效的數學交流,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材。蘇教版教材在新知傳授和習題的編排上,層次清楚,形式多樣,圖文并茂,融教法、學法于一體。教材特別注意從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每一新知識呈現時,都按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識——鞏固訓練——拓展創(chuàng)新四個層次安排。如二年級(上冊)教學《7的乘法口訣》,教材首先呈現擺小船的活動情境。小辣椒問:“擺一只小船用了7個▲,擺2只小船要用幾個▲,擺3只呢?……擺7只呢?”在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自主交流的基礎上,大白菜又問:“你能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學生自編7的乘法口訣并交流。鋪墊新知后,緊接著又安排了“想一想”,并提出“計算時各用哪一句口訣”的問題來鞏固新知。最后安排“想想做做”的習題,不同的訓練方式,使學生不僅加強了對新知識的鞏固,而且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
我們平常有句俗語這樣說:“兩個人,若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仍是每人一個蘋果;兩個人,若每人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種思想?!苯涣髯鳛橐环N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思維的拓展。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要重在引導學生如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轉化的過程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完成的,有的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像三角形轉化一樣,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有的學生將一個梯形,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做法交流,溝通,從而總結出幾種不同的方法,這里正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滲透。同時又是為學習其它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奠定基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既提高了學生交流的技能,增強了交流成功的信念,又強化了學生的交流意識。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如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采取“啟發(fā)式情境交流”,啟發(fā)學生回憶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學習過程,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正確的理解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可采用“活動型情境交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數學交流,認識平行四邊形;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采用“現實型情境交流”,通過模擬購物這個現實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學會了簡單的計算,體會到了付錢的方法是多種形式;如果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出現意見分歧時,我們可以采用“辯論型情境交流”,引導爭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明白事理,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因而,課堂交流形式沒有局限性,是富有情趣多樣化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展示能力,提升課堂效應
新課堂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課堂展示中。課堂展示是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既包括小組討論后學生在黑板上的書面展示,也包括學生登臺講課和學生互動質疑過程中的各種展示活動。例如:在教學平行和相交中的認識平行時,教師讓學生拿兩根小棒,從高處落下,觀察落下后兩個小棒的位置關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樣的關系?你仔細閱讀書中的知識,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來。然后又用兩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這兩個小棒是什么關系呢?由于實際現場操作展示,學生能較快的弄清在同一個平面內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樣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而本節(jié)課的重點就在怎樣畫平行線。
總之,真正讓課堂高效,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知識讓學生去探究,方法讓學生去尋找,問題讓學生去解決,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自主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
[2]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