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元
近日,李女士在吉林市打車時將手機落在了車上,后她打電話請司機送還,并表示“不會白送”。司機當時已經(jīng)接到一個70多元的訂單,但為了歸還李女士手機,他放棄了這次生意。司機將手機送還李女士后,索要100元酬金,但李女士表示兜里只有80多元。經(jīng)協(xié)商,李女士最后給了司機66元錢,隨后,李女士將這段視頻傳至網(wǎng)上。當?shù)毓芾聿块T稱,司機不違規(guī)。有人認為,司機索要酬金是不合理的行為;有人認為,司機為了給李女士還手機造成了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李女士應該對此進行賠償。對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立意速記點//
一、賠償損失,名正言順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助人為樂的人要分文不收,然而,司機為了給李女士還手機,放棄了生意,也損失了油錢,若按分文不收的觀點,司機的營運錢、油錢等又有誰支付給他?難道他就只能虧損?司機的做法合理,我們不應非議他。
二、好事應無償
助人為樂而不收取回報者,或許是因為他們能在幫人這件事情中感到快樂和滿足,也或許是帶有那種只有幫助他人,才會在自己需要援助的時候得到他人幫助的思想。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壞?!彼杂行酚谥硕粓D回報者,是懷著道德義務感做事。
三、社會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
在司機要求賠償,而李女士已經(jīng)答應賠償了的情況下,李女士轉(zhuǎn)身就將整件事的視頻傳上了網(wǎng)絡,其狹隘的心理可見一斑,這也折射出了社會的冷漠與人們相互間的不信任。
//寫作巧運用//
話題1:賠償損失,名正言順
孔子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將想法強加于人。李女士找回手機,即找回了自己的損失,那么,司機要求找回自己的損失也是理所當然的。李女士要做的不是埋怨,不是將自己答應的事情再發(fā)布到網(wǎng)上以尋求同情,而是應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
話題2:好事應無償
陳壽在《三國志·蜀志》中曾說:“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鄙鐣校瑹o償為他人服務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在行動之前往往都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收益。我們知道,歷史上“漂母救信”中,在韓信要回報漂母時,漂母生氣地說:“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的,哪里指望回報?”還有歷史上 “司馬光砸缸”,難道司馬光也要先討論完價錢再將人救出嗎?有時候,行善并不一定需要報酬,它是內(nèi)心自發(fā)做出的一種行為。
//素材速積累//
孔子眼中的公德心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鬃拥牡茏幼迂曈幸淮螌⒁粋€魯國人從國外贖回,因為他本身很有錢,就拒絕收下國家報銷的補償??鬃又篮髤s認為子貢做錯了。在他看來,現(xiàn)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lǐng)取補償金,對子貢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lǐng)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后來,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為了感謝子路,就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對此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